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体育
专业
一二
三四
时代
学校
青少年
体育精神
塑造
机制
研究
“一二三四”——新时代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机制的研究
摘要: 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不断结出丰硕成果。但是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度推进以及“新高考”改革进程的加快,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缺失的现状要求将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推向纵深。本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浅要分析了当代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缺失的主要原因,从体育强国建设时代背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回归、青少年自身发展需求三个角度浅要分析了学生体育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的必要性,并提出从营造体育氛围、提供人才支撑、完善“三大体系”、强化四方协作四个方面建立起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多维塑造机制,以求使学校体育从多向度培育起青少年的崇高体育精神,使投身体育、终身体育成为青少年追求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应然之举。
关键词:新时代;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四、论文正文(不低于2500字)
“一二三四”——新时代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机制的研究
摘要: 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不断结出丰硕成果。但是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度推进以及“新高考”改革进程的加快,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缺失的现状要求将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推向纵深。本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浅要分析了当代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缺失的主要原因,从体育强国建设时代背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回归、青少年自身发展需求三个角度浅要分析了学生体育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的必要性,并提出从营造体育氛围、提供人才支撑、完善“三大体系”、强化四方协作四个方面建立起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多维塑造机制,以求使学校体育从多向度培育起青少年的崇高体育精神,使投身体育、终身体育成为青少年追求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应然之举。
关键词:新时代;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
引言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使体育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重视,提高体育的中考分值、将体育纳入高考、强化体育在教育评价中的分量等举措,使“体育”成为全社会,尤其是众多学生和家长在应试教育跑道上的新的“竞争高地”。在功利化、应试化对待体育的情况下,学生仅仅理性地将体育当做一种应试工具,单纯追求在体育考试中取得高分或取得优秀的体育竞赛成绩,而忽视体育运动更重要的内涵——体育精神的塑造。这种行为不仅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忽视了对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育,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体育精神的缺失。
学校体育是加快提升教育体系和教育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学校体育不应仅局限于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组织体育技能训练等传统简单的教学工作,还应更加重视加强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从营造体育氛围、提供人才支撑、完善“三大体系”、强化四方协作方面建立起培育学生体育精神的多维支持,使体育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让学生真正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锻炼意志,真正发挥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的作用。
1. 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现状的当代审视
自党的十八大来,学校体育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体育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使我国青少年体质及健康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学校体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但由于我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体育发展长期“重竞技轻人文”,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国家体育资源分配领域倾斜和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短板,以致在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方面造成一定缺失。
1.1 对“体育”的片面理解使青少年从整体上对体育精神的认同度不高
长期以来,在部分传统认知中,对于“学校体育课就是蹦蹦跳跳的简单课程”的片面理解使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的认可度不高,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只要及格就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没有体育参与的意识,忽视对体育精神的感知,从而导致青少年对体育精神的认同感难以建立。
1.2 教育理念的偏离使全社会对培育青少年体育精神的意识不足
学校方面,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教育始终把智育放在首位,教学体系和课程设计“偏文化轻体育”,体育课的地位被一再弱化,不断被其他课程挤占。同时,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教学内容多年不变、陈旧枯燥,教学过程创新性不足,体育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以及对体育运动的重视。
家庭方面,家长受“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观念、“差生才练体育”的落后观念的影响,把搞好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认为孩子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好出路。有的家长为了避免体育运动造成的“磕磕碰碰”影响学生学习,不仅不支持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甚至对体育课避之唯恐不及。
就学生自身而言,在升学的压力下,大部分闲暇时间被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占用,学生难以脱离繁忙的学习生活投身体育运动。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课外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特别是电子游戏等新媒体、网络的发展,使学生休闲方式和选择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运动也被逐渐“边缘化”,成为“少之又少”的选择。
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社会对体育活动的轻视,使青少年从事体育运动的动因难以形成,从而难以培育起青少年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体育精神。
1.3 体育资源稀缺使培育青少年的体育精神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
学校中体育活动场地、运动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产生负面影响。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从2015年的3178万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355余万平方米,达标学校比列从2015年的68.6%增长到2018年的89.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比从2015年的72.9%增长到2018年的94.6%[[] 中国教育报.“一增一减一保障”力促中小学生健康[N],2019-11-6(03)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总体来说,我国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数量仍严重不足,且体育场馆、器械的类型和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当前,全民健身的开展使大部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一定程度上也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运动空间造成挤压,加剧了学校体育资源匮乏。
2. 新时代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意义的外延拓展
2.1 时代背景: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应然要求
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息息相关,加强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是新时代体育强国目标对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深度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健康、体育精神。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必须重视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使青少年在体育教育中激励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争先的拼搏精神、扬我国威的民族自信,进而提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瞭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EB/OL]
]。
2.2 本质回归: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再聚焦”
体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最终应回归教育属性,让体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和精神的载体。随着体教深度融合与“新高考”改革进程的加快,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塑造是对学校体育功能的重新聚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也必将使校园体育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有力建构。
2.3 现实意义:青少年实现自身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体育精神在推动青少年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体育运动,只有青少年内心认同其精神和内涵,才有足够的意志力驱动其积极参与并养成经常锻炼、训练的习惯。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中近视率达到了53.6%,超重肥胖率为16%。“小胖墩”、“小眼镜”数量庞大,肥胖、近视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新一代青少年发展的整体质量。强健体魄,以体育精神的传递作用为手段,促使青少年积极投身体育运动,已成为当前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必然手段。
随着当前体育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体育水平测试在初中、高中水平测试中占比逐渐增加,体育水平测试成绩在衡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青少年投身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已成为其自身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因此,学校体育要通过体育精神的塑造,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从而增强健身健体意识,提高运动能力,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3. 新时代学校体育塑造青少年体育精神的机制
3.1 明确一个定位,为塑造青少年体育精神营造浓厚氛围保障
学校体育要明确在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充分认识到崇高体育精神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塑造,发挥“以体育人”主阵地、桥头堡作用,为塑造青少年体育精神营造浓厚体育氛围。
3.1.1 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深度促进体教融合
学校体育要聚焦“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转变学生体育观念。要以“开足上好”体育课为标尺,巩固体育教学课堂主渠道作用,以生动有趣、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体育课为抓手,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体育需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从而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以自身行为引领崇高体育精神形成。
3.1.2 凝聚体育专业优势,加快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体育要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德育作用,通过拓展体育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广度和深度,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互促进。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和体育风尚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刘延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水平,[N]中国教育报,2017-10-27
],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顽强拼搏的信念,锤炼学生体育意志,培养崇高体育道德。
3.1.3 加强学校体育文化主阵地建设,发挥“以文化人”浸润作用
学校体育要加强体育文化渗透,弘扬主流体育精神。立足“讲好中国体育故事”这一创新点,在学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中国体育文化自信。一方面,要赓续优秀体育文化传统,充分挖掘我国传统运动项目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精髓,提炼其独特的精神实质,使中华体育精神“有根可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体育精神的价值与功能。另一方面,要立足新中国70年来体育追梦长路,充分发掘重大体育赛事、优势项目、体育精神的教育意义,以新时代大力弘扬“女排精神”为价值引领,营造良好的体育舆论氛围,激发青少年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
3.2 打造两支队伍,为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学校体育在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中主要地位的实现,离不开体育教师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中最直接的施动者,也是最积极、最主动的群体,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培育效果。因此,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专兼结合、内外协助的体育教师队伍,为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实现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塑造的提质增效。
3.2.1 在校内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体育专职教师队伍
首先,提高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体育专项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锤炼过硬的教学本领,注重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运动能力,分层次、分阶段教学。其次,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