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良好
生活
读后感
何为良好生活读后感
(一)
耗子
四月有个读书节,四月初始,我还想着读书月要比三月看更多的书才行,但整个四月,我就只看了一本书,一本让我边看边思考,还要再看再思考的书——何为良好生活
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忘了是在哪个读书频道推荐的,当时就记住了这个名字,看名字你一定也以为是一本鸡汤类的书籍,然而并非如此,作者陈嘉映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主要从伦理、伦理学、价值、实践、知行关系、道德等问题作为切入点,阐释他对伦理学与生活的理解,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所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探讨伦理学问题的书可以“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对于接触伦理学将近一年的我自己来说,我用学过的知识在看书的过程中重新汇整思考。作者在序言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感到老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我思故我在,老实地思考,能够直面自己,直面世界,直面人生,真的是人生一大酣畅淋漓之事。威廉斯建议把苏格拉底问题即“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初始问题。现阶段我的境界还达不到思考“人该怎样生活〞问题,我只能看着别人怎样生活来思考“我该怎样生活〞,并且希望能够对生活一直保持敏感,一直思考。
“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由之开始的最正确起点。〞
——威廉斯
何为良好生活。最近有三个人的三种生活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在和老师一起去做调研,看到一位西装革履的国企董事长面访时自述自己每天忙忙碌碌,面对着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的双重身份,既要抓业务还要完成行政命令,中午只有2023分钟的吃饭时间;第二个是上次坐公交,朝外那段路十分拥堵,那个公交司机三十左右,我观察了他三站路,期间他一边操纵着仪表台挪动着小轿车流中的公交车这个庞然大物,一边自说自话小声碎碎念;第三个是因为文章我是范雨素而成为网红的文章主人公,“活着就是要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情,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这位44岁的北京育儿嫂,这位初中文化坚持写作的农民工,这位剖开自己写下世界的时代见证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国企董事长有钱有身份但特别忙,公交车司机稳定工作但也面对高精神压力,范雨素在工作生活之余还能坚持自己喜欢的写些随笔记录一生。他们的生活是良好生活吗。他们的生活不是良好生活吗。曰是曰否,都能说出一番道理。无论什么道理,都不是孤零零的。就像“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关乎我自己,就像“人该怎样生活〞总是与“我该怎样生活〞连在一起来考虑才有意义。
那到底何为良好生活。我又该怎样生活呢。陈嘉映先生在书中说“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命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难题,也是贯穿人一生的焦点。“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从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这是陈先生大半生的人生经验得出的思考体会。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的努力,那么现在在这个意义上我终于可以把这个“纯粹〞或“纯洁〞和陈老一样理解为:自身通透。这种自身通透,也就是要洞明自己在何处,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但解决一切事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thebestanswerisdoing)。所以我们去思量,去考察,去知道什么叫知道,说白了就是穷理,只有想明白了,捋清楚了,才能自身通透啊。穷理,不是在平面上的追索,而是向纵深处追求探寻。向深处追索远比向前困难得多,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中国的高铁不知道向前追索了多长,技术相当成熟,但向深处的上天入地继续追索困难重重;再比方地球60亿人类,几乎都向前跑了8848米,但有多少向上向下8848呢。所以屈原才说“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不是前后,而不是左右。这样看来,哲学真的很厉害,伦理学真的很有用,难怪商务印书馆把尼各马可伦理学放在经典书目推荐的第一位,难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能影响至今,难怪说哲学是一门能够让人变得聪明的学问,现在我不得不佩服我那位初中就花白了头发酷爱老子的同学,因为他高考志愿毅然决然地填写了哲学专业,真的很有先见之明,真的很聪明,现在他应该变得更聪明了吧。话说回来,穷理是为了让自身通透,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要认死理讲出个一二三来,因为我们是为了“良好生活〞来的啊。“我们不必太多为事实和逻辑抱屈——人们本来不是要为正确生活,而是要生活得热热闹闹忽忽悠悠,而且细节之真本来与正确判断关系不大。〞如威廉斯所云,看法上理解上价值上的“分歧并非必须克服的〞。生活中到处是紊流,清楚的事实和清明的逻辑不一定能带我们多远,故而聪明的中国人通透后才有了“难得糊涂〞之说,再一次为中国人点赞。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体会生的意义〞,“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人当诗意地栖居〞,“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提出这么多经典语录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时代的根本调性是谦抑。是的,谦抑,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想起了大学辅导员在大一的一次班会上与我们分享的她喜欢的贾樟柯导演的一句话:“任何真知灼见如果不用善意的心态提出来,你的智慧就不会得到尊重,因为对你来说享受刻薄的快感比分享思想更重要。〞我们确实需要以更歉抑的态度来看待说理,任何道理如果不是用善意的语言、谦抑的态度来说出,道理都会大打折扣,你的人格魅力也是大大削减了。所以人际理解远不止是一种智力活动,它首先是一种伦理态度,视对方为理性存在者的态度,如此方能良好生活。
“现代人所谓意义流失的感觉,多多少少跟这种变化有关——前近代的人们,可能缺衣少食,但不大却意义,相反,我们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却常感到意义在流失。〞
曾经在央视热门采访“你幸福吗〞的时候,我也思考过“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思索良久我给出的答案是:被需要。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真的,“人是那么需要被需要,乃至于修到淡泊名利还容易些,修到不被需要更难一阶〞。在我们这个自动化时代,人与人的直接需要减少了,不像以前社会我们会去串门借个姜和醋,不像以前杀猪盖房子村里人都一起上,现在的生活方式是“ 在手,一切不愁〞,细思极恐,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消费时代,我们最大的需要变成了消费,通过消费好似报复了那份没人需要的失落,伴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开展,当机器人代替了人的工作,你被需要的幸福感该从何而来呢。我很怕麻烦别人,但有时候我会成心去麻烦一些人,因为我需要他们,因为他们被我需要,因为我希望彼此都幸福。当妈妈因为怕我忙怕耽误我事而小心翼翼与我微信催促我去忙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是复杂,一方面我没法满足妈妈陪伴的需要,一方面不知道怎么就被剥夺了这种“被需要〞的权利。人总是被需要的,你也总是被需要的,怕就怕你自己的需要太多,要钱,要享乐,要脸面,要人尊重你,因而不再有时间有心境让人需要你。
何为良好生活。我目前在书中找到的答案是穷理、谦抑、被需要。穷理让自己通透,谦抑让自己与时,被需要让自己幸福。但陈嘉映先生在书中还阐述了事实与价值、实践目的、知行合一、快乐德性、个体与普遍性问题,明明探讨的都是伦理学的问题,我看完本书写完本文,真的没有感觉到哲学书籍的生涩,一气呵成的感觉真的很棒。在陈嘉映看来,“我们生活在大地上,是根本领实中最根本者〞,这本书中,他对“伦理〞与“道德〞等词语展开辨析,在论述过程中,那么用挖沟、糊火柴盒、下围棋、买彩票、抽烟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说理,引人入胜,把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水积而成江海,土积而成丘山。纷纷万物,各有其所成。万物之所成就即是善好。我成认这世界太容易让我们焦虑,我成认这世界也容易让我们迷失,就像我已经准备好了改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结果看起来一席道理就把我改变了。保持初心不容易,有时候走得远了渐渐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远方太远,我只看得到脚下,用有所作为、留下点什么来看待生活。走好脚下的路,勿忘来时的梦,有所作为和成功学没多大关系,有所作为包括成功,因而不要追随成功,当你足够好时成功自然就会追随你。在不知不觉中,有一天你突然发现量变实现了质变,没有什么快乐比那种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更荣耀,更持久,更让人欣喜。
良好生活真的不强调要成贤成圣,而是着眼于每一个自我发现、每一阶段的生活日常。最后用陈嘉映文中的良好生活作结:“我们不是颜回,他不改其乐,我们可能觉得苦不堪言。我们更不是耶稣,以一身尽赎人类的罪孽。我们有一点儿品格,有一点灵性,但远没有强大到单靠品格和灵性获得幸福,我们还想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过上好日子。假设以年龄论,年轻人要更多培养品格、修炼灵性,老年人过得安逸一点儿,似乎顺理成章,所谓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愿大家都能良好生活。
——耗子
何为良好生活读后感
(二)
快乐和幸福
操蕾
今天仍是关于陈嘉映先生所著何为良好生活一书的读书心得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全书共分八章,主要从伦理、伦理学、价值、实践、知行关系、道德等问题作为切入点,阐释他对伦理学与生活的理解。“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命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难题,也是贯穿人一生的焦点。“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常谈常新,它与时代、社会、个体都密切相关。在何为良好生活一书中,站在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立场上,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所谓良好生活,不只是有所作为,还与德性、识见等编织在一起。其中,德性也需要不断学习,以求自我与有德融合,最终实现自身。如何培养德性。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如果人有意为恶呢。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老实思考。亚里士多德所说“善好乃万物之所向〞,人都要过良好生活。这一前提,突显德性的重要,但即便如此,在讨论“善〞是否与“恶〞作对时,书中提出人的有限性,再次把看起来高悬千古的良好生活的理想“拉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思想确实可以带我们跳离大地进入太空,超出善恶之分,但这跳开,仍是从地面跳开。〞
对于伦理、伦理学、道德等词语,可能并不陌生,然而深究起来,可能就语焉不详。在探究“我究竟该怎样生活〞时,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学理上的辨析。该书第一章“伦理与伦理学〞中,作者从古今中外学者的论述中,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进行论述。概而言之,伦理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规那么,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标准的总和;而伦理学就是研究道德的学问。
当前,很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研究中善于使用各种图表、数据、公式、模型,乐于和自然科学“联姻〞,但是伦理与道德直指人的灵魂深处,无法进行数据层面的量化。“伦理学不是自然科学,也无法被自然科学化。〞确实,伦理与道德皆指涉某种标准系统,伦理偏重于社会的层面,道德那么偏重于个人的层面。各种伦理道德缺位现象之所以存在,除了历史、传统和社会因素之外,和个人的学养有着紧密联系。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人生际遇都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讲,假设要过上有尊严的良好生活,提升知识修养是前提,对人生和社会要有通透的理解。更为关键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善于运用知识,时常反思言行,追随天性的步伐,努力做到“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快乐和幸福,人人都为之向往。有人以为快乐等同于幸福,但其实两者并不能等同。如有的人以伤害他人、侵损他人利益为乐,这种快乐显然不是幸福,更不能说是一种良好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快乐是短暂、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