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往复书简
2023
往复
书简
读后感
往复书简读后感
湊佳苗能不能自我突破。所谓突破的大体方向就是视野上的拓展和诡计的技巧,其实我一直不觉得湊佳苗缺乏结构上的驾驭,或许如果前两者能……
第二篇:美育书简读后感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审美心理学课程主讲人:潘智彪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
论文题目:浅谈席勒的“游戏冲动〞说
系别: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陈国芳学号081011009指导老师:潘智彪
二0一0年十二月
浅谈席勒的“游戏冲动〞说
【】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提出的“游戏冲动〞是其美育思想体系的关键。“游戏冲动〞作为人性完整的象征,是对“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综合。本文就其本身出发,谈谈笔者的理解。
【关键字】
游戏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美
一、引言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史上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他从人的本性的历史演进中确立了美学的地位。在这部著作中,席勒从康德美学的根本原那么出发,从对社会现状的分析中,以抽象的人性论为根底,提出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而“游戏冲动〞一直贯穿席勒的这种美育思想。
二、游戏冲动的源头
席勒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分裂的人都有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物质冲动,另一种理性冲动即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在现代人身上是相互矛盾的、完全对立的,对人性都带有强制性(分别为物质的强制和道德的强制)。只有消除它们的对立,调解它们的矛盾,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性。
2.1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
感性冲动下,以人作为根本的寄托,要求不断的变化。“人应该把一切仅仅是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并使他的一切天赋表现为表象〞[1],人是纯自然法那么支配的物质世界的一局部,他使人变成物质,而不是给人以物质;他用牢固的锁链把向高处奋进的精神固定在物质世界中,把无限漫游的精神束缚在现实界限之内。
形式冲动那么是把人当作类归属,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对永恒的追求,他扬弃时间和变化,他要离开盲目的自然控制去实现理想,要把自然法那么的强制改造成为自由选择的结果,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到达人格的自由,要把物质的必然上升为道德的必然,从而克服了对物质现实的依赖,赋予其人格的独,把人变成绝对实在。
2.2两冲动的调和
从上述可见,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都有各自的领域,彼此不可侵犯。感性冲动可以看作一种“变〞,而形式冲动可以看作为一种“不变〞。变与不变看似相互矛盾,实那么在一种比照与冲突中产生一种“和谐之美〞,这也是席勒美学的核心。因此,两种冲动需要摆在一起看,单独分开后,只能看见一种状态,合并之后即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凸现出1+1>2的效果。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的概念,竭力追求一种平等与和谐,但是却又是相互矛盾的,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在这种包容与矛盾到达一种程度后,两种冲动到达升华。由此产生席勒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游戏冲动〞。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相互柔和的结合体,是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等的统一。这样的统一使人性得以圆满完成,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天性同时得到发挥,而人性的圆满完成就是美。游戏冲动实质上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
的一个交集,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即一种“完美〞和谐的状态,席勒心中的美便蕴藏于这种极致的“和谐〞当中。
三、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
上面就已经点出了美,而席勒也说过“游戏冲动的对象,用一种普通的概念来表示,可以叫做活的形象;这个概念用以表示现象的一切审美特性,总而言之,用以表示在最广的意义上被称为美的那种东西〞[2]。“美是两种冲动的共同对象,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3]。所以,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而美就是活的形象。
那么“活的形象〞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形象是我们的理性赋予事物的形式,当这种形式仅仅只是抽象的形式时,它仅仅趋向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无法与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取得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离开了这种形式的赋予,“生活〞对于人而言仅仅是纯粹的印象,这些印象无法将人引领到体验“生活〞本身的地方。比方著名的“断臂维纳斯〞,虽然被认为是一种残缺美,追求的只是感性上的,但是没有哪个观众不想知道原版的维纳斯是怎么样的,这种潜意识里的美学的追求是必然的,不能称为所谓的个性或者风格,因为这是一种真理和规律。席勒抓住了美感性直观的特征,也把握住了美作为形式的特征。感性直观不是简单的感觉印象,人的感觉印象往往受现实欲求和外在实用目的的驱使,紧紧束缚于其中而无法获得一种生命的反思性体验;形式的特征并不把人引向逻辑概念,探求外部事物必然性的知识,但它又借用了逻辑的外观形式。于是,“活的形象〞一方面摆脱了对象的实在和功利性,又保存了这种实在所引起的感性的愉快,而另一方面,它拒绝了形式的抽象性,又具有了形式对表象的结合能力。所以“只有当它的形式在我们感觉里活着,而他的生命在我们知性中取得形式时,他才是活的形象,而且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我们判断他是美的,情况总是这样。〞[4]
由此看出,“活的对象〞融合了物质与形式、感性与理性,带给人的是对生命的体验,它激发的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确实,在艺术作品之中我们所看到的虚构的一切,并非因为虚构而失去真实和活力。在诗人那里,岩石、果实、花朵,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富有人的灵性,都透露出着美。
四、游戏冲动使人性完善
通过上述,大概就了解什么是游戏冲动,而他又是席勒基于人性而提出来的一种美育观念。那又何妨运用他来指导自己做一个完整的人呢。
美是由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相互对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游戏冲动的对象。理想美就是实在与形式尽可能最完美的结合和平衡即游戏冲动的对象。这样的结合只是理想中的观念,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到达的。在现实中,时而实在占优势,时而形式占优势,因此观念中的理想美永远只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单一的美,经验中的美那么永远是一种双重的美。理想美虽然是不可分割的、单纯的,但在不同关系中显示出溶解的和振奋的特性,而在经验中就有溶解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溶解性的美起松弛作用,其任务是使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各自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振奋性的美起紧张作用,其任务是使两种冲动都保持自己的力。
席勒着重探讨了溶解性的美两种起不同作用的表现形式。他认为“紧张〞有两种情况:
一是片面地受情感的控制,感性处于优势;一是片面地受法那么的控制,形式占优势。溶解性的美也就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以宁静的形式缓和粗野的生活,以形式解除物质的统治,为从感觉过渡到思维开辟道路;一是以活生生的形象给抽象的形式配备上感性的力,以实在解除概念的统治,把概念再带回到观照,把法那么再带回到情感。也就是说,对于偏于物质、感性的人,如体力劳动者,溶解性的美可以使他们在生存温饱以外,也关心一下精神、形式、装饰;对于偏于理性思辨的人,如知识人士,溶解性的美可以恢复其感性欲望,以感性滋润其枯燥的人生。
因此,美把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感觉与思维、受动与能动之间的对立状态联系起来,消除感性力的紧张和精神力的紧张,把感性的人引向形式和思维,使精神的人回到感性世界,这样美也就扬弃了对立,使现实的人性到达完善的境界。另外,因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那么可以说,游戏冲动能够完善人性,这与席勒所说的“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让人,〞[6]就相一致了。
五、结语
席勒用游戏冲动的概念把美与人性联系起来,他明确指出了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人类与美进行游戏,游戏的人才是完整的人。笔者也从这些方面展开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文只是略微皮毛的谈了一下对游戏冲动了理解,笔者清楚地知道,研究的过程永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希望自己在今后做得更好一些。
参考文献:
[1]席勒.席勒散文选(张玉能译)[m].百花文艺出版社,2023年.
[2][3][4][5][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m].译林出版社,2023年.
第三篇:信仰书简读后感信仰书简读后感
(一)
15法学3班蓝娉婷
信仰对很多人来说好似是一个很隐晦的词。我发现,大多数现代的大学生好似在内心深处都没有一个自己坚决的信仰,有信仰的人又似乎不愿意成认。而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信仰到底是什么。它好似在心里模模糊糊地存在着,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原型。
在读了信仰书简之后,“信仰〞在我心里的内涵好似丰富了起来,我对信仰也有了更加耳目一新的理解。信仰就像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笔下的火光,它永远闪烁在前方,忽明忽暗,指引着船只的前进,即使目的地还很遥远,但火光在那,人们就有希望。
信仰书简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局部展开,分别为信仰的意义、信仰的辨析、生活的信仰、宗教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因为这本书其中涉及的话题都是从学生的调查询问中来,反响了众多当代大学生想法,所以给现在正在读大学的我很多的启迪。相信很多大学生读了这本书之后,面对一些人生中遇到的困惑或者长久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豁然开朗。
信仰书简的开篇--必须相信点儿什么什么,生活才能继续,这与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书中提到了几年前发生的令人痛心的佛山“小悦悦事件〞,18个路人的冷漠让我们痛心之余感到震惊。我也尝试着扪心自问,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我尝试着身临处境,最后我还是不忍心放弃我心中的良知,我知道这一刻我的内心是热忱的。如果这个社会人人自危,不相信法律和正义,那无论经济怎样快速开展,我们的生活都将变成灰色。我也尝试着分析路人冷漠的根源,最终发现了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信仰。他们不相信法律不相信正义,所以内心会有种种的顾虑,担忧伸出援手之后会不会被讹诈,担忧自己的好心不能得到证实。对于他们的担忧我可以理解,也许他们在生活中目睹了很多正义得不到伸张的例子,使它们的心生恐惧,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这是人性无法防止的。但是,如果是这种不愿意信仰法律和道德的现象不止发生在少数的人的身上,那就要引起我们的反思了。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法制建设的起步阶段,需要我们的国人都积极参与并给予一定的耐心,如何建立起全民对法律的信仰,绝非一朝一夕。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弘扬正能量,相信国家,信仰法律。
这本书还有一个话题是关于对法律的信仰。作为一个法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我对法律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总觉得法律离我很遥远,在生活中接触到一些有关法律的问题,也是畏之怯之。不仅我是如此,我身边的人包括我的家人朋友,也是如此。在上了大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以为的离我很远的法律,其实一直在我的身边,对一个社会的运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只是法律一直隐藏在人们生活的背后,才会使人们对法律的了解甚少。随着经济的开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增强,我发现人们不再“谈法色变〞,在遇到一些通过自力救济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会积极通过公力救济来解决。可以说,在最近的十年,法律的公信力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提高。虽然在社会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现象。但我相信,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开展,人们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法律的不断完善,司法工作人员的素养得到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很好的缓解甚至是解决。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开展观,开展的道路是前进的也是曲折的。我们应该信仰法律,相信法治社会的开展道路会不断的前进,虽然其中可能会有曲折,但是前途总是光明的。
像书中所说的,必须相信点什么,生活才能继续,信仰的建立会让我们守着心中洁净的方田,对生活充满希望。只有大家都拥有没有的信仰和愿望,世界才能变得更加美好。希望每个人都能建立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火光,指引自己走向心中的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