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
重要
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作为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对此作出了重要部署。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开展的区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近年来,XX省按照统筹城乡开展的方略,把开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开展的新路子。
一、开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浙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XX省坚持把开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阔农民群众成为开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开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开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开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开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开展的带动作用。生机勃勃、快速开展的县域经济是浙江开展的一大亮点。在浙江经济总量中,县域经济占了2/3。在全国综合百强县中,XX省占了近1/3。
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为县域经济提供了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开展快、变化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改革与开展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坚持富民为先、富民为本,以县域为主战场,积极探索富民强县的新路子。20多年来,浙江鼓励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民就业市场化推动了县域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放手开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坚持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把小康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三农〞上,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开展的新路子。农村经济的崛起和农民的致富,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开展壮大。也就是说,浙江县域经济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以农村城镇化为依托、以农民为主力军开展壮大起来的。
开展特色块状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多年来,浙江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开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开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开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时机,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全省已形成了400多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0%;农民就业创业和就地转移的渠道扩大,全省非农劳动力到达6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连续1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省每年都有近百万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城市化率到达53%。
县域经济开展壮大,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随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改变农村社会事业这条“短腿〞,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根底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效劳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具体做法是: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与万里清水河道、万里绿色通道、千万亩标准农田、千万农民饮水、农村康庄道路等农业和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方力量,整体推进城乡根底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改厨,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设施建设,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涵盖农民工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根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孤寡老人有人供养和贫困农户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在统筹城乡开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成为促进“两个趋向〞转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近几年浙江统筹城乡开展的实践来看,但凡县域经济实力强的地方,统筹城乡开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就比较快,县域和中心镇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开展。这充分说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开展的经济根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是以工促农的主体力量,县城和中心镇是以城带乡的主要载体。
二、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开展的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开展机制,开展“三农〞,改造“三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开展,让广阔农民也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开展水平,推动县域经济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开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主要思路是:
围绕一条主线。县域经济社会开展要突出统筹城乡开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主线,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开展机制,积极主动地推动“两个趋向〞的转变,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开展和城乡共同进步。
突出两大重点。一手抓建设新城镇,一手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农民创业就业的新平台,让新农村成为广阔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这样,既可以防止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城市的过度城市化倾向,又能有效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共同繁荣。新城镇建设,要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把县域和中心镇做大,把特色块状经济做强,集聚产业,集聚人口,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品位。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开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村庄整治和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农民培训教育为重点,推进农民素质建设。
构建三大关系。要调整城乡关系,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体制和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平等公平的城乡关系;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构建互动互促的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开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共富的城乡关系。
促进四个集中。要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实现功能分区,坚决不移地提升工业园区和功能区建设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坚决不移地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开展的城市化道路,促进人口向县城或中心镇集中;坚决不移地加快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坚决不移地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那么促进农地经营向农业大户集中。
三、推进县域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方法,配套实施,整体推进。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开展路子,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飞跃,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根底。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开展能力为重点,以开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城镇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创新农作制度,大力开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奉献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放宽领域、改进效劳、加强管理,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培育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区域块状经济开展水平,加快建立特色化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开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效劳业和生活型效劳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效劳业体系。
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坚持就地城镇化和就地就业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区域块状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作用、县域与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门槛低的优势,把工业园区与城镇XX县区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块状经济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为重点,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效劳〞的方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就业效劳体系和劳动就业政策,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居民劳动就业者能享有城镇居民劳动就业者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深化城乡投资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根底设施体系。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把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和开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以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农村社区根底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统筹城乡根底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根底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根底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按照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城镇农民建〞的思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结合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园区的扩容,把城中村、园中村整理改造成为城镇新社区,引导城郊村、园边村的农民向城镇居住区集中。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小型村、自然村合并和空心村撤除。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安排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效劳体系。要适应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效劳型政府的转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的供给。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让每一个农村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有平等优质的教育。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做到乡有公办卫生院,村有各种所有制的医务室,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集体保障、子女供养等传统方式向社会保障转变。加快推进职工根本社会保险的全覆盖,尽快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对接,使在企业务工的农村居民都享受根本养老保险、根本失业保险、根本医疗保险。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县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以县级为根底的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县一级是开展经济、维护稳定、稳固政权的关键。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强化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完善县级功能定位,能下放的行政权力坚决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