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华夏意匠
2023
华夏
意匠
读后感
华夏意匠读后感
读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有感姓名:蒋泉班级:建筑11101学号:202303406
坦白说,有些时候,尽管早已证明自己不太适合去搞建筑及其配套的设计,但自己到底是花了几年时间把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读出来了的,因而难免对“建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就像自己对青春的感情一样。青春没有对错,甚至没有好坏,只有青春无悔。
以前在学校,当然并不喜欢读书。确切地说,是不喜欢读教科书。时间很不可理喻,很多年后,我开始有点思念那些课本的颜色。当年对它们感情麻木,固然是因为自己不成熟,把读书当作是一个负担,顺便也连累在读书过程之中读过的那些书。另外,显然的是,当初“只是为读书〞的狭隘,自己亦没有更多的选择。过后回头想一想,这里面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教科书并不都是,或者说,根本都不是好书。
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学校里的“教科书〞,它就是以“教〞为主、照本宣“科〞,它充满着金“科〞玉律、“教〞条主义。是的,这样的书就是教科书,没有感情,缺乏引导的书。
因此自己又曾经怨望,为什么大学的老师不给我们介绍一两本好书。比方李允鉌先生的这本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以我的才力,这种在建筑和历史上都同样是半罐水的才力,我觉得我实在没有资格对李先生的大作评头论足。但我竟然会厚脸皮地发现,我这样的人却不多,不多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矜贵——否那么不会有“物以稀为贵〞这种传统的评断。我居然开始矜贵。矜贵的人,有时候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换句话说,我有了去说说这本书的斗胆。对建筑稍微有过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对于工程意义上的建筑而言,它分几个步骤: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竣工图(最后的竣工图称不上“设计〞,只是在图纸上呈现实体建筑所表现的元素,因为再如何去事先设计,难免在施工中会与图纸有出入);相应可分配为几个专业:规划、设计、结构和安装;至于对于单体建筑在设计上的考量,那么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平面、立面、剖面(有些讲成是俯视、正视、侧视,稍有不同,但原理一致)。
自此,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古典建筑是如何设计的。
先说选材,这个应该在方案设计之类。以前也讲到过,中国古代根本上利用木结构。确实,我们看古代那些建筑图,发现满眼都是“木头〞:栋、梁、楹、椽、栏、杆、柱、檩。。就像翻开了字典的木字部,根本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了。当然,这并不是可以否认中国传统建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利用石头和金属作为其根底材料。至少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秦代的咸阳阿房、汉朝的长乐未央等等大型皇家宫殿,就是“雕栏玉砌〞的制作。我们的先人何以最后选定木头作为建筑的材料呢。这是有道理的。一个很明显的依据,就是本钱。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依靠皇权或者是其他高级权力,从云南贵州采集木头而在北京南京造房子,这样的本钱是不考虑在内的。倒是话又说回来,“不计本钱〞,它本来就是东西方在建筑设计上共同的特点,只不过西方人堆石头,用的是宗教当幌子,而中国皇帝,仅仅是把自己当成是“天子〞,不惜大耗人工
炫富罢了。
皇家建筑是特殊的例子,中国几千年下来也不过是那几十座“皇宫〞和几百座“帝陵〞。而古代的建筑工匠,甚至包括参与了广阔建筑实践的无数民众,他们选择木头的道理其实是:建筑当然不仅仅是艺术——中国古人几乎从来没有把建筑当成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法是近代从西方流过来的——而且,建筑当然也可以不是艺术,因为它意味着更多。
建筑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就和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想到建筑,就会想到房子,继而想到家。家是什么呢。是能够遮风避雨的而且是比较固定的居所。这其实就是建筑实用性的彰显,皇宫、帝陵、庙塔、石刻,这些“建筑〞你可以去赋予它更多的艺术性。但房子和家不需要有艺术性,或者说不太需要艺术性,至少艺术性不是它首要的考虑。从这个角度讲,木质建筑的优越性可以进一步的放大,因为相比于金石,它除了在本钱,也在组织运输、造型设计和装配拆卸等环节处于优势。能禁得起时间和效率考验的建筑形式,其实就是经典的建筑形式。
这和中医一个道理。医学的最高定义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下药〞,而是以最小的本钱而且往往最好能够以同一个处方去治疗不一样的病症。这就是中医的理念。中医可以把时间、地域、气候等“症候〞考虑到治疗方案里去,那中国古典建筑就可以将木质建筑的致命伤,比方防震、防火和防潮考虑到极端。
有必要继续讨论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和立面。在于以前在校园里读过的建筑书
籍实在是皮毛,知道“勾心斗角〞这个成语,却未必见识过真正斗拱的榫卯。再比方说,中国早期木制房屋四壁都采用,而后代由于考虑到木料消耗量太大而不得不只在屋顶使用的“井干式〞咬合结构。它们无疑不是中国古代现象在建筑防震智慧上的展现。
是不是不信,木头搭的房子居然不怕地震。那你去看看山西XX县区的木塔。我好多年前曾去过一次,我相信它现在依然稳固,因为它都已经稳固了一千多年。经历过大大小小地震十数次的XX县区木塔,和它代表的中国传统榫卯建筑,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想必,一个西方的结构工程师,给他两个脑袋也想不明白当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没有震垮没有用过一根铁钉的XX县区木塔。更别提至今日本奈良保存下来的为数众多的唐代建筑。也更不用提,结构意义的斗拱,实际上早已演化成中国古典建筑最典型也是最美观的一种艺术形式。
火克木,防火,木制建筑的重中之重。中国的建筑工匠们,他们很早以来就不惜专门建一堵墙来防火,所以才有了“封火墙〞。亏中国人想得出来,为防火不得已需要把墙壁建造得比屋顶还高。说到此处,我疑心,现代建筑中的“女儿墙〞是由封火墙来的,当然也就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古典建筑的“标新立异〞不止在封火墙。比方,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除了中国,找不到一例屋面设计成弧面。它们的屋顶剖切线,也就是屋脊线,有直线的,有折线的,就是不见中国的弧线。中国人为何造出的是弧形屋面。当然不是随随便便草草了事定下来的。
首先,从结构角度讲,弧面对梁柱的剪应力是最平均的。木头毕竟是木头,以刚性强度而论,它自然不是古代金石,或者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对手,因此就要考虑将它负担减到最小。其次,艺术角度。弧面总比平面看上去不那么千篇一律、没有悬念吧,中国文化喜欢讲含蓄,讲虚张声势,弧形屋面就是一个脚注。其实,我个人还觉得,光是“悬山〞、“歇山〞,这般专门给屋面取的优雅名字,已然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无尚的一笔财富。以上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屋顶的曲面,是为了引出屋檐的延伸,也就是所谓“出檐〞。而出檐又是为了什么。除了满足虚荣心让单体建筑在体量上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又“特立独行〞的一处:哇。世界上的建筑,就立面而言,要么把重心放在屋基,要么是屋身,结果又是中国,可以把你的目光强势地吸引到屋顶上去。不信,再回想一下你曾经看天安门,看太和殿,看祈年殿时的状况。
另外那么是由出檐带出防潮的功能。道理很简单,中国传统建筑几乎全部用木材,除了屋面是砖瓦或者琉璃,“好钢就要用到刀刃上〞,出檐屋面的用处非但是为了不漏雨,还要尽可能把雨挡在整个屋身之外。有了这个超大的屋檐罩着,梁柱门窗什么的,才可以安枕无忧。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这些“小聪明〞,其实都是“大智慧〞呢。我们不必在乎中国传统的建筑它到底算不算艺术,只需要它有这种聪明和智慧就足够。或者也可以说成是,我们实在需要像李允鉌先生这样有着聪明和智慧的建筑家,和中国古典的建筑感同身受、休戚与共。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