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农村
建设
存在
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缺失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一局部,是不可想象的。为此,党的xxx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xx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开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开展根底的假设干意见(即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指出:“把统筹城乡开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开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开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根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开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奉献〞。这是站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促进社会稳定等宏观经济社会高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做了最新的注解和诠释。可见,关心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那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度和效果如何。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如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带着以上相关问题,我们到农村、农户、田间、地头,以填写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途径,主要来之于播送、电视以及亲朋好友的聊天耳闻。对具体内容,目标、要求,七成以上表示“有点了解〞和“不了解〞,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无几;所谓“有点了解〞,也仅限于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经济问题,没有参与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安居乐业等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要求。六成以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虽然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局部乡、村级局部党员、干部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造成基层宣传“弱音〞甚至是“失声〞,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具体操作中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作风漂浮、工作措施不到位,甚至是搞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使村民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同和参与其中,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进程。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个根底性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针对性差
“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适用于我国所有农村。但在具体实践中,千差万别、情况各异、兴旺程度不同的各个村庄,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过程中,需要各地区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开展的实际情况,需要选择的具体目标、产业规划、开展重点和方向以及侧重面,应该有所差异、各具特点,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针对性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策。这才是按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律办事。
可悲的是,问卷调查显示,在我们列出的“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各项措施不到位〞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的多个选项中,选前两者“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的人占到了六成以上。
实地调查的情况也确实如此。我们调查的村,人口多、土地多,集体产业和乡镇企业欠兴旺,农业根底设施落后,土地及劳动力是该村的最大资源。发挥近郊优势,大力开展精品农业、规模化农业,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应该是其新农村建设开展生产产业规划的首要考虑的、科学的目标选择,事实上是村里没有规划,农民一头雾水。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或建设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简单“重复模仿〞,缺乏差异性,不能做到把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特殊性要求相结合,导致新农村建设走弯路、步子慢、效果差、影响消极的问题,在一段时期、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大变革的系统工程,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理论上讲,主要力量还要依靠农村和农民自己。但实际情况是,除东部局部兴旺省份和少数兴旺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外,我国大局部农村农民仍然处于自然农业经济状态,农村及农业经济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开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作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侯马近郊上马村农民,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比44%,户均年收入3—5万元的占比40%,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比16%,除去日益高涨的再生产投入,80%以上农户没有多少积蓄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一般农民终生积蓄只够勉强用于必须的盖新房和>婚丧嫁娶,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投入。
1、对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根底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乡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根底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投入。
2、建立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包括教育事业、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量投入。
3、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解决农村商品市场总量缺乏,分布不尽合理,打击假冒伪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消除城乡“二元差异〞,需要大量投入。
政府现行的取消农业税,对种粮进行补贴,逐步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与目前日益高涨的物价特别是涉农物资价格的高涨相比,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对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历史奉献相比,与消除城乡差异、户籍差异、共享国民待遇、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如此巨大的需求反差条件下,单靠农村和农民自己的财力建设新农村,实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村和农民,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监督乏力
如前所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资源投入多、涉及面广、声势浩大、政治性强的国家战略性系统工程,主战场在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主体是占有社会资源较少、文化层次较低、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组织领导、制度保证、纪律监督等方面要有别并强化于其他一般工作。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之下,既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由一只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队伍为落实骨干,更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工作制度作保障,充分接受村民的监督,在充分具备上述条件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但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在这方面又没得总分值。一是局部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缺乏公仆意识,官僚主义,作风漂浮,说得多做得少,工作措施不到位,或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伤害农民感情;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甚至是陷于瘫痪,造成新农村建设组织体系在最不该断的地方“缺失〞、“断档〞;三是一些公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处于局部或小集团利益的需要,把支农惠农、建设新农村工程当作“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时机,钻法律空子,“暗箱操作〞,挪用、套用资源,严重侵犯农民利益,甚至滋生腐败现象,使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公信力产生疑心,影响干群关系,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充分说明了在局部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组织工作薄弱,制度建设乏力,监督工作缺失,使之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制度性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开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涉农干部队伍和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公仆意识,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能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中来,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取信于民,增强政府公信力,增加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
其次,要做实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开工作。要坚持宣传工作“重在乡村、精神入户〞的原那么,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引导,要做到电视有影像、播送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农户有材料、农民又抓手,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中期规划、短期要办的实事对群众公开、公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气氛,努力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使农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要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在深入农村实际,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开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根底上,找准和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制定和做出既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又表达当地此时人文经济特色,分阶段的开展目标和产业规划,努力确保“一村一策〞、“一地一法〞,以县、乡、村三级政府为根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这方面工作空间很大,是大有可为的。比方,结合上马村人多地多、毗邻市区的优势,就开展生产而言,产业规划应以开展规模农业、精品农业、有方案组织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大局部农民有多年种植蔬菜西瓜的经验,水利设施较为完备,产业规划应以瓜果蔬菜种植、开展精品农业为主;单家营村大局部村民,历史上有制造技改车、搞简易机械加工的传统,有组织农民开展机械加工业的优势。只要我们扑下身子,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产业规划,就操作性强,切实可行,就容易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立项、资金使用、成果验收、事前审查、事中事后监督等工作,要建立针对性的、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实施“阳光作业〞、建设“阳光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保证体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开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开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跳出就农业开展农、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