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路遥的人生
2023
人生
读后感
新编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一)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在他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遇到了他事业上和感情上的岔道口,他的人生也随着他人的介入与自己的选择,经历了大起大落。高加林事业上形成悲剧的原因,如果说的宿命一点就是他是权力的、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的牺牲品。
高加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儿子,他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供养他读书上学,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接受了完整的学校教育和现代文明的洗礼。尽管他没有考上大学,但民办教师的职业不仅可以给他的家庭带来一个全劳力的工分、一个月几块钱的津贴,还使他彻底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命运,他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青年。如果不是村支书利用手中的权利,让他的儿子顶替高加林的工作,他也许会做一辈子的教师。但是,事实如此,高加林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农民。这对于一个曾经感受过山外面的无限精彩的、充满诱惑力的世界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高加林变了,他不再对生活抱有希望,他变得颓废和苦闷。现代文明对于他的熏陶已经使他与农村贫瘠的精神世界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但是,天意弄人,留给高加林的只有悲哀的接受。
高加林用一种近乎于自虐的方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他不惜用自己的鲜血染红锄头,用疯狂的体力劳动宣泄自己在精神世界的失败,同时,也是在一种严酷的方式在向权贵们宣战。然而,就在高加林认命的时候,权利又一次使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他的叔叔转业回到了县城,并成了劳动局的局长。这个可谓是从天而降的转机,再一次给了高加林改变命运的时机。当年把高加林从民办教师的职位是换下来的公社文教助理,现在的劳动局的副局长马占胜,主动献媚,暗中一手操办,高加林摇身一变成了县城里的风光无限的通讯干事。命运的突然改变,唤起了高加林久违了的热情,他凭借着他的努力、他的才气、他的献身精神实现着他自己的价值,他受到了领导的青睐,同事的羡慕,少女的爱慕。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他在一次被命运捉弄。他靠走后门进入县城的方式被人揭发,他不得不又一次回到农村。现实的残酷在一次扼杀了理想的美好,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绩都被视而不见,纵使他才高八斗,他也没有与人平等竞争的时机,因为他的来历是不合法的。这不仅是高加林的悲剧,而是当时整个处在社会转型期与高加林有着同样理想的知识青年的悲剧,是传统文明在向现代文明的转换中所必须付出的沉重的牺牲。
高加林情感上的岔道口与两位截然不同的女孩有关刘巧珍和黄亚萍。一个是善解人意、漂亮温柔、但是不识字的农村女孩;一个是受过教育,养尊处优的官家大小姐。高加林情感的悲剧的形成与他的理想的破灭辉煌破灭,有直接的关系。
刘巧珍可以说是高加林的初恋,她爱加林,但是在加林还是民办教师的时候,她总是悄悄的躲在远处观望,因为她自卑,因为她的加林哥是读书人。当高加林遭受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之后,巧珍大胆的向加林说明了心迹。这位美丽姑娘的善良与温柔、执着与真诚,成了高加林心灵创伤的最好的缝合剂。他们的感情不但给了高加林心灵上的慰籍,还平息了高加林对山外面的世界的向往与骚动。但是,在热恋慢慢退却之后,高加林的心头又有了丝丝惆怅,他开始懊悔对巧珍的冲动,他敏感的意识到,他匆忙的和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他恐惧的意识到一旦和巧珍结合在一起,就无疑要拴在土地上了。所以,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并在一开始就有着精神世界的明显差距的他们,分手成了他们必然的结局。
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恋爱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在高中时代,他们就是最谈得来的好朋友,在他们的心灵里就埋下了情感的萌芽。只是因为,毕业后的命运不同才没有走到一起。当高加林的事业到达辉煌的顶点的时候,他需要的不再是清风细雨似的温柔抚慰,而是需要一个有着共同语言的伴侣,于是,选择黄亚萍,对于高加林来说是在情理中的事情。
当高加林又一次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时,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爱巧珍,但我不相信。如果说在高加林与巧珍的恋爱中,巧珍是悲剧的,因为她为这段使她心灰意冷的感情付出了一生的代价;那么,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感情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因为,在精神世界平等的根底上建立起的美好爱情却被冷酷的现实击的片甲不留。
对于高加林所遭受到的一切,与当时的社会语境有很大关系,对路遥的处理也有不认同的地方。例如,在中国这样一个裙带关系存在十分普遍的社会,走后门怎么会被退回来呢。我不相信。我喜欢高加林,也很欣赏他,更同情他的遭遇。不过,我相信,他一定会走出黄土地,他一定会成功。
(二)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可以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着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方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面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曾经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现在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怒,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爱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局部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爱情、冰冷中的温暖、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hellip;hellip;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转业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因此而扬眉吐气,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摆脱了他的农民身份。
然而,为他快乐之余,内心总有些许不安。下半局部故事的开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业平步青云,而他也收获了新的爱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标准不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开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了自己,放弃为他付出一切的淳朴的农家女巧珍。他成为了另一个人,不再是那个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个看不清自己、为眼前利益放弃生活原那么的迷途青年。
此时,读者和看着加林长大的德顺爷爷一样伤心,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可是,在我们满以为出卖原那么的人将和新欢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将成为淳朴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悲剧时,作者又借命运之力和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门获得职位的秘密,刚正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亲属,春风得意的青年即将再次面临成为农民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故事进展不仅惊得主人公半天回不过神儿,连对他由同情、赞许到愤怒、不齿的读者,也无法不感到错愕。
路遥并非成心玩弄情节,事实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讨,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数。这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个比方:
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但这定律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场球赛,偶然因素几乎可以主宰比赛、决定最终的胜负,而如果将探讨的范围扩大到一整个赛事,甚至某队或某国多年的足球事业开展,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黄亚萍父亲说的,生活永远都是公正的。而用时兴的话说,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老家,成为农民,只是他身边已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给弄丢了痴情淳朴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妇。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都有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到达目标,有时甚至出卖原那么。德顺爷爷对加林爱得深切,由爱而生恨,但恨是以爱为根底,恨其不坚持,却并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敢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身体像白杨树般苗条,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爱得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总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己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她知道加林仍然在内心中爱着她,为了禁绝他对自己的留恋,让他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在悲哀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样。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那么,从未改变。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典范,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