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docx
下载文档

ID:1583729

大小:80.40KB

页数:8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加快 推进 生态 文明 建设 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新华社5日受权播发了意见全文。 文件共9个局部35条,包括总体要求;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开展质量和效益;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1 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原那么。一是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根本方针;二是坚持把绿色开展、循环开展、低碳开展作为根本途径;三是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四是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五是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意见提出,到2023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根本形成,经济开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23年4月25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开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开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提高开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平安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动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开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根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开展、循环开展、低碳开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开展。 3 (二)根本原那么。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根本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开展;在环境保护与开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开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坚持把绿色开展、循环开展、低碳开展作为根本途径。经济社会开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根底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主要目标。到2023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根本形成,经济开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开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23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4 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到达15%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平安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到达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到达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根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根本确立。根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决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四)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开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区域规划编制、重大工程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工程实行差异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开展的产业。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五)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23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开展。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尽量减少 5 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应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开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严格新城、XX县区设立条件和程序。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开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进绿色生态XX县区建设,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供热、供气、环境等根底设施建设水平。所有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 (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县域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开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平安水平。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开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立。 (七)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确定不同海域主体功能。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控制海洋开发强度,在适宜开发的海洋区域,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开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生态环境评价,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最大程度减少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域海岛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有效保护重要、敏感和脆弱海洋生态系统。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控制开展海水养殖,科学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开展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实施严格的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自然岸线控制制度,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 三、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开展质量和效益 6 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开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开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八)推动科技创新。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根底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开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工艺创新与试验。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效劳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强生态文明根底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效劳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开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壮大效劳业,合理布局建设根底设施和根底产业。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强预警调控,适时调整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名单,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提高淘汰标准,禁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推动要素资源全球配置,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平安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开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十)开展绿色产业。大力开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增长,以完善政策机制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