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委托书
加强
私德
教育
德育
创新
加强私德教育:德育创新的突破口
摘 要 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创新的突破口。私德教育是德育的根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整个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节。加强私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公与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私德教育与公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私德教育,必须对私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 关 键 词 私德教育;德育创新;突破口 作者简介 秦虹,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武升,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实施素质教育,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坚持德育为先,推进德育创新。怎样推进德育创新?突破口在哪里?对此的答复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加强私德教育,是德育创新的突破口。 一、加强私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 加强私德教育,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因为观念是创新的先导,是改革的思想根底。那么要更新哪些观念呢? (一)更新关于公与私的观念 什么是公?什么是私?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为公,“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为私。[1]这两个定义根本反映了公与私的本质内涵。从已有的思想观念的研究文献和实践经验来看,对于公与私的观念往往存在着一种偏差,这就是视公为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和提倡的,视私为消极的、负面的、否认的和限制的,对于二者的关系,那么把它们截然对立起来,视为水火不相容,认为公怎么肯定和提倡都不为过,私怎么否认和限制都不为过,于是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提倡在道理和理念上是可以理解的,在典型个人和事例上是可以表达和反映出来的,但是在道德现实上那么是难以在整体公民及行为上表达和反映出来的,原因在于观念的偏差。 我们认为,对于公与私的观念,其合理性和正确性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关于公,并非绝对是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和应该提倡的,以否认、剥夺和限制私为条件的公就不具有上述性质,例如过去“人民公社〞提倡的“一大二公〞中的“公〞就是一个典型。事实证明,这种在剥夺、限制了私根底上建立的“公〞,不仅不符合人性,而且不符合生产力开展的规律,没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正面、提倡的性质。关于私,也并非绝对是消极的、负面的、否认的和限制的,以合理方式能够实现公、促进公、壮大公的私就不具有上述性质,例如,农村改革中实行的“包产到户〞、公有企业改革中实行的“股份制〞,事实证明,这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改革不仅符合生产力开展规律,而且符合人性。二者不仅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当传统社会开展到现代社会,二者的这种统一性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对于公来说,当它有利于私、效劳于私时,公才能持续开展,才能壮大,因此,公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私的目的,也是私的手段。现在提出和实行的公共资源均衡效劳体系,就是使公更好地效劳于私(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因此,公包含有私,能够转化为私。对于私来说,当它有利于公、促进公开展时,私才能有生命力、有良好的社会根底,现在民营企业提倡和践行的依法纳税、回报社会等,就是对公的转化和促进。因此,私包含有公,在某种条件下,私能够转化为公。 对于公与私的开展的理念,也存在着偏差,甚至错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传统社会阶段,社会开展以牺牲个人开展为前提和条件,到了资本主义高级阶段的现代社会,二者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个人开展成了社会开展的前提和条件。过去把公与私二者的开展关系曾比作“大河〞和“小河〞,强调“小河〞先把水注入“大河〞,大河满了之后,再使小河有水,就是使“大河〞满而溢入“小河〞,这种看法和做法,不仅损害了小河,而且也损害了“大河〞,因为“小河〞没有了积极性,造成无水流入“大河〞,这就是“一大二公〞的公有经济开展模式的结果。因此,开展“大河〞需要先调动“小河〞的积极性,先使“小河〞满,合理地使“小河〞的水流入“大河〞,当千万条“小河〞满了后,要使“大河〞满就不需要以“小河〞干为条件,千万条“小河〞只需要奉献一局部就可以了。由此,我们得出,在当今现代社会,通过开展私作为一种手段去开展公,是符合人性和生产力开展规律的,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二)更新私德教育的观念 由于对私持有的观念有偏差,所以,关于私德教育的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因此,要加强私德教育,就必须先更新关于私德教育的观念。 首先,要充分认识私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过去讲私德及其教育意义,大都限于对个人如何正心、修身、加强人格、品德修养,局限于对个人开展的需要,也即局限于对个人开展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私德及其教育就不局限于个人开展的需要,而是社会开展的需要。私德及其教育不仅具有伦理学、教育学的意义,更具有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意义。私德及其教育对于推动经济开展,对于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更新过去那种狭隘的、局限的私德教育地位观和作用观,树立全面的、整体的私德教育地位观和作用观。 第二,要更新关于私德教育目标、内容的观念。过去讲私德教育目标大都限于做人的目标,例如率先提倡私德及其教育的梁启超就指出:“人人独善其身为之私德〞,“能善其身〞就是私德教育的目标。而私德教育的内容大都限于:克己、正心、修身、寡欲、诚信等,这些在今天虽然有传承意义,但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克己,就应限定条件,因为它的原义与现代个性开展和表现就不一定相吻合。关于私德教育内容的观念应该更新,应该增加更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的内容,例如,在合法和不损害公条件下,鼓励、支持和保护开展私的欲望、动机和行为的内容。 二、私德教育是德育创新的突破口 为什么说加强私德教育是德育创新的突破口呢?原因有三。 第一,私德教育是德育的根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效劳社会国家之本。〞“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2]依此而论,只有立身为本,才能效劳社会国家之本,私德是公德的根本。鲁迅也认为,私德好是公德好的根底,指出:“中国文人的私德,实在是好的多,所以,公德也是好的多。〞[3]从本质上说,人无私德那么无独立自主之人格以立于社会,人无公德那么不能和群融入社会。因此,私德对于个人来说更具有根底性、外延性和迁移性,为公德确实立和开展提供根底。由于私德是公德的根底,因而私德教育也是公德教育乃至整个道德教育的根底。而德育要增强主体性,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就必须从根底、从根本抓起,从这里突破,才能取得创新的成功。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