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参与
我们
道德
谁参与了我们的道德
摘 要:学者们对于道德的关注与研究大多数情况都集中在哲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一直以来,道德确证的进路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从具体的现象抽象概括出道德本质或者是把抽象的道德观念落实到具体的道德行为中。然而,新兴的神经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去探索伦理学,探索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提出人的脑结构和神经系统也是道德意识与行为产生的参与者。此外,道德心理学所关注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道德行为的影响也是道德研究的全新视角,明确它在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将对于道德研究产生更加深远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道德研究;神经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心理健康水平 一、道德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确证 道德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确证的根本思路是在神经科学的框架下来解释或理解伦理学的理论,比方〞自我〞的本质及其神经表征是什么?自由意志、责任、道德推理等的神经生物学根据是什么?[1]。无论是东方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还是西方亚当·斯密主张的〞由同情可产生两种根本美德,即正义和仁慈。〞其核心要义均为道德是同情心的起点。由此我们就以同情心的产生机制为例,证明神经生物根底是怎样参与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 达尔文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例子说明,在大猩猩等灵长类、社会性动物中存在大量互助的现象。他们彼此提供危险警告、合作觅食、抚慰、对彼此的苦难或危险表示同情:如不会游泳的猩猩因挽救其他同伴的生命被淹死,猕猴宁愿挨饿好几天也不愿拉动链子而使其同伴遭受电击。这一切都是因为对同类的同情心使然,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是亦然,同情共感是人类的社会属性之最初动力。 辛格(Tania Singer)等运用fMRI比较了被试自身接受痛觉刺激和观察到他们的恋人接受痛觉刺激时脑区的激活情况,发现双侧前脑岛(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前扣带回喙部(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脑干(brainstem)和小脑(cerebellum)在两种情况下均有激活。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的激活程度与个体的共情能力相关,而后脑岛(posterior insula)、感觉运动皮层(sensory motor cortex)和前扣带回尾部与个体的痛觉感受能力相关。实验结果说明,前脑岛和前扣带回在体会〞自身〞和〞他人〞的疼痛条件下都有激活。想象他人的疼痛和想象自己的疼痛都激活了包括顶骨岛盖(the parietal operculum)、前部扣带回、前岛脑在内的疼痛处理的神经网络。[2]也就是说,这些神经结构和相应的功能机制都是同情心产生的生物学根底。 神经生物学对于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诠释不仅可以作为道德动机确实证,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评判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菲尼亚斯·盖奇是一名铁路工人,在一次炸药爆炸的事故中被一根长3英寸7英尺、直径为1.25英寸的铁棒刺进了左面颊,穿透颅骨底部,经过脑的前部,从头顶穿出。经过治疗,盖奇在两个月后出院了,但是他的人格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本来温文尔雅的盖奇开始变得粗俗猥琐,让周围的人都对他心生厌恶。尽管他思维连贯,语言、推理能力没有任何问题,但事故后盖奇的行为不再符合社会标准,以至于他都找不到一份适宜的工作。这是因为前额叶皮层损伤的盖奇由于脑损伤无法形成相应的情感及其感受,致使其出现了恶毒的人格特征,这与其损伤前的人格特征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盖奇的事例挑战了西方传统哲学一直以来强调的物质和精神、身体和心灵的二元论。如盖奇的经历一样,由于损伤、肿瘤、中风所造成的大脑损伤会出现心智上的故障,这也就启发我们去通过这种方式,可能知道哪些区域负责什么功能,最终为传统伦理学问题提供经验上的证明。[3]Body对于Mind的影响程度直接决定了各脑区神经在道德行为中的参与程度,这是神经伦理学所要表达的鲜明立场。 与此同时,伴随着道德行为在神经生物学上的不断确证,新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如果我们可以从生理缺陷的角度为盖奇的荒唐行为找到解释,那么是否他对于道德标准的违背、对于他人生活所造成的恶性影响就可以不去追究责任了呢?很多类似情境的案例的审判结果在国外已经出现了,这种由于生理缺陷而造成的犯罪行为大多数都获得了法律制裁上的宽容。同样,在国内也有相关案例的出现,中国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在录制一场电视节目时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在电梯里对女孩子进行猥亵行为的年轻男子被抓进公安机关,但是不久当事人就被无罪释放了。因为公安机关发现他大脑的颞叶长了一个肿瘤,这个肿瘤会使得患病者间歇性出现类似癫痫一样的病症。而这个年轻人的发病表现就是去电梯里骚扰女性。但是他自己在发病时是对自己的行为毫不知情的,也就是说他的神经系统的控制是不经过主观意识的,因此这位年轻人最后被无罪释放了。 对于道德行为的神经生物学角度的关注使得一些犯罪案件的处理结果更具多样性与区别性。可见道德问题与神经生物学的结合不仅具有理论上另辟蹊径的意义,其现实意义同样也将日益凸显出来。 二、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道德行为的影响 古人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关于道德和心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心理对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因为心理因素是道德产生和开展的根底,具体表达在它对道德的产生和开展起着诱发力和现实的承受力的作用。心理因素对道德的知行也起着调节作用。道德的知和行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等全部道德活动。比方道德评价,如果没有情绪、情感、思维想象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起作用是不可能进行的。道德和心理相互关系的另一方面是道德对心理的作用,这种作用明显地表现为当出现心理失衡、心理障碍或心理偏差时,通过道德的调节能够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道德不仅是人们行事时的标准和准那么,还是人们内在的一种精神需要,它具有对个体和社会的心理保健功能,是社会和个人可以持续健康开展的前提之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