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人物形象
塑造
看电影
音乐
审美
功能
由人物形象塑造看电影音乐的审美功能
[摘 要] 随着音乐创作人对电影音乐创作手段的不断探索,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音乐有着画面无法传达的直抵人心的力量。在音乐的衬托下,人物不仅有外在形象,内在情感也与观众发生共鸣。音乐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需要结合影片的具体要求。音乐这一美学功能是在其与影片具体叙事、所要阐述的主题内涵以及画面情感气氛等相结合的前提下得到实现的。本文从以上三方面,浅析音乐对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 电影音乐;人物形象;塑造
随着音乐创作人对电影音乐创作手段的不断探索,电影音乐已经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观众在欣赏一部电影时,如果从头至尾没有音乐的参与,其视听魅力显然会大打折扣。音乐在电影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不但能渲染影片气氛,抒发情感,还能推动情节开展等。音乐在电影中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塑造人物形象。音乐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需要结合影片的具体要求。音乐这一美学功能是在其与影片具体叙事、所要阐述的主题内涵以及画面情感气氛等相结合的前提下得到实现的。本文从以上三方面,浅析音乐对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
电影是以叙事为核心的艺术形式。电影中的音乐创作,是与电影叙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与叙事相配合,才能发挥音乐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而影片叙事主要依靠的手段还是画面,这就涉及音乐如何与画面配合。画面具有即时性、准确性,因此成为电影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音乐具有延后性、不确定性,不同音乐素养的人对同一段音乐会产生不同理解。电影音乐特性的形成,就基于它与画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一根本点。离开了画面, 音乐就不成其为电影音乐,而是别的什么音乐了。[1]
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只有与具体画面相配合,才能有的放矢,充分实现其这一美学功能。影片海上钢琴师中,音乐对1900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片配乐,与不同画面以不同的方式与风格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人物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精神气质,使人物变得立体饱满,因而具有很强的真实感。钢琴在影片中最能表达1900的性格气质。在暴风雨的夜晚, 1900自然、愉快的微笑,琴键之间流泻而出的舒缓清澈的琴音,与晃动颠簸的游轮、小号手麦克斯惊恐不安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很好展现了主人公自由、洒脱的性格特征。在影片结尾,主人公不愿离开即将被炸毁的游轮。这种宁可死亡也不愿迷失自我的坚持令人感动和钦佩。此时的背景音乐那么是恢弘与厚重的交响,表达了对主人公的赞美,也将观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可见,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与具体的画面相结合。一方面要建立在观众对影片叙事内容理解的根底上,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不同乐器、曲风与观众审美感知的对应。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电影音乐的这一美学功能。
影片真实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主要通过一种动态的方式。这种动态表现为一连串具体事件的结合,即情节的开展与走向。音乐可以与影片的线性叙事相结合,通过展现人物的变化、预示人物的生命选择来塑造统一、清晰的性格特征。曾获得奥斯卡最正确配乐奖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讲述了主人公辛德勒由一名狡黠的投机商人,转变为一个散尽财产去拯救上千犹太人生命的崇高者的过程。音乐在这里很好展现了人物的这一转变。在屠杀中丧生的孩子,使辛德勒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德国士兵在犹太隔离区疯狂杀戮时,在附近小山上骑马的辛德勒看到了这一幕。此时,黑白银幕上,出现一个红衣女孩孤独走在血腥的街道上。影片采用了辛德勒的主观视角。镜头以俯拍角度跟随着女孩,形成一种注视的效果。此时的背景音乐是节奏欢快、纯洁优美的童声合唱热情在火炉中燃烧。这一音乐处理既反衬了屠杀的残忍,主观镜头与音乐的配合也说明了人物内心所受到的巨大冲击。此后,当工厂的犹太工人即将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辛德勒整理着装满了钱的箱子准备回国。此时,收音机里传来女生独唱上帝保佑孩子们。辛德勒站在窗前凝视着外面,强烈的阳光照在人物的脸上。在这场残酷人道主义灾难面前,依靠祈祷来挽救生命是如此苍白无力,需要有人站出来做具体的行动。这一音乐与画面的结合,预示了人物内心出现的转折点,即由触动转化为拯救生命的决心与行动。
电影音乐既可以与具体的画面配合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能够与叙事线索相契合,借助于时间与场景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与认知的变化,从而实现真实、生动与饱满的艺术形象。很多影片利用音乐的风格、节奏与配器带给观众以感性认知,通过结合影片具体画面来塑造人物形象。有时音乐又是具有某种“隐含性〞的,诸如辛德勒的名单中所采用的黑色星期天与上帝保佑孩子们这类曲目。假设观众对音乐背景和内容没有一定的了解是无法更透彻体会其中深意的。反之,观众一旦能够在这个层次上与导演实现沟通,那么其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也更多、更丰富。
二
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同样要与影片的精神气质与内涵相契合,与影片的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主题音乐是塑造人物形象、阐释影片主题的最有效手段。主题音乐通常伴随主要人物出场响起,使音乐与人物产生密切联系。每当片中主要人物出场或者情节开展到一定阶段或某些转折点,主题音乐都会适时响起。由于在一部电影放映中,主题音乐通常会屡次响起,起到强调作用。这会给观众留下一种统一而具体的审美体验,并通过音乐来获得对主人公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超越了人物言行的表象,而进入到其精神领域。影片海上钢琴师中主题曲分别以钢琴、管弦乐、交响乐与小号等不同器乐演奏,契合影片表现人物的不同需求。以钢琴形式出现的主题曲,在影片中多为1900自己演绎,是其纯真、洒脱个性的直接表达。麦克斯以小号演奏的主题曲那么带有浓郁的布鲁斯气息。这种忧伤的回忆作为一种他者的视角,表达出主人公对朋友的影响及其独具的人格魅力。影片尾声时,由管弦乐奏出的主题乐那么表达出一种更高的视角,具有鲜明的评论性作用,表达了对主人公人性的赞美。主题音乐由此成为片中主人公的个性化音乐,伴随主人公贯穿影片始末,并成为整部影片的灵魂,成为阐释与突出主题的关键元素。
主题音乐在影片中也常常以变奏形式出现,以演绎不同的人物形象,并与影片主题相照应。有时为了防止主题音乐使用过多造成的单调性,会将其进行变奏。变奏的结果,观众依稀可以分辨出其中主体音乐的内核,但曲调、配器即局部乐式的变化等,增添了主题音乐的变化性。这种变化并不只是简单将主题音乐花哨演绎,而是通过变奏来展现剧情不同阶段中人物的不同形象,以此来契合影片情节的开展和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
此外,电影在塑造人物,以表达特定主题内涵时,有时也通过音乐与画面的比照反衬来实现这一效果。这与主题音乐、相关插曲的配合性演绎的方式相比,更具理性思考和审视意味。如,影片发条橙中,经常伴随着人物出现的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导演将这首象征着欢乐与积极情感的古典钢琴曲,与男主人公亚历克斯暴力、泄欲的镜头接合于一体,产生了强烈的间离效果,反衬了人物的邪恶、疯狂与残暴,揭示了恶的丑陋与可怕。
任何电影的视听元素都有一个根本要求,即阐释影片的主题思想。影片的叙事与画面语言是否具有审美价值,都决定于其后蕴涵着怎样的精神性内容以及怎样将这一观念形态给予具体的衬托和传达。实际上,影片的叙事与画面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是一部影片精神内涵的表达者。电影通过人物的行为与思想,通过个体与他人、与整个社会之间形成的动态关系来表达这一点。因此,电影音乐的人物塑造必然需要结合影片的精神意蕴。
三
在描绘与诠释人物情感上,音乐与画面相比具有其独特优势。音乐可将人物内心的感受通过声乐、器乐表现出来,从而使听者产生情感共鸣。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在声音和画面的共同作用下,走进影片构建的虚拟时空。观众可从这个虚拟时空中获得真实的艺术感受,这使得片中的音乐也获得了“在剧情中〞的“场效应〞。音乐因此具有它的可阐释性,也就是具有具体的内容。[2]
音乐阐释的正是人物的情感,通过将人物的情感外化为观众可理解的音乐,人物的内心世界仿佛向观众敞开了一扇门,人们通过这扇门可明了人物的情感。由此,人物的外在以视觉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而内心以音乐的形式出现在背景中,人物的形象就呈现出立体感。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影片尾声,小春得知养父即将离开,而放弃了当晚的小提琴比赛。影片在车站与恢弘的音乐厅中切换。配乐采用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将不同场景连接在一起,在音乐厅中,表现为女孩拉奏的画内音,而车站的场景那么为画外音形式。当第三乐章开启,活泼的快板、盘旋奏鸣的旋律带给观众一种欢快与激昂感。当镜头从多年前的车站切回至现在,找到父亲的小春手拿提琴激情拉奏着第三乐章。此时音乐厅内的音乐与主人公小春的拉奏构成一种合奏形式,将影片推向高潮。充满激情的音乐诠释了小春内心的激情及其对父亲的爱与感谢。
此外,电影音乐也可以通过衬托情境,来诠释人物的情感。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产生特定的情感,因此其情感总是与环境产生联动。而不同环境中,人物产生的微妙的情感变化,那么需要通过音乐蕴涵的丰富意义来展现。印度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有两段相似的场面,配乐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却展现出不同的情境与情感。前一个场面是少年贾马尔·马里克与哥哥淘气捣蛋,而被社区警察追赶,配乐以打击乐为主导,孩子们穿街过巷奔跑着,嬉笑着,表现了主人公的天真与快乐。后一个场面那么是经历贫民窟的暴乱,背景音乐此时也同样以快节奏不断加快的打击乐为主,但副调却是空旷与忧伤的曲风,画面中弱小的孩子们惊慌地穿越街巷,奔跑不再是一种愉快的游戏,而是为了逃避拳脚、棍棒与刀子。这两种场面虽然在空间和配乐节奏上具有相似性,但其诠释的情感却大相径庭。
综上,音乐是电影的有机组成局部,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为音乐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的附属地位,充分发挥声音的创造作用,打破镜头和画面镜框的界限,把电影的表现力拓展到镜头和画面之外, 不仅使观众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含义,而且能通过具体生动的声音形象获得间接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影片的视听结合功能。[3]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音乐有着画面无法传达的直抵人心的力量。在音乐的衬托下,人物不仅有外在形象,内在情感也与观众发生共鸣。这样的电影人物,才是接近生活的立体的形象,才能带给观众艺术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 贾培源.电影音乐美学漫论[J].当代电影,1996(09).
[2]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J].现代传播,2002(06).
[3] 张艳艳.音乐审美心理视角下的电影音画组合方式[J].当代电影,2023(01).
[作者简介] 郎月铃(1971— ),女,山东潍坊人,教育硕士,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