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译者
一位
优秀
三重
身份
实力
彰显
译者序:一位优秀译者“三重身份〞的实力彰显
:译者序作为一种特殊的序言,其丰富的内涵显著区别于其他中文类著作的序言。译者序不仅承当一般序言所具有的表述译者对原著内容的“概括论说〞和“翻译感悟〞,其还具有完全原创的性质。翻译作为一项智力活动,译者在翻译时本身就是在进行“二度创作〞,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翻译时,译者所具有的“三重身份〞。当一位优秀的译者翻译完一部经典的外文著作时,其所具有的学术视野以及智性光芒是非读者可以比较的,作为一个与作者所处的文化和学术圈以外的“外行〞研究者,此时译者的自身知識体系与外域文化精粹产生最剧烈的碰撞,而“碰撞〞的结果就是诞生出一篇学术含量极高的学术批评类的“读后感〞,这便是译者序。所以,一篇优秀的译者序可以第一时间帮助我们去分辨一部译著翻译的优劣。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译著;译者;译者序
随着国内与国际学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内西方音乐研究的相关学科也都获得了显著的开展,作为该领域研究的学术根底,包括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论文在内的大量的外文文献资料,开始受到学科内部学者和学生们的广泛关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外文优秀著作引进到国内,并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引进的相当一局部的外文文献是早已在国际上流传已久并且影响深远的外文专著,而这一类著作的特点是学术文化传统感浓厚、文字内容艰深难懂、技术语言专业系统。于是,这对于承当翻译工作的译者所具有的翻译水平要求就非常严苛了,不仅要求译者具备相当高的外文翻译能力,而且还要求对于所翻译的内容的相关学术领域具有正确清楚的认识和具备一定水平的相关专业的熟知度。本篇文章的主旨就在于去帮助读者分辨一部译著是否是一部优秀的值得阅读的著作,而这个关键点就是译者所作的译者序。一位优秀的译者往往能在翻译完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后,写出一篇同样极具分量的“译后感〞,这篇文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精确定位著作的根本观点,还能在读者与著作之间架起一座帮助理解的“桥梁〞。
译者序和我们讲的其它中文原著类书籍的自序或他序不同,其存在着更多的含义。首先译者序只能是由翻译著作的译者来撰写,不能由他人代替。另外,不仅译者序可以像其它序言那样成为作序的书的书评,而且它还具有完全原创的意味在里面。因为译者序不止是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一番概括和评判,更多的是对译者所持有的真实属于自己的,可以调动的那局部学术沉淀的检验和挑战。同时,也是对译者本人的学术思维的训练和扩展是一次绝佳的提高时机。
当译者翻译完一部非母语类的著作后,其经历的疲惫远非读完一本外文书籍之后的疲乏所能比较,当然更不用说读完一本母语类的书籍。这种身心俱疲来自于译者在三重身份之间的来回调换所致,这三重身份分别是:以原著作者的身份、以读者的身份和以一位外域文化学者的身份。一位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时,往往都是在这三重身份之间无数次地调动和转换之后,才译出那些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并且通俗易懂的精彩文字出来。而经历这一过程更是让译者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上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爱恨交织。当读者阅读一本外文书籍时,往往只是查一查不懂的单词和大致排一下句子的语序,根本可以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过去了,很少有人会动笔去将这些过程付诸文字。不承想,这些诉诸文字的过程其实是一次二度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加深和透彻地帮助读者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意图,所以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去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
在翻译一本书时,译者全程都在将想法诉诸笔端,当译者从头至尾翻译完一本具有学术含量的外文原著后,此时他与作者的时空距离比其他所有人都更为接近,但同时也具备了以俯瞰的姿态来审视原著作者思想的时机,能从二度创作的作者身份出发对原作者的行文风格、思维逻辑以及意识形态上的观念做出正确有力的评判和概括。而这里的译者作为一个旁观者,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去帮助“当局者〞去理清“迷〞的问题。这一切所有的问题都有机地组织在译者的脑海,并且都将会浓缩表达在一篇名为“译者序〞的文章之中。所以,一个优秀译者为一部极具学术含量的外文著作而作的译者序其本身的学术含金量也是不可小觑。
六点音乐译丛的中译本著作音乐、艺术与观念——二十世纪文化中的模式与指向的译者序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高质量的学术文章。这本书的译者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编译方向毕业的博士刘丹霓所译,译者序的标题是“语境下的风格,感知中的音乐〞。这本书的英文原著的作者伦纳德·迈尔〔Leonard B. Meyer,1918-2023〕是美国当代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文化史学家和音乐著述家,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音乐硕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化史专业,并于1954年取得博士学位。著有音乐的情感与意义、风格与音乐:理论、历史与意识形态等多部重要著作,是20世纪音乐哲学心理学倾向的代表人物。
首先,在中译本书皮的反面,译者对本书的内容和研究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根本的概括:“针对当今后现代‘多样性’语境下,各种风格技法、潮流派别层出不穷,人们觉察传统已不再适用,另一方面对于先锋艺术又无所适从。……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美国当代著名音乐学家迈尔秉承宽广的学术视野,以音乐为切入点,深入考察20世纪前后收到社会历史环境影响的意识形态变革,及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信念、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深远影响,并对现当代艺术开展格局及未来走向做出了恰当判断〞〔 伦纳德·迈尔:音乐、艺术与观念——二十世纪文化中的模式与指向刘丹霓译、杨燕迪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从这些译者简短地概括中,我们便可知晓本书的根本视野和领域涉猎,可以说是本书的“指南针〞式的导引文字,精炼而又恰到好处解答了大局部读者最初的疑问:“这本书是要讲什么?〞。而这些文字又是译者序当中的局部文字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我们根本可以断定这本书的译者是一位有相当水平的译者。当然这只是初步的推测,还不能断定。要想真正断定,还得从译者序的文字出发来评判。也就是从译者对“三重身份〞的熟练驾驭程度及其对原著文字理解的深度中来判断。
从译者对这篇译者序的结构安排来看,显然是从“三重身份〞的三个角度出发来构筑框架的,除前言外,第一局部“形式建构——音乐、艺术与观念的逻辑结构及其在迈尔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的标题看,便能体会译者是从一个资深读者的身份来行文的。内容中,果然是以“内容概括〞和“批评注解〞为主,译者梳理和概括了该著作的文字内容,并提前做好功课,阅读了与之相关的大量的文献资料来阐述自己通过阅读引发的思考,由此译者通过参照其它的相关理论性著作的观点,又从侧面论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第二局部“内容阐释——音乐、艺术与观念的思想成就和理论奉献〞显然是译者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写作的,通过翻译、概括和总结的过程,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将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个局部:意识形态语境中的风格变化、现在及未来持续着的风格“静态〞、感知认知心理上的风格学习以及科技开展影响下的风风格整。从内容中梳理出围绕关键词“风格〞展开的不同层面的学术思考,并且从文章语言的组织上便可见其行文逻辑的“异域性〞特点。第三局部“动机贯穿——音乐、艺术与观念的中心概念与关系剖析〞,从关键词“动机贯穿〞便可看出译者是从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来写作的。译者极为敏锐地觉察出本书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动机贯穿〞,首先从作者的角度,展现其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通过独到的眼光审视二十世纪西方主流音乐开展的趋势特点。另外译者又以读者的身份,从一个“旁观〞的批评家的角度客观地对作者得出这一观点背后历史渊源和论据来源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四局部“风格凸显——音乐、艺术与观念的著述特点和研究方法〞从副标题可以看出,是完全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客观地研究作者的行文风格和写作的思维逻辑方法。第五局部“价值判断——音乐、艺术与观念的争议〞,在涉及价值判断上,译者从是作为一个外域文化学者的身份出发,通过结合作者和读者双重身份积累下的“文化语境〞下的经验,结合原著作者本身的文化圈对其的评价,最终从一个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术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在更宏觀的角度对原著的文字内容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体系做出评价。
通过上述对这篇译者序的大致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译者在序言当中所运用“三重身份〞所进行的智性思考。其中,最后一个局部“价值判断〞是译者完全从一个外域文化学者的身份出发的学术考量。从文化学者的角度看,有关“风格〞研究的课题,在最近几年这在国内的西方音乐研究圈子里也已然是一个极为热门的论题,尤其以2023年出版的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引进并翻译的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一书,更是促进了这一浪潮。作为杨燕迪教授门下的在读博士,译者一定对“风格〞一词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从在这一局部译者的思考中便可发现,其中,译者客观地以站在作者所在学术圈以外的研究者的角度,通过调动对该学术领域的相关理论的熟知度,以翻译的知识和心得经验作为重要支撑,对前人表达的与迈尔在本书中的有关“风格〞问题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和指正,如在针对迈尔对实验音乐所持的批判态度上,许多学者认为言辞过于剧烈,其存在言过其实的嫌疑,但译者坚持站出来从原著本身出发,深刻挖掘了作者的剧烈言辞背后的良苦用心,针对是实验音乐,作者是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是否触及音乐根本性的角度出发,指出实验音乐在20世纪的开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即应该从“增进我们对音乐结构和音乐经验之本质的理解〞的根本的起始点出发考虑。
译者然后不偏不倚地又极富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对作者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评。针对形式主义立场与当代实验音乐的关系论述上,译者认为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其中引用了国内学者的学术论文作为观点支撑,从一个外域文化学者的身份,提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对于传统艺术工艺的冲击,以造型艺术为例,其本身缺乏应有的技术性,但凭借背后所持的反思批判精神和社会道德意识,以抽象怪异作为主题,通过“挪用〞已有的成果“别有用心〞地实现作品精神意图,并成功获得当代社会群众的认可,其实是一种成功的形式主义与当代实验音乐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当然,这对于作者来说,他可能也接触不到,但是译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作为第二作者来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支撑并进行校正,从学术实践上真正促进学术的开展。
综上所述,一部优秀的外文著作在进入另外一个国度,要想在很大一局部人群中引起共鸣并产生巨大影响的话,一位优秀且称职的译者将会是其最好的“桥梁〞。所以,当我们判断一部译著翻译的是否合格的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去仔细阅读译者序当中译者跨越文化界限和隔膜与原著所进行的一番深刻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