分享
2023年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研究以泰州市为例.doc
下载文档

ID:1635716

大小:71.5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失地 老人 生存 状态 研究 泰州市
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研究——以泰州市为例 社会学专业学生 朱启戎 指导老师 姚兆余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村老人在失地后的生存状态相较于失地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主要从失地老人的经济收入、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失去了土地这一根本的生产资料老人们就失去了最直接的经济收入来源,尽管通过其他方式仍旧能获得收入,但整体而言,老人生活入不敷出。老人在生活照料方面,也降低了对子女的依靠程度,身体健康状况不如以前。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失地老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分析的根底上,找出影响失地老人生活改变的因素,并提出了能改善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失地老人;生存状态 Survival Condition of Elder Farmers without Lands ——Taking City Taizhou as a Case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ZHU Qi-rong Tutor YAO Zhao-yu Abstract:Through a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elder people in rural area after losing lands has changed a lot. It is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omes, cares and mental condition of those elder people. Losing the land, the basic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elder lost the most direct way of income. Although they can get income from other ways, the elder cannot make both ends meet as a whole. In health care, they also reduce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their children, and their physical health status become worse than before. Due to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mental living way of the elder changed greatl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which can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elder. Key words:Countryside;Elder farmers without lands;Survival condition 引言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防止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当前中国失地农民的总数至少在4000万人左右,而且每年还以200多万人的速度递增。另据专家估计,如果考虑违规占用耕地,目前失地或局部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高达五千万,到2023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亿人。 随着征地浪潮的推进,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失地老人是失地农民的重要组成局部,他们虽然在“以土地换保障〞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但由于年龄和身体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更多的需要。因此,失地老人的生存状态,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失地老人目前各方面的生存状态如何?失地给老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该如何提高失地老人的生活水平?本文尝试从经济收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维度探讨失地老人的生存状态,根据与老人失地前生存状态的比照,提出改善失地老人生存状态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回忆 〔一〕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失地老人的生存问题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如Zhang论述了房屋对农村老人的重要性,认为房屋不仅保障了农村老人的根本居住需要,而且成为其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局部,与土地一样起到生活保障和就业保障的作用。[1]Richard认为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应根据土地被征用时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加上土地可预期的未来价值,并充分考虑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而加以补偿,以此来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他们的生活。[2] 〔二〕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们围绕农村老人生存状态和养老保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的研究。 关于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学者们主要从物质供应、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栗志强等从比照苏南苏北的老人物质生活状况的分析得出,苏南农村老人收入状况好于苏北,生活状况也好于苏北。[3]胡央娣在调查后发现有接近70%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和下一代的关系融洽,却缺少和子女和外界的沟通。老人有一定的娱乐生活,对其有追求,但却有些贫乏。[4] 也有学者关注失地老人的生存状态。如王慧娟、施国庆等以南京市某村为例,对征地拆迁前后老年人的生产、生活状态的变化的分析,剖析因征地拆迁导致房屋置换、土地置换和角色置换给农村失地老人带来的利益得失。提出有关失地老人住房保障、养老保险、权益保障等方面政策建议。[5]林乐芬等主要从失地农民的住房情况来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且进行了苏南三地的比拟。[6]李晋从精神的角度立足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感情,因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失去,势必会导致失地老人内心的失衡与困惑。[7] 第二,影响农村老人生存状态的因素。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开展水品和社会事业开展对该地区老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等有决定性作用,因而这对老人的生存状态起着最根本的影响,决定老人的生活质量。[8]贺寨平从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研究,老人和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影响到老人的精神生活状态。良好的社会支持网被认为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老人们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反之亦然。[9] 第三,改善农村老人生存状态的措施。 李玉玲认为,加强社会养老功能,应把有条件的敬老院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效劳中心,并完善社会救济和五保户的供养制度,倡导村民互助。这就能解决渐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带来的问题。[10]杨松认为,而从长远看,随着独生子女的长大成人,一对夫妻照顾四个老人的情况会非常普遍,如果不开展农村老年社会养老保险,将有许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开展过程中,在重视社会救助的同时,要把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重心来抓。[11]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 失地农民: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指的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征用,没有得到就业安置,也没有进入城市保障体系的农民。 失地老人:是指居住在农村、具有农村户籍的6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泰州市作为调查点,于2023年3月采用多阶段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第一阶段在该市失地村中随机抽取4个村;第二阶段,每个村中抽取50名老人,每人发放1份问卷,总共发放200份。问卷内容既包括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根本情况,也包括老人在失地前后的经济收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8.5%。调查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三〕样本特征 1、性别特征:在被调查的200人中,男性有96人,占样本总体的48.7%;女性有101人,占样本总体的51.3%,缺失3人。 2、年龄结构:60—69年龄段的老年人有97人,其次分别是 70—79年龄段的有64人,80—89年龄段的有34人,90以上年龄段的仅2人。调查中各年龄段的男女比例根本持平。我们发现,81.7%的农村老年人集中在60——79年龄段, 90岁以上的老年人仅占1.0%。如果按照75岁及以上为高龄老人的观点来看,那么本次调查中低龄老人占有70.1%的比重。可见,在未来的10至20年间,江苏省人口死亡率将逐年上升,高老年抚养比将使政府面临巨额社会福利支出的严重挑战。 3、文化程度:调查数据显示,文盲或识字很少的有124人〔62.9%〕,小学有49人〔24.9%〕,初中有16人〔8.1%〕,高中有5人〔2.5%〕,大专、技校或职业学校有3人〔1.5%〕。可见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及以下,整体情况较低。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成了经济进一步开展的制约因素。 4、政治面貌:调查对象中,15.7%〔31人〕为党员。从性别上来看,被调查者中有25名男党员,男性对政治的信仰高于女性,占了总体的80.6%。 5、婚姻状况:现有配偶的老年人有167人,占样本总体的84.8%;有1人未婚,占0.5%;丧偶的老年人有29人,占14.7%,绝大局部老年人的婚姻状况稳定。其中女性丧偶老年人较多于男性丧偶老年人。 三、结果分析 研究主要从失地老人的经济收入情况、生活照料情况和精神慰藉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老人失地前后经济收入情况 1.收入来源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作为农民的生产资料而存在,更是农民生存与开展的重要根底。失去土地对农民而言意味着失去一笔家庭财富、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和生活保障,他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紧缺性,土地的根本资产功能已经凸现。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自主性和排他性,赋予了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所以,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当政府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征去农民的土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的来源、结构、水平等都会发生改变。尤其对于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村老人而言,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发生转变。 在失地前,有高达92.9%的老人收入都来源于个人劳动所得,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老人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经济收入。个人劳动所得包括老人们的种地收入和做各项小型加工所得的收入,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直接的农作物种植收入。由于很少有老人在乡镇企业工作,所以只有5位老人收入来源于乡镇企业的养老补贴。收入来源于养老金、退休金等的也很少,可以看出老人的收入来源结构相比照拟单一,所以一旦他们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他们的收入来源一定会有重大转移。 表1 失地前老人收入来源 人数〔N〕 比例〔%〕 个人劳动所得 184 93.4 政府或村里的补助 16 6.6 乡镇企业养老补贴 0 0.0 养老金 0 0.0 退休金 12 6.1 子女提供的赡养费 13 6.6 表2 失地后老人收入来源 人数〔N〕 比例〔%〕 个人劳动所得 72 36.5 政府或村里的补助 61 31 乡镇企业养老补贴 0 0.0 养老金 36 18.3 退休金 25 12.7 子女提供的赡养费 25 12.7 失地后,依靠个人劳动所得的收入比例降至36.5%,而且他们的劳动所得并不是依靠土地,而是手工业。社区帮失地农民安排了一些户业加工的工作,老人们就是靠手工加工来获得直接的经济收入。而更大局部的老人是闲赋在家,没有收入来源,仅靠自己以前的积蓄来生活。这时,农村养儿防老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有75.1%的老人每个月靠儿女给的生活费来生活,不过这无疑加重了子女的负担。当然也有一局部老人可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