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教育
理念
个性化
语文教育
新教育理念下的个性化的语文教育浅论
: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的整齐划一性(即划一的思想、划一的内容、划一的教学方法等)的现象是与“关注人的个性的开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的,是不利于语文教育的健康开展的。只有在语文课程设置、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学设计以及语文教学方式等方面,彰显语文教育的个性化特征,才能培养出既有语文根本能力、又有独创性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学艺术;教学设计;个别化;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22)02-0027-02
教育关注人的开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开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开展,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开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1]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要注意开展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根底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异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2]。然而不重视个性化的教育却长期存在。语文教育也深受这种长期固有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出现了无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违反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扼杀被教育者的人格和情意开展的现象,这与“一切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重点在于德性"(赫尔巴特语)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也是不利于21世纪语文教育的和谐开展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出既有听、说、读、写、思等语文根本能力,又具有健康意志和品性开展的创新性的高素质学生(或公民),就必须实现语文教育的个性化。
一、建立具有弹性的、操作灵便的语文课程
课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验——文化的一种特殊选择和组织,其目的是使文化持续存在和开展下去。学校语文教育应重视课程的建设,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建立起灵活多样的语文学科类课程和语文活动类课程。语文学科类课程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强调语文学科内部的系统、结构与规律,以系统化、逻辑化的教材为学习载体,主要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三种形式。语文限定选修课是在语文必修课的根底上根据高中生的社会志向与职业选择的需求来开设的,分为文科限定选修课、理科限定选修课与就业限定选修课。而语文任意选修课是为了开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如世界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学以及影视欣赏与评论等。语文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属于选择性语文学习,这二者尤其是后者更有助于改变语文必修课的比较封闭的内在结构性。而语文活动类课程主要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与听说活动等,以读书报告会、朗诵会、研讨会、语文小组和文学社团等形式来组织。语文活动类课程应因地制宜、有方案地开设。总之,通过两种类型的语文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淡化课内与课外的区别,实行课内与课外的交叉渗透;有利于改变在同一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一个学生只能学一门大一统的语文课程、追求统一答案的局面。
二、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学术视野,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努力搞好语文教学设计,展现个人的教学艺术和魅力。
第一,要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教参的条条框框之规定,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善于用自己的个性去解读作品,并积极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出良好课常教学环境。
第二,要展现出独具风格的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启发和引导。语文教师要想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就要在课常上谈笑风生,轻松幽默。诙谐、幽默的语言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有利于教学情趣和气氛的创设,也有利于到达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善于把握语文作品和文章的优胜之处,运用入胜的细节描绘和深刻的思想感悟,将学生引领到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他们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个性的理解,从而使课堂充满情趣化,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教师那种颇具个性的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中也得以充分的施展。
第三,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方面,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开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要改革阅读课,必须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阅读归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教师的导读艺术就表现在善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拓展阅读思维的四维空间,在阅读理解(感言辨体、入情得意)和阅读迁移(运思及物)两个层面上培养他们的阅读创新能力"[3]。在作文教学方面,要彻底改变传统封闭式作文教学的局而,全面实行开放式作文教学。具体做法一是要打破原有的作文课型。采取符合文章自然生成规律的作文法,就是不开设专门的作文课,而是在布置作文后,给学生一个观察和感悟的时机,把作文延伸到课外去完成,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时空条件,让他们尽情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二是要改变作文命题模式。采取以学生自拟题目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命题形式。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能够营造一个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便于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及思想实际,我口写我心。当需要命题时,教师要采取的是师生平等研讨、共同确定的方式,不仅是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取材内容不能过窄),而且还要具有很大的诱发性,给作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三是要改变批改模式,给学生以批改权。学生的自由作文可以由学生自己评价和修改。自批时可以自我欣赏,也可以自揭其短,然后根据自批的意见自改。对师生共同拟定的命题作文,那么实行师生共同批改的方法。可以由学生先改,再互批,最后教师作批改。四是要改变讲评形式,给学生以讲评权,为学生提供上台讲评的时机。评价的方式可以一边读被评的文章一边读讲评者的批语,也可以读完全文再对文章作整体评价。对每次被评的好作文,评讲者应指出缺乏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三、采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开展的个别化教学方式
古人设帐授徒,以个别传授为主,因而做到“因材施教"相对容易一些。而到了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理论以后,班级授课制便逐渐成为欧美各国学校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然而,班级授课制在教育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整齐划一性和同步性的弊端,这不利于开展学生的个性,甚至是抹煞学生的个性。对此弊端,赞可夫指出:“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开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开展。〞[4]实行小班制是解决班级制与学生个性差异矛盾的有效形式。比方,许多西方国家早就把初等教育的班级规模限制在25人以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的国情咨文中宣布,把小学一、二、三年级的班级规模缩小到18人左右,并要求为此培养10万名教师,明显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小班化趋势[5]。当然,随着时代的开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小班授课制有望在兴旺地区实现,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可以采用个别授课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然而,目前有一些教师对“因材施教"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步入了个性开展简单化的误区,以为给优等生做难题,让差生多做题就是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个别对待和分别教育了,这简直是对差生的摧残。
就语文课程而言,它是一个极其富有人文内涵的语言文化学科,不管采取何种授课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都是最有利于开展学生个性的。在此,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旨在使优等生与差等生在各自原有的根底上获得最大的开展。对作为个体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语文教育就要根据他们的开展特点来进行,使语文教育呈现出相对的阶段性。此外,还要注意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倡“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并非漫无目的地胡选乱择,而是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比方,在作文训练中,题目不必死板统一,可以同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任选一个。也不必规定学生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取材立意、布局谋篇等,而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度。还要积极鼓励“超前〞,正确对待“滞后"。对于语文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地给予鼓励,让学生在无意间增强了自信心;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提前学习内容更深刻、范围更广阔的语文材料,鼓励他们及早投入到创作实践当中。
21世纪传统个别化的教学方式在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小编络的终端设备深入千家万户,课堂完全可进入家庭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可以借助闭路电视系统谈话,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如地选择,在灵活和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开展自己的同时,更可以充分地开展自己的个人特长"[5]。运用辅助教学也将最终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因为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资优学生,对于学习进度落后,而且教师无法作亲身辅导的情境下,也可以让学生赶上进度,利于实现网络教学和语文传统课堂教学互助共存的局面。
总之,21世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又能张扬个性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语文教育是以提高人的根本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在当前国民教育中肩负着非常繁重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牢牢树立全新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和谐语文教育观,锐意改革语文教材、教学、考试的内容与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个性化的教育气氛中,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苏联]巴班斯基.教育学[M].李子卓,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朱永新,徐亚东.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3]曾祥芹.“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
[4][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开展[M].杜殿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黄书光,等.中国根底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毕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