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失地农民
生活
保障
基本情况
汇报
材料
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根本情况的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首先欢迎市领导来我区调研指导工作,这对我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下面就我区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根本情况做一下汇报。
一、根本情况
(一)农村分布和农民收入情况
xx区地处xx市城乡结合部,是xx市XX县区东移的主体空间和开发开放的黄金地带,现为xx市最大的XX县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和11个镇。总人口85万,其中乡村人口59.4万,城镇人口25.6万。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xx市XX县区的开发和城市规模的扩容,历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大量耕地被占用,特别是XX县区及近郊的局部村、居。目前,全区人均占用耕地缺乏一亩,其中,XX县区四个办事处的居民已根本上没有了耕地。人均0.2亩以下的村21个,失地农民约3万人,0.2亩以上的征地农民约9.75万人。
(二)被征地农民安置情况
调查地区根本上都采取货币安置方式比较单一,之所以这样,原因很简单:对用地单位来说,他们不愿与被征地农民纠缠不清,愿意一次性支付补偿安置款,人钱两清;而农民的普遍心态是,拿现的实实在在,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而对政府来说,操作简单,何乐而不为。但应该看到,征地补偿安置费本来就低。绝大多数人员都把安置补偿用于房屋建盖和改造,少局部人员用于再生产。绝大局部被征地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局限,自谋职业很难找到稳定工作,最后只能是上班无岗,种田无地,社保无份,等钱用完了,还是找政府。、
(三)被征地农民就业方面情况
从村集体积累、村办企业效益等方面综合看,就业情况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局部近郊村、城中村的村办集体企业效益比较好,村中80%—9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本村企业工作,其余外出打工或在本村自谋职业。这些村就业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根本上无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生活安宁,社会稳定。第二层面,局部近郊村村办企业少,农村劳动力只有30%左右在村办企业工作,其他在外打工或自谋职业,大局部家庭比较富裕,就业压力不大。第三层面,大局部远郊村、小局部近郊村无村办企业或村办企业效益不佳,局部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还有局部就业技能较差,也无法真正就业。
(四)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情况
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那么,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投保方法,组织村民自己投保。目前,全区共有1.8万名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占农村适龄人口的5%,其中征地农民4300人左右。二是参加城镇职工根本养老保险。近年来,立足区情实际,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在深入宣传发动的根底上,局部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应保尽保。三是依靠村集体发放福利和老年生活补助金等方式解决。村里发放根本生活保障金主要依靠土地补偿金和村办集体企业收入。
养老和医疗保障是困扰被征地农民的两大难题。对被征地农民来讲,遭遇大病并承担高额支出困难重重。中老年农民一旦土地被征用,自己失去劳动能力而难以择业,补偿安置费又是一笔有限的、越花越少的钱,养老问题又成为被征地农民的又一生活问题。据调查,被征地农民希望政府在安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时机,并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活保障费用。而政府因为财力有限等种种原因,在这方面一直没有拿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我区失地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高中及以上占22%,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和技能状况低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失地农民的一系列政策规定,从全区的改革开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立足于破解“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以维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其年老后的根本生活为目标,按照“三个结合〞的原那么,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经济开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一)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地开展。我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1994年启动,截至目前,全区15个镇、街道全部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1.8人,滚存基金2022余万元,已有120230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最高领取养老金120239元,月平均发放养老金4.1万元。我们根据广阔农民的需求、承受能力和目前的条件,按照分类分层保障原那么,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农村养老保险重点在农村,对此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创新观念、转变思路将企业中不能纳入企业保险参保范围的大龄人员纳入农村养老保险,为我们做好工作奠定了根底。在近郊村镇进行了广泛推广,逐步覆盖到乡村干部、乡村医生、农电工、外出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等各类人员。
(二)拓宽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渠道。在鼓励广阔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同时,积极引导广阔失地农民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方法,做好衔接工作。对失地农民就业的,按照有关规定催促企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对被大量征用土地的村,积极靠上做工作,争取将失地农民一次性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按照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及时接纳参保,同时为其做好人事代理工作,做好效劳,提高失地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三)积极探索土地征用中的配套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生活。我区的位置优势独特,吸引着许多企业、房地产商等经营者前来投资开展,土地收益也成了近郊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资金的去向问题也成了农民关注的热点。为此,根据省市有关政策规定,按照建立适应我区经济开展要求,维护广阔农民权益,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土地征用制度的方向,研究制定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改进土地征用的补偿方式,增加给失地农民的补偿,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长远生计问题。实施“土地换保障〞,建立适合失地农民特点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按照省政府鲁政发[2022]115号文件精神和市政府204号市长令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xx区失地农民根本生活保障暂行方法(讨论稿),对保障对象、参保申报方法、缴费标准和领取标准、基金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目前,该方法已进入研究论证阶段,我们准备尽快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力争在年底在局部村、居推开。
(四)建立健全就业扶持机制,加快失地农民转移步伐。富裕农民的最正确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尤其是加快失地农民的转移步伐,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农民就业,不断探索失地农民转移途径上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切实加快了“农民变民工、农民变职工、农民变市民〞的步伐。一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为失地农民就业搭建效劳平台。由于农民多数生活比较闭塞,与外界接触的信息渠道有限,可能就会失去许多外出务工的时机。为此,我们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那么,加强了信息平台和中介平台建设,成立了由区劳动保障局、镇保障事务所和村委会“三位一体〞的劳务信息网络机构。对全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失地农民的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起了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技术状况等在内的劳动力资源台帐及数据输出平台。投资400万元新建了xx区人力资源市场,主要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培训介绍、就业认定、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一站式〞就业效劳,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和劳动力资源信息,不断加强与区内外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企业用工动向,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企业职工招聘会,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运行标准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新机制。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失地农民就业。随着招商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外地企业纷纷到我区投资兴业。为确保工程引进后,农民失地不失业,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措施,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征地后应优先招用被征地的劳动力,积极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失地人员;此外,认真清理和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使失地农民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失业人员一样的最新优惠和扶持政策。同时,大力倡导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积极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创业培训和创业工程等方面支持和帮助。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我们坚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不断拓展培训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农民工的各项技能,特别是针对用工单位需求,进行“订单式〞、有针对性地专项技术培训,切实增强了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素质。
三、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在其自身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随之而来的就业、保障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是解决农民转市民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失地农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一方面,就业观念差。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饭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村里补助救济,认为就业仍然是村和集体的事,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对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在经济条件差的村表现的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观念淡薄。在调查中,有50%以上村民对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龄将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问题的答复是:到时候再说吧,先把眼前的吃饭、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就行。有些村领导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保障方法来保障村民今后的生活问题,但没有达成村与村民的共识。
(二)社会保险开展难度大,覆盖面窄。从调查情况看,全区无地或少地村的社会保障当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障覆盖面窄。二是保障数额偏低。目前我区已参保的大多数参保农民都存在缴费基数低,保障数额偏少的问题,尚达不到解决根本生活保障的目的。目前我区大多数村已无土地,但这局部村的村民多数还没有参加农村(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社会养老保险。三是生活补助少。由于村集体企业少或效益不佳,许多村资金积累不多,仅靠有限集体积累来对村民或仅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生活补助,且补助额度偏低。四是失业农民依然存在。农村无地后,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但有相当一局部中老年村民无业在家,仅依靠村积累或土地补偿金进行生活补助也难以维持长久。
(三)就业安置困难。从我区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加上今后平均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不断增大。从无业农民情况看,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失业比率比较高。具体分析:一是企业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大龄失业职工十分困难,再要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更难。二是受失业职工和外地来的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剧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比照。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更低,找到适宜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再就业困难重重。四是局部村办企业效益不佳,也使失地农民减少了就业时机。五是失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尤为突出。这不仅包括身体上有缺陷的残疾人和体弱多病者,还包括40岁以上的妇女和50岁以上男子农民。这些人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用完了,生活将无着落。
(四)社会不安定因素多。失地农民中的青壮年由于无事可干,出去打工又怕累,又嫌报酬低,加上有一定补贴,就是在村里闲逛。他们因为年轻往往觉着生活无聊,于是或结伙闹事,或坑蒙拐骗干起违法勾当。此外,因土地出让或补偿金问题处理不妥而引起村民集体上访因素增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五)征地农民的就业观念和意识跟不上。由于失地农民存在普遍文化程度低,适应不了企业的需要。而失地农民择业要求高,既要工作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