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树立四种意识.docx
下载文档

ID:1616596

大小:22.84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推进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树立 意识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树立四种意识 经过学界同仁多年的努力求索和不懈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实现了跨越式开展。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适应时代的开展,以更快的速度前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需要我们着眼于长远与实质,树立自觉意识。具体而言,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更明确地树立四种意识,即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历史意识和对话意识。 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开展的生长点,有生命力的理论都是从问题出发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言,更应呼唤问题意识,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方式面向现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科自身的问题,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学术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树立问题意识,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的涵容性,具备面向现实的意识、能力和勇气。 1.直面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直面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增强现实关心,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性决定了要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针对人们关心的、涉及人们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论述清楚、解疑释惑,反对空洞无物。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日益固化的体系中心意识亟待反思和超越。即有些研究者只是着力于构建精致的理论体系,脱离、疏远、隔膜问题,对现实生活自我封闭,论题越来越玄、论证越来越繁琐、面向越来越小众化;有的研究者过分咬文嚼字,从概念中来、到概念中去。过分学院化的研究趋向只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带入死胡同,在现实面前苍白无力。三是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在鲜活生动的实践面前实效性仍需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直面现实、解决现实问题,要求研究者对实践高度敏感、深度关注,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关心人的生存境遇和开展命运,关注人的意义世界、精神家园、解决人们的现实思想问题;要求研究者立足中国实际,针对中国现阶段的问题,构建中国的理论,着力于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树立直面现实问题的意识不等于经验至上,也不等于无视、反对理论指导和对经验的理论提升。 2.关注理论探索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建设时间还比较短,尽管理论探索和学科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回避,需要研究者增强研究的主体责任意识与主体自觉性,直接面对并寻找原因和解决之策。 就理论探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加强理论自觉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科意识、重审学科标准。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存在着根本用语混乱、研究边界模糊、研究领域失衡、低水平重复、研究趋向尚待整合、研究者群体沟通不畅、学术批评匮乏等问题,需要研究者不断深化理论探索,力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路和实质内容的创新,修正已有理论中的不适用性和学术局限,改善实践中已有措施和策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实质性推进。 就学科建设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加强学科建设意识。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学科定位、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效劳等方面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不懈努力,不断提升学科化和科学化水平。 树立责任意识 是否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是研究者为何研究、如何研究的前提性问题。一定意义上说,任何研究都不是与价值无涉的行为,都有着研究的目的与指向,区别在于研究目的的明确性或模糊性、根本性或短期性。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责任意识主要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与研究中存在的盲目性、功利化倾向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实践性等学科特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应随意为之、任由研究者随心所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具备明确的责任意识,明确研究的意义和最终指向何在。就后者而言,所谓盲目性研究倾向,即有些研究者研究的自觉意识缺乏,不是着眼于长远与实质,不注重把握所研究问题的本质与规律,这种研究倾向常常表现为:研究选题的随意性、盲目性;研究视野的狭窄性,只抓住一点一滴,不顾及其余;在研究语言使用上,运用其他学科的语言、话语体系过多,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不熟悉或不感兴趣,存在着“学科贩卖〞倾向;缺乏系统的研究思路,不知道如何找文献、如何关注现实问题等;所谓功利化研究倾向,即有些研究者使命感与责任感缺乏,不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展的迫切问题着眼展开研究,不是为着追求真理或解决理论上的困惑展开研究,也不是为了关注现实和解决实际生活向人们提出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而是出于功利化的动机,如获取学位、晋升职称等而研究,这是对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否认和遗弃,是学术急躁的典型表达。强调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无疑有利于纠正局部研究者研究的盲目性、功利性倾向。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学术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两个方面: 1.学术责任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责任意识,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进一步增强学术标准意识和学术创新意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繁荣和学科的进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跨越。 2.社会责任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意识,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从社会责任出发,审慎思考社会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现实。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从促进人的全面开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两个角度把握社会责任意识。就促进人的全面开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人的全面开展,以及人的全面素质的内涵、外延、障碍、影响因素、主观需要、客观条件等问题的研究,努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开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就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而言,应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经济建设、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的功能,积极效劳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应关注如何在维护稳定、调节心态、促进和谐、减少摩擦、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沟通意见、表达诉求、引领开展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树立历史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树立历史意识,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具有深厚的历史感,熟知巨大的历史维度和恢弘的历史内容,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批判地考察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史,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积极成果,这种历史感使现实问题的研究获得了把握和表征时代的力度。离开深厚的历史,现实的研究往往沦为外在的、浅薄的、时髦的东西。具体而言,具有历史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建立在厚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理论史和学术史的根底之上。 1.加强实践史研究 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源远流长,是现在和今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方法资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应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以及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予以系统整理,这种整理不应是史料的随意堆砌和史实的简单表达,而应坚持系统性和深刻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的理论根基、成败得失、方法特色予以客观评价,做到史论结合,力求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开展规律,在效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同时丰富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2.加强理论史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理论史与实践史不同步,更不重合,因而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研究的同时,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的研究,对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梳理,尤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予以细致地梳理。对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而言,需要从浩假设烟海、纷繁复杂的理论典籍中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理论,尤其是侧重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相关领域寻求思想养料;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资料中有不少同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论述,这些应成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的重要关注点;对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这些也应成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的重要资源。 3.加强学术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梳理、回应和消化。一般说来,一项研究应有对相关研究现状的根本回应,应充分了解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尽可能详尽地占有资料,看看以往的研究者研究了什么、取得哪些成果、存在哪些缺乏,对同一课题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作出根本回应,或同意、或反对、或引发新思考,不应对相关学术史视而不见,否那么会出现研究原地踏步、简单重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着对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关注、搜集、整理和回应不够的现象,存在着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的纵向考察关注不够的问题。有些研究对学术界的动态、前沿不仅没能把握,甚至连根本的关注、了解都做不到,只是在自己狭小的视野中构建精致的理论体系或者总结局部的经验,缺少学术史意识。因此,呼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史意识,刻不容缓。 树立对话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树立对话意识,要求研究具有深入的交流性。对话意识,要求研究者走出自己狭小的空间,基于“同情的理解〞,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1.理论研究者之间的对话 由于知识背景、切入问题的视角等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可能形成不同的见解。真理经由争论得来。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是推进学术开展的关键步骤,没有学术观点的碰撞,没有学术思维的交锋,对学术的繁荣和增进共识极为不利。缺乏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不仅导致了学术的平庸和困顿,而且会抑制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间应保持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宽容的学术心态,着眼于学术繁荣和学科建设,实现由“独白〞到“合唱〞,通过心平气和的对话、切磋,积极进行学术商榷,到达充分的学术交流、思想交锋,彼此竞相争鸣,互相取长补短,防止曲解和误解;本着严肃的批评精神,改变各自为政的研究倾向,立足于探求真知的学术出发点,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敢于疑心的勇气,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与学术批评;加强协作意识,发扬合作精神,打破研究群体之间的壁垒,加强相互交流和融合,开展学术合作,发挥集体优势,开展集体攻关,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化。 2.与实际工作者的对话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沟通不畅的状况,常常是“自说自话〞,没有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未能做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提高。关于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等名称使用的差异是显著标志。因而,应有意识地沟通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可以通过共同做课题工程、共同组织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搭建交流平台,互相取长补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而言,需更加具有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关注实践工作者的所作所为,向实践开放和学习,面向、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感知现实情况。 3.与相关学科的对话 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特征决定了它必须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学科借鉴谋求学科开展。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看,它是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底上博采众长形成和开展起来的学科。通过借鉴、分析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谋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对话,找出相同点与差异点,力求“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关键步骤。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在树立“学科意识〞的同时打破学科壁垒,不应有“门户之见〞,这就要求研究者要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主动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实现科际整合,在有效整合中实现创新,以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构建独立的学科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不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其他学科的附庸,更非变为大拼盘、大杂烩,而是吸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用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规律,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殊的原理、原那么和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