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乡村
文化
现状
调查
思考
对XX市乡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开展的今天,乡村的文化事业开展也与其经济开展一样,普遍滞后于城镇,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通过为母亲举丧期间的观察,以及对局部乡村文化现状的调查,试图对乡村文化事业、特别是公共文化事业开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建设乡村对策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笔者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土,陪伴高堂老母渡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并送她老人家上山归祖。故土是XX市XX县区一个叫“墨水〞的山村,“要想墨水到,四方要爬坳,雨水留不住,泉水地下逃〞,是个十年九旱的“没水〞地方。祖先忌讳“没水〞,又难以割舍风水宝地,故谐其音,取了一个充满文化色彩的美名——“墨水〞,对穷山恶水的乡村寄托美好的希望。墨水村共有420多户烟灶,1800多口人,农民人平纯收入2815元,在全国应该处于中等生活水平。在短短的20天,笔者目睹故土似是而非、深沉厚重、复杂多层次的文化现象,引发出一些沉重的思考。
思考之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强烈碰撞。
一、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折射出新旧文化的鸿沟。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墨水村半数以上的农民建设了新民居。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民居与铭刻传统文化的旧民居形成鲜明的比照。新旧建筑所表现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下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烙印。然而,某些方面与其说是进步,还不如说是倒退。一是民居建设的有序和无序。旧民居表达了“君臣父子〞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前栋不得高于后栋,超高便是欺祖;长幼次序清楚,次序混乱视为乱伦。新民居那么充分显示出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单家独院,朝向不一,高矮不管,个性突出,打破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统一性和严谨性。二是感情的亲近与疏远。传统民居根本上是一个姓氏一个村庄,一个村庄一统天下,乡亲们生活显得和谐相处、亲密无间;新民居一道道围墙隔断了彼此往来之路,淡化了亲情气氛,影响了和谐性。三是环境资源的负面效应。新民居因规划滞后、建设无序,土地占用量急剧增加,且为良田沃土。墨水村建设同样面积的新民居,比及传统民居至少增加用地30%以上,造成了乡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如此,因新民居建设缺乏整体性,环境卫生根底设施建设滞后,管理面大,管理措施不完善,农机农械农具乱堆乱放,生产生活废水废气废渣乱排,有机废弃物处置不科学、处理不完全,致使农村卫生环境十分恶劣。与此同时,旧民居因其居住人口急剧下降,逐步成为“空心村〞,甚至成了家禽家畜的饲养场所,因而与新民居一同构成“双重污染〞和“双重浪费〞。
二、文化活动内容的渗透,显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巨大反差。乡村居民的生日喜庆、婚丧嫁娶,统称为红白喜事。乡里人求雨求子、祈福祈寿、还愿感恩等等,少不了举办庙会香会。每逢这些喜事善事之类的大事,乡村便离不开祭祀、娱乐和酒宴等活动。祭祀活动自古以来便是民间原生态文化的集中展示,因而每一次这样的活动无疑都是一场乡村文化盛会。当前乡村的红白喜事、庙会香会,除了传统的拜寿拜堂、哭嫁哭丧、加官做道场等仪式外,旧瓶亦装了新酒。传统的民间文化,增添了现代文化的内容,中国式的文化活动形式,渗透了西洋文化的色彩。笔者母亲的丧事,自然也遵循入乡随俗的原那么,择优请来了一支管弦乐队,还特别安排了一场文艺晚会。晚会的设置,使整个丧事场面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擂台,把观看者和参与者自然分成了两大阵营:欣赏晚会者众,且年轻人居多;参与祭祀仪式者寡,且多为中老年人,充分展示了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心理需求结构的巨大反差。其结果,晚会办得相当热烈隆重,收到了中西合璧的强烈效果,其震撼力、感染力、吸引力远远胜过表现传统民间文化的祭祀仪式,
三、文化活动的组织模式,引发出新旧机制的强烈对峙。当前,尽管农村村民委员会普遍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但是传统格局一直没有被打破。红白喜事理事会似乎属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官方〞组织,仅限于筹办“官方〞文化活动。乡村红白喜事、庙会香会的组织筹办,按照惯例属于族长村长、香首会首等“民间〞组织机构。然而,这种“民间〞组织机构并无固定的组织、机构和领导,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笔者因为是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身份,对于母亲丧事的组织筹办,有意无意地试图打破了这一格局,全权委托村里的红白喜事理事会组织筹办,其结果闹出了意见和摩擦,差点儿形成了僵局。经过反复协商,多方协调,最后勉强形成双方各作让步、分工负责、共同参入的意见,而且“官方〞组织作出了比“民间组织〞更大的让步,丧事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得严格按照村里“民间组织〞的传统模式进行,不得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这样,好歹才把喜事办完。可见传统文化意识、实那么是封建宗族文化意识在广阔乡村至今依然根深蒂固,也充分展示了宗族势力在当前农村生活(包括文化生活)中的强势地位和作用。
思考之二:传统文化的沦落与消极文化现象的泛滥
一、现代文化载体严重短缺。当前,电灯、 、电视、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农户,展现了乡村现代生活气息,特别是电视进入农户,为广阔农民享受现代文明提供了根底载体条件。墨水村有一个体户出资建设了“接受卫星传送播送节目〞点,取代了一家一户的“数字接受器〞,大大增加了乡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为现代文明、先进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增添了乡村健康文化气氛。然而,当前乡村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生活似乎只有电视这一传媒载体,且仅此传媒,覆盖面也相当有限。农村大局部村组目前还没有建立“接受卫星传送播送节目〞的站点,乡村生活条件较好的居民,还是依靠“数字接受器〞各自接收电视信号享受现代文化,墨水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也只有24%左右。除电视传媒载体之外,当前农村根本上再没有其他的文化根底设施和文化载体,文化娱乐、图书科普、体育卫生等方面的设施或载体,村组几乎是空白。乡村居民劳作之余,文化生活极为单调、缺乏,给予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开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
二、民间文化根底极为脆弱。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我国有着历史渊源的民间原生态文化,内容极为丰富,风格异彩纷呈,各地的民间文化是难以统一代替的,拉夫凑数的杂牌班子表现原生态文化形态是难以做到和谐统一的。可以说,红白喜事、庙会香会所举办的仪式和戏歌表演,不仅是民间原生态文化的艺术荟萃和集中展示,而且是乡村居民一种特殊的文化休闲方式和精神享受。在笔者的记忆中,故土有一批走遍村村寨寨,吃遍家家户户,将民间文化传遍千山万水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乡亲们心中的尊者。有一位名讳何先友的、一生以唱“隔纸戏〞为生的民间艺人,曾经一人吹双唢呐,一口气将解放军从两公里之外的XX县区迎进县府,名噪一时。笔者曾以其为原形,写成小说戏魂以传之。而今,这位民间老艺人久病卧床不起,头枕经典戏文,终日以泪洗面。笔者通过筹办母亲的丧事也发现,眼前的民间艺人的年龄都在半百以上,为首的老艺人与祭奠对象的年龄差不了多少。笔者闲谈时特意提出:应该培养一批年轻的接班人,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答曰:现在的年轻人谁会学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他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家打牌。笔者不竟忧心忡忡:那""假设干年之后,还能耳闻目睹如此精彩美妙的民间原生态文化吗。答者相当无奈:儿孙自有儿孙福,顺其自然吧。看来如此下去,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三、消极文化现象相当盛行。乡村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好象除看电视之外,一局部人的大局部时间专注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牌。男妇老幼,三五成行,便是玩扑克、字牌、麻将,借以消磨时光。虽然大多数“过日子〞的业余活动输赢基数不高,金额不大,一场牌局下来,也就
三、五元钱,但这种现象却相当普遍存在。再是买码。近年来出现的“地下六合彩〞,简直就是一场瘟疫,普及城乡,乡村似乎尤盛,形成了一张有严密组织、有严格运作方式的网络。每逢双日,清晨便会有几个似疯非疯的男女接踵而至,游说村民今天买什么号码是特码,煽动村民“买了发大财,不买吃大亏〞。到了黄昏,大小庄家成为山里人的凝聚点,耳边充塞的全是猜码的议论声。直到晚上8点半钟,人们才会从梦中醒来,有喜有忧,喜者众,忧者寡,个别中码得金者自然欣喜假设狂,放爆竹,酗烈酒,以示庆贺。绝大多数退财者便是唉声叹气,只能带着沮丧之气早早入睡,希望做个黄粱美梦,后天美梦再成真,弥补小损失,发笔大横财。这时,乡村便早早恢复平静,显得寂静。“白日听鸡叫,夜晚听狗咬〞,还是乡村的主旋律。此外,还有一种奇特现象,随着国门大开,西方文化的渗透,个别人竟然信奉起了洋教、甚至邪教。墨水村有一个曾经在“社教〞时期担任过贫协主席的老党员,如今竟成了基督教徒,每天早晚勤于功课,甚是虔诚。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农村各级组织对邪教防范严密,惩治严厉,然而“法轮功〞之类的发动标语还是偶有发现。
思考之三:乡村文化建设应采取积极对策
一、正视乡村文化开展有利条件,坚决新农村文化建设信心。首先,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心理健康。我国广阔农民群众一向以勤劳朴实著称于世,一向崇尚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包括古代的、现代的、外乡的和外来的,绝不会不分是非黑白,不辨香花毒草,而囫囵吞枣草率接受,更不可能任意让他们认为不健康的文化形态生存与开展。这就为建设农村先进文化具有坚实的思想根底。笔者为母亲举丧期间,隔壁自然村也有一老人去世,她膝下5个儿子,其中一个信奉基督教。为了其母亲的葬礼,兄弟之间、实质上是外乡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或者说是中华文化与西洋文化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其结果,前者无疑战胜了后者。尽管经乡亲们竭力劝说,这个基督教徒没有被家族“除丁隔会〞,但在祭母文中,他的名字还是被毫不客气地加上了双引号。这就充分说明,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观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改变,更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基还是牢固的,这一根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是难以撬动的。其次,乡村民间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有着深厚的根基。尽管不同文化形态随着开放的国门渗透进来,但也不可能轻易改变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一代一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心态。民族文化、民间艺术还是当前农村文化的主旋律,红白喜事、庙会香会还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文化活动形式,不少农民甚至把这类“热闹〞仪式当作人生的一种荣耀,一种实现价值。再次,农民文化观念逐步更新。随着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多地感受新的物质文化生活,给家乡故土带来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观念和信息,成为广阔农村新文化的强力传播者和建设者。第四,乡村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农业经济开展水平的加速提质,外出人员的艰苦奋斗,为乡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文化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底。
二、突出乡村文化建设重点,加强新农村文化工程建设。首先,必须加强文化硬件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快公共文化设施载体建设,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科普室、体育健身室、医疗室以及文艺宣传队等。鉴于当前乡村文化设施和载体建设普遍滞后,不一定“村村组组齐步走〞,而是采取以乡统一规划,投资大的工程以村为单位建设,投资小的工程以组为单位建设,并且村与村、或组与组之间实施“插花式〞建设,防止“一阵风〞式的建设而造成设施载体的浪费。在此根底上扩大建设面,至少确保每个村组不存在公共文化设施载体空白的现象,为开展普及乡村新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气氛。其次,必须加强文化软件开发。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局部,不可或缺的优秀遗产,我们应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整理、开发这些文化软件,特别是散落在广阔乡村的民间原生态文化遗产。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关心、救助民间老艺人,确保民间老艺人具备一定的物质生活根底,在宽松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尽可能地发挥他们挖掘、整理、开发民间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根底上,下大力气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民间文化新秀和乡村文艺骨干,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我们绝不能让民间老艺人留下终生遗憾,因为民间艺人的遗憾,就是民族文化的遗憾,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