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小学生
数学
创新
思维能力
培养
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容: 小学生是学习起始阶段,学习数学主要是学习根本概念,掌握根本算理,形成初步的计算能力,开展思维能力,形成进一步开展的素质,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暴露思维过程,拓宽思维时空;开拓思路,培养大胆猜测的发散思维,形成标新立异的求异意识,启迪灵活多变的直觉思维,在实践中迸发思维火花,开展中创新思维。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创新思维、情景、发散、求异、归纳类比、实践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剧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小学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的初始阶段,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核心,启迪灵活多变的直觉思维,培养大胆猜测的求异意识,拓宽思维时空,暴露思维的过程,在实践开展中创新思维,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设疑激智,拓宽思维时空
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有“学而不思那么惘,思而不学那么殆〞的古训,如果没有往日的深思熟虑,就不会使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迸放出创新的火花。“翻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都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多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空,既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遵循生理和心理周期性起伏变化的规律,防止出现“高原现象〞,还要“处处留心搜求,把进行的其它活动或接触到的其它事物有意无意地和自己思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样一遇到适当的剌激,就会触发灵感的产生〞〔王仲春等著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因此要布设问题悬念,创设问题情景,激启学生积极思考。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使其拓广思维角度,跨越学科界线,对问题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开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疑激智,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更广的时空。
如教学“10 的分与合〞时,我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了10 支铅笔,一上课,我叫一名学生上台摸铅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摸到的支数猜盒子里剩下的支数,经过几次猜都猜对了,学生感到很好奇,然后老师成热打铁,说:“因为老师知道了盒子里总共有10支,然后根据10的分成就能猜着了,你们想学会这个本领吗?〞
再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改变固定传统的思维方式。
二、大胆猜测,培养求异心智
心智是一种直觉,它是非常灵活迅捷而复杂的心理活动现象,是在原有知识的根底上,通过对事物的表象感知,借回忆、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闪电般跳跃式地对事物本质进行判断,它是创造思维的灵魂。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训练学生直觉思维方面,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创新,冲破思维定势,摆脱常规约束,允许学生突发奇想,甚至异想天开。对学生答复以下问题不要苛求过于严谨全面,让它们发现什么说什么,想到多少说多少,说出表象的理解或猜测也可以,不一定要说个所以然。对学生独到的见解或奇异的想法要因势利导,引上思维的轨道,让他们想出点门道来。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个位是3、6、9的数,如13、16、19、23、26、29……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如12、15、18、21、24、27……学生发现这些数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测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上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索,最后发现原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这种探索方法的根本程序就是:提出问题,学生猜测,探索规律,验证结论。它就是要让学生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测,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每个同学也应有一点猜测的意识,多进行“猜一猜〞的活动。在小学阶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初步练习猜测:
1.要仔细观察、分析的具体事实,从中发现共同的东西,找出规律来,照推下去。
这类练习其实我们早就做过,例如按规律填空:
0、3、6、______、______、34、______……
2.要善于把得到的结果推而广之、进行猜测。
例如,碰到以下式子:
1+3=4〔=2×2〕
1+3+5=9〔=3×3〕,
1+3+5+7=16〔=4×4〕,
……
你能猜测出紧接着后面的式子,甚至更一般的式子吗?
猜测不受现成事实的束缚,它包含着可贵的大胆想象和推测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不同的思维火花迸发、碰撞,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根底。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新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这种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思维的特点。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 = 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测、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利用变式训练,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来开阔学生思路,引起思维迁移,延伸思维的广阔性,这类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此类题往往称为“开放型〞试题。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一〕注重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人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的思维促进作用也不同。因此,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题目,让学生参与创造力的开发,体验创新的快乐。例如我在三步计算应用题复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四年级的125名同学去工厂参观, 经过讨论决定租车去。经过了解得到如下信息:
小轿车限坐6人,每辆100元。中巴限坐24人,每辆300元。请你设计租车方案。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方案及原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个性得到张扬,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利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地全方位思索,寻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正确方案,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得出了以下两种解答:〔5×4-8×2〕÷2=2〔分米〕。5×4÷2-8=2〔分米〕。通过提示鼓励,一学生想出了5×2-8=2〔分米〕的解法,这名学生的语声未落,又有另一名学生得出了更新的一种解法: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边里拉来3〔分米〕,另一边剩下的长度5-3=2〔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这样的教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综合思维的有机结合,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第四册的笔算加法,这局部内容是在学习了口算加法的根底上进行的。我出示了例题:352+234=就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然后巡视,让我没想到的是答案竟然会这么异彩纷呈,我就赶紧让他们上台板演。
生1:2+4=6 5+3=8 3+2=5 352+234=586
生2: 3 5 2
+ 2 3 4
5 8 6
生3:2+4=6 50+30=80 300+200=500 6+80+500=586
这第三种方法令我惊异,惊异学生的数感。
综上所解,对于计算中的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到达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注重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维线路,从另外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疑。围绕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疑。当学生无疑时,设法激起学生疑问;辩疑。发动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谈自己的见解,进而在学生充分讨论的根底上解释疑问。
四、运用归纳类比,训练灵活多变的思维
归纳与类比是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途径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精髓,充分运用归纳类比,可以加深对根底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穿。遇到新的问题,从形式结构的表象联想似曾相识的旧知识,进一步从感性认识深化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旧喻新,类比新的知识,发现新的理论。
〔一〕在启发和发现中,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形纸片对折翻开,再对折再翻开,如此屡次,让学生观察在圆形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教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他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教师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时机,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开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他出示了这样的一道加法题:8+8+8+5+8=?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