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现象及防治论文.docx
下载文档

ID:1597749

大小:3.68M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钢筋混凝土 质量 通病 现象 防治 论文
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现象及防治论文 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现象及防治 [摘要]: 混凝土工程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物承受荷载的主要部位,其质量的好坏,常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危和寿命。因此,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特别重视,保证不出现任何足以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缺陷。其中,混凝土裂缝是建筑物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裂缝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不一,还可能诱发其他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对建筑物的耐久性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此加以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预防和加固控制裂缝的产生。现就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略谈以下心得,望各位同仁指点。 [关键词]:裂缝 蜂窝 孔洞 露筋 错台 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分析及防治:《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10及《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别是针对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出现裂缝,有的破坏结构整体性,降低刚度,使变形增大,不同程度地影响结构承载力、耐久性;有的虽对承载力无多大影响,但会引起刚进锈蚀,耐久性,或发生渗漏,影响使用功能,因此根据混凝土出现的质量通病,区别情况进行治理。 1裂缝 裂缝是混凝土工程中常遇的一种质量通病,裂缝的种类甚多,有荷载(包括施工和使用阶段的静荷载、动荷载)引起的裂缝;物理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变换、不均匀沉降、冻胀)引起的裂缝;化学因素(钢筋腐蚀、化学反应膨胀等)引起的裂缝;施工操作(如脱模撞击、养护)引起的裂缝。裂缝的方向、形状有:水平、垂直、横向、斜向裂缝;按照裂缝深浅有表面裂缝、深进裂缝和贯穿性裂缝。 1.1干缩裂缝 1.1.1产生干缩裂缝的现象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裂缝不均匀。但对于基础墙、较薄的梁、板类结构,多沿短方向分布;整体变截面结构多发生在变截面处,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侧面有时也出现,且随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类裂缝一般在混凝土露天养护完毕经一段时间后,在表面或侧面出现,并随湿度的变化而变化。 (图1.1) 一,互不连贯,裂缝较浅,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类似干燥的泥浆面,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四小时左右),特别是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干燥的时候出现。 1.2.2产生塑性收缩裂缝的原因 ①混凝土浇注后,表面未做任何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特别是浇注筏板垫层、防水保护层(砼面积大且薄)中容易出现。 ②使用收缩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过多,使用过量的粉砂,或混凝土水灰比过大。 ③混凝土流动度过大,模板(如砖胎模吸水)、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 ④浇注斜坡上的混凝土(如斜屋面),由于重力作用有向下流动的趋向也是导致裂缝出现的因素。(图1.2) 1.2.3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措施 ①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②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入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 ③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 ④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 ⑤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1.2.4治理方法 ①如果混凝土仍然保持塑性,可采取及时压抹一遍或重新振捣的办法来消除,并加强覆盖和养护。 ②如果混凝土已硬化,可向裂缝内装入干水泥粉,然后加水湿润,或在表面抹薄层水泥砂浆进行处理。 1.3沉陷裂缝 1.3.1现象 裂缝多出现在基础、墙结构部位,大多属于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他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有的在上部,有的在下部,一般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贯穿性沉陷,往往上下有一定的错距,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因荷载大小而异,且与不均匀沉降成比例。 1.3.2 产生沉陷裂缝的原因 ①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 ②或者因模板刚度不够,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图1.3) ③结构各部分荷载悬殊,未作必要的加强处理,混凝土浇注后,地基局部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结 构应力集中,而导致裂缝出现。 1.3.3沉陷裂缝的预防措施 ①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 ②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 ③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 ④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 ⑤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1.3.4治理方法 不均匀沉陷裂缝对结构的承载力、整体性、耐久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根据裂缝不同位置和严重程度,会同设计等有关部门对结构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如加钢筋套箍)。 1.4温度裂缝 1.4.1 现象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 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 图(1.4) 以下),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1.4.2产生温度裂缝的原因 ①表面裂缝,多由于温差较大而引起。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形成内外部较大的温差。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的中后期。 ②进深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多由于结构降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而引起的。当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墙体浇注在坚硬地基(特别是岩石基础)或厚大的旧混凝土垫层上时,没有采取隔离等放松约束措施,如果混凝土浇注时温度很高,加上水泥水化热的温升很大,使混凝土的温度很高,当混凝土降温收缩,全部或部分受到地基、混凝土垫层或其他外部结构约束,将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的拉应力,产生降温收缩裂缝。这类裂缝较深,有时贯穿性的,将破坏结构整体性。 ⑶基础工程长期不回填,受到风吹日晒或寒潮侵袭作用,框架结构的梁、墙、板基础梁,与刚度较大的柱、基础约束,降温时也会出现这类裂缝。 1.4.3 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 ①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 ②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 ③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 ④改善骨料级配,掺入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⑤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⑥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 ⑦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 ⑧大体积混凝土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 ⑨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预留温度收缩缝; ⑩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或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减小约束; 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 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4.4治理方法 对表面裂缝,可采用途两遍环氧胶泥或贴环氧玻璃布,以及抹、喷水泥浆等方法处理。 对有整体性防水、防渗漏要求的结构,缝宽大于0.1mm的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应根据裂缝可灌程度,采用灌水泥浆或化学浆液(环氧、甲凝)方法进行裂缝修补,或者灌浆与表面封闭同时采用。 对于宽度不大于0.1mm的裂缝,由于后期水泥生成氧化钙、硫酸铝等类物质、碳化作用使裂缝自行愈合,可不处理或表面处理。 2蜂窝 2.1现象 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类似蜂窝状的大量孔隙、窟窿,使结构受力截面削弱,强度和耐力降低。 2.2原因分析 2.2.1 砼配合比不合理,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2.2 砼搅拌时间短,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2.2.3 未按操作规程灌注砼,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砂 (图2.1) 浆离析; 2.2.4 混凝土未分层分段下料,振捣不实或靠近模板处漏浆;下料与振捣未很好配合,未及时振捣就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 2.2.5 模板孔隙未堵严,振捣时水凝浆大量流失;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砼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2.3预防措施 2.3.1 砼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2.3.2 砼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如超过,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砼的振捣分层捣固。灌注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2.3.3 捣实砼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对细骨料砼拌合物,则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为保证上下层砼结合良好,振捣棒插入下层砼5cm; 项次 振捣混凝土的方法 浇注层的厚度(mm) 1 插入式振捣 振动器作用的1.25倍 2 表面振动 200 3 人工捣固: ⑴ 在基础、无筋混凝土或配筋稀疏的结构中 ⑵ 在梁、板、柱、墙结构中 ⑶ 在密集的结构中 250 200 150 4 轻骨料混凝土 插入式振捣 300 表面振捣(振动时需加荷载) 200 2.3.4 砼振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合适的振捣现象为:砼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灌注砼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发现有模板走动,立即停止灌注,并在砼初凝前修整完好。 混凝土振捣时间与塔落度、振捣有效作用半径的关系: 塌落度(mm) 0~30 40~70 80~120 130~170 180~200 200以上 振捣时间(s) 22~28 17~22 13~17 10~13 7~10 5~7 振捣有效作用半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