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新农村科技服务基地建设策略.docx
下载文档

ID:1600465

大小:22.79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农村 科技服务 基地 建设 策略
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建设策略 :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在效劳新农村建设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地方涉农高校还需立足现有根底,会聚多方资源,夯实基地根底设施建设;依托校地共建各类科技效劳基地,开展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会聚师资力量,构筑基地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效劳团队;加强基地文化建设,以一流大学文化推动新农村精神文明进程。 关键词:地方涉农高校;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开展策略;“双一流〞 地方涉农高校在培养区域经济开展人才、解决地方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是地方涉农高校效劳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阵地,科技效劳基地建设,旨在协同校地资源,将基地打造为效劳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地人才培养、强化科学研究、效劳地方社会和传播先进教育科学文化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地方涉农高校依托形式多样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建设,致力于推动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强化效劳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涉农人才、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效劳“三农〞、弘扬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国务院于2015年10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列为主要建设任务。可见,地方涉农高校加强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建设与开展,契合了国家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尽管大多数地方涉农高校没有纳入首批“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但是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为地方涉农高校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优势和难得的开展机遇。因此,“双一流〞建设战略势必会对地方涉农高校建设开展的目标思路和策略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也会对高校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从“双一流〞建设视角,分析和探讨地方涉农高校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的建设开展策略。 一、立足现有根底,会聚多方资源,夯实基地根底设施建设 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地方涉农高校应立足自身现实条件,积极并有所为[1]。实践教学环节在地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严重“短板效应〞,实践平台缺乏及实践资源缺乏是“短板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多年来,地方高等涉农院校在为解决“短板效应〞不断努力[2]。近几年,地方高等涉农院校纷纷利用新农村开展研究院平台,开展区域性综合性效劳示范基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分布式农业效劳站等为“三农〞效劳科技基地建设,深化了校地合作与校企合作,整合和会聚教学科研资源,集聚了高校涉农学科力量,争取了一定的社会资源、拓宽了一些资金渠道,补充和强化了相应的师资力量,为学校达成“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3]。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在充分考虑XX省各区域生态区主导产业根底上,结合本校学科专业开展,规划逐步在共建8个布局合理的主导产业试验站后,将本科生、研究生的实习实训、科学研究与调查、管理经营与创新创业等活动纳入基地建设内容,聚集校地多方人力、物力,打造了科技效劳与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4];广西大学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开展〞的原那么,与地方合作筹建了一批多功能农业综合效劳示范基地、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和村镇分布式的效劳站等形式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为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在科技611效劳、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和文化引领等几方面发挥了相应的社会效劳功能[5]。现实中,相对于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地方涉农高校资源优势较弱,地方涉农高校应该立足现有根底,会聚校地多方资源,进一步夯实基地根底设施建设。地方涉农高校要积极协调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深入推动地方政府、涉农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增强和稳固地方涉农高校的自我开展能力[6]。要利用地方涉农高校知识、人才、科研及效劳基层一线丰富经验等优势,让合作单位看到双方实现“互惠互利、协同开展〞的愿景,吸引合作共建单位的资金投入基地设施建设,为师生实践教学和学习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为科学研究和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为成果转化和农技推广提供优质的示范平台;要吸纳校合作单位人才资源到基地建设队伍,以弥补实践教学师资缺乏,增加效劳工作的切实性。因而,地方涉农高校应视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为农科教学实验室的延伸,将其打造成集教学、科研和农技推广的重要基地和促进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7]。同时,在基地建设与效劳地方的过程中,地方涉农高校要在兼顾学校自身开展与社会开展根底上,通过学校在基地效劳实践活动,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与社会效劳密切地结合起来,让政府和社会了解学校需求及其效劳社会的功能与能力,突出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在高校建设中作用。 二、依托校地共建各类科技效劳基地,开展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 地方涉农高校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结,无疑为地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为学校师生启动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实践阵地,为培养应用创新型本科生和高层次应用型优秀人才开辟新途径。地方涉农高校理应结合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以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建设为契机,打造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1.依托基地建设探索“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我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以一流本科教育为重要根底,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以一流本科教育为重要支撑[8]。依托基地建设探索“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摸索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实践途径,应成为地方涉农高校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协同新农村开展研究院共同修订相关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并优化了相应课程体系,实施了“学校培养+基地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9]。新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有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在基地学习,在基地培养过程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教授相结合,突出实践、创新和创业三种能力的培养。安徽农业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上进一步明确校内和基地各自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校内培养主授根底理论和实验内容,实习实践教学环节重点放在基地进行,在基地培养时间必须到达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着重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两所学校在基地本科生培养育人模式创新教学活动中都进一步集聚了优质教学资源,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也挖掘了地方涉农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潜力。2.以提升基地科技效劳成效为抓手,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有效地效劳农村经济社会,需要大量娴熟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涉农高校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为培养此类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当下,地方涉农高校与校外共建的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打通高校效劳地方社会之路,在探索开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效劳模式。一些地方涉农高校通过与地方共建新农村科技基地,整合校地农业科技效劳资源,农业科技效劳成效明显,同时,利用基地资源为新农村开展培养培养了一批具有爱农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基地建设,地方涉农高校协同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实践,在培训地方基层农技人员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奉献;在科技效劳过程中结合基地资源安排学生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在基地学习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科技效劳活动,在效劳社会、效劳“三农〞方面凸显了基地科技效劳成效和实践育人成效。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实行“四双制〞培养模式就是以新农村科技基地为平台进行探索的。湖南农业大学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效劳为基地目标,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和其导师视为构建新型农村综合效劳模式的主要承担载体,依托新农村效劳基地严格遴选“双导师〞,实施并强化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双导向〞培养,对理论考试及实践考查实施“双向考核〞,研究生培养过程由校内和基地“双边监控〞,既结合学校的区域特色、人才培养规律及科学研究实际,也调动了研究生对效劳“三农〞的认识与积极性,并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10]。今后,地方涉农高校仍要以提升基地科技效劳成效为抓手,把科技效劳成效作为在基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考核标准之一,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积极探索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三、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是高校“双一流〞建设任务之一,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为地方涉农高校的农技成果推广提供了实战阵地。依托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建设,地方涉农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名学科力量和校外关系密切的机构力量与地方进行对接,协同创新和共建校地合作的科技效劳体系,可让高校的农技科研成果信息直接供给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并实施推广。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十分缺乏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和可靠的技术市场中介效劳,高校科技成果与需求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成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桎梏,地方涉农高校依托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着力地解决这一现实困境,因而建设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本身就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的有效举措。从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来看,虽然国家政策思路明确,但实施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一头热〞局面的不平衡状态还没打破,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在我国还是存在很多阻力和问题,其中政策实施乏力问题成为制约产教融合重要瓶颈[11]。地方涉农高校建设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利于教学、科研、生产工作三结合,利于地方政府、地方涉农高校、地方农业经营主体三结合,利于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从而可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进和深化产教融合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浙江大学把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示范基地打造成为校地紧密合作的纽带,将基地成果端与区域农业产业需求端联结一体,实现了科研、生产的无缝对接,打造了政产学研一体化运行的体系。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效劳基地参与了120余家园区建设,对接效劳了5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了500多项新品种、新技术,参与基地与农技推广工作的学生超过10000余人次,教师达4000余人次[12]。浙江大学将基地成果端与区域农业产业需求端挂钩,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效劳基地参与园区建设,是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创新举措,突破高校“一头热〞的局面,并形成了校地双赢的合作格局,为地方涉农高校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转化科技成果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实践证明,基地建设提升了高校涉农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和推广成效,为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提供了固定场所;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整合校地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互助共同体[13]。因此,地方涉农高校要以新农村科技效劳为切入点,致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将自身建设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开展紧密结合起来,翻开校地产教融合新局面。 四、会聚师资力量,构筑一流的基地教学和科研效劳团队 一流的学科团队,一流师资力量是高校培养一流人才、产生一流学术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效劳的重要保障。地方涉农高校新农村科技效劳基地,充分发挥和彰显基地的育人、科研及效劳功能,必须要会聚师资力量,构筑卓越的教学和科研效劳团队。要依托基地建设聚拢校地人力资源,扩大基地教学科研效劳队伍。一方面要在校内选聘一批职业道德高尚、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具有高水平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科研和效劳指导老师,同时还要吸纳校外有丰富的社会效劳、农业科技推广经验专家参加基地团队。另一方面改革和创新学校的鼓励评价机制。在基地工作的教职工的工作环境相对校内较为艰苦,当前的职称晋升条件、考核评价标准、科研成果奖励、相关福利待遇都不利于基地教学科研人员。一些学者在走访的大学发现,对在基地工作的高校科研人员,在如何确定基地效劳形式及权重系数,如何科学计量基地效劳工作量等方面,都缺乏明文的规定,势必影响基在教学科研人员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构和完善调动基地教学科研人员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