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促进
社会
和谐
创造
良好
文化
条件
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文化条件(1)
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植根于当代的伟大实践,又渊源于传统的优秀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可以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今天刊登的这组文章,分别从自觉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促进世界不同文化和谐共处;挖掘、发现传统文化中反映人类开展的共同要求、对于世界未来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和内容;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底上,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走综合创新之路;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等方面,阐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民族复兴与不同文化和谐相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金冲及
●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把它误解为是要恢复一两千年前的所谓“汉唐盛世〞。“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奉献〞,才是“复兴〞的真正含义。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自己的弱点。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中国的声音。在文化领域,也应该有充满东方智慧和特色的中国自己的独立声音。
●应立足中国的实际国情,努力创造出既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适应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同时与世界其他不同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开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复兴〞和“开展〞,两者既相通又有所不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要靠开展,没有开展就谈不上复兴。然而,复兴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近代却落后了,沦落到任人宰割和欺凌的半殖民地地位,被别人看作“劣等民族〞,这使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华儿女都无法忍受,他们渴望着恢复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中国在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国家,那么,今天讲开展就足够了,不需要讲什么复兴。
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不能把它误解为是要恢复一两千年前的所谓“汉唐盛世〞。汉、唐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但拿到今天来看,我们只能是发扬它们那些优秀传统,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去全盘恢复它。如果还说要恢复到那时去,岂不是开历史的倒车。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决不意味着中国想称霸,我们始终坚持“不称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其实只是如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所说: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奉献。而这样奉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那么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这里讲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奉献〞,才是“复兴〞的真正含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开展。我们有责任也有可能完成这一庄严使命,但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继续作出极大的努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无论全球性还是地区性的问题,人们都越来越注意听取中国的声音。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开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这种状况必须在今后的岁月中逐步加以改变。
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地位,曾经在不少中国人中造成了一种很不好的畸形心理,那就是民族自卑感,以为中国处处不如人,好似对外国的一切都要仰着头看,只有处处跟外国人学才算是适应现代潮流。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
拿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自己的弱点。在15世纪以前,中国曾创造出居于世界前列的古代文明,走在很多欧洲国家的前面。进入18世纪,这种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但后来,西方国家远远地走到了我们前面。今天,我们又在奋起直追,取得了被全世界视为奇迹的巨大成就。事物就是这样波浪式地开展着。现在,世界上都很重视中国的声音。在文化领域,也应该有充满东方智慧和特色的中国自己的独立声音。在这方面,决不能妄自尊大,排斥任何外来文化,甚至像以往有些人那样声言要以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这是不切实际的;但也不必妄自菲薄,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甚至把生搬硬套外国学者的某些未必适合中国国情的论断当作时髦,结果是过分热衷于“趋时〞,却往往容易“过时〞。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中国的实际国情,努力创造出既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适应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同时与世界不同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开展。这是符合人类文化开展规律的。
把和谐思想融入人类开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兹全
●中庸之道是一条雍容和谐的大道,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
●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同思想是符合未来社会开展方向的。
●在世界未来的开展中,努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和谐思想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积极因素,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走出一条和平、开展、合作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多样,精芜混杂。坚持古为今用,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联系世界未来,可以着重注意其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是中庸之道,二是世界大同。
中庸之道、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朱熹把它拿出来配论语、孟子作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中庸之道至少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一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二是和。一般而言,两端之等距离的中间谓之中。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灵活性。中,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常有移动,中中有权,而不是固定于一点。中要与“和〞连起来,能行中庸之道,“致中和〞,那么“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贯注着中庸之道的精神,强调适可而止、和为贵。因此,中庸之道是一条修身、齐家、治、平天下,不偏不倚、不过激无不及、雍容和谐的大道,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
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人类早期的氏族部落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以血缘关系为根底的家族或宗族,自然会产生一种排外思想和感情。“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都是部落时代排斥异族的思想意识。非我族类,不接受他的祭祀;非我族类,必不和我同心。但随着交往的增多,族与族之间逐渐也汇为一体。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是会联合的,华夏和夷狄也是会联合的。诸多氏族联合而为部落,诸多部落联合而为部落联盟,这在古代比较常见。在大联合中形成共同体,狭隘的血缘关系逐渐被破坏,建立在血缘关系根底上的思想意识也在逐渐改变。春秋时期,在华人眼里,区分民族的似乎已不是血缘关系而是文化关系。华人接受夷人的风俗习惯,就是夷人了;夷人接受华人的风俗习惯,也就成了华人。这种胸怀是氏族部落融和的产物,又反过来有助于氏族部落的融和。春秋时期,在先进士大夫中间已出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后来又产生了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礼记·礼运篇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世界大同,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的理想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同思想是符合未来社会开展方向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大同思想对世界未来的开展有着积极意义。人类社会自从有历史以来,就是逐步扩大的。最初,人类在氏族、部落内生活。其后逐步扩大,出现部落国家、民族国家、大帝国(秦汉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一个帝国包括了许多被兼并的民族、国家。推动人类社会群体扩大的,是人类生产的不断开展和交换范围的逐步扩大。生产开展了,为交换打下根底、翻开道路。交换开展,像蜘蛛网一样,把人和人的经济生活网到一起。于是,一个地区和另一个地区在一些方面有了互相依赖的关系,一个地区的人和另一个地区的人也有了互相依赖的关系。近代以前,交换经济所织成的网并不太牢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绳断网破,四分五裂。因为近代以前,各地区根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其赖以生存的产业主要是农业。因此,总的趋势虽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断扩大统一,但又常常分裂,大块变成小块。但时至今天,人类的生产力较之过去呈几百倍、几千倍地增加,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集中,人与人、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越来越深。经济的全球化已突破国界、民族界、区域界。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由小变大,由野蛮进入文明,是一路杀过来的。正如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人类来说,战争的危险始终存在。但是,战争、冲突不应该是人类开展的理想未来。人类是一步步由野蛮走向文明的。物质文明越高,人们的生活就会越幸福美满;精神文明越高,人与人的关系就会越和谐友爱。当今世界,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强化,加强了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间的相互理解。理解多,矛盾少、仇恨少,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此,在世界未来的开展中,努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和谐思想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积极因素,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走出一条和平、开展、合作的道路。
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南开大学教授李翔海
●中国文化独异而优良的精神特质,为其内在生命力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中国文化在开展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吸纳、融合其他文化系统的优良成分,为其增添了新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现代中国文化注入了更为强健的生命活力。
●只要我们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底上,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始终不懈地走综合创新之路,中国文化一定会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成为人类现代多元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元。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文化的开展走向。它面向未来还有没有源于自身的内在生命力。这是一个至今仍见仁见智的问题。今天,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抱二元对立的态度,但仍有一些人以西方文化为根本尺度来衡量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面向未来已经没有内在生命力的观点时有所见。因此,对于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问题,确有进一步加以讨论的必要。这是一个涉及能否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的重要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不仅在过去的开展中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面对人类文化多元开展的走势,依然具有强健的生命力。这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理由。
中国文化独异而优良的精神特质,为其内在生命力奠定了坚实的根底。在人类文化从分散的“民族历史〞阶段走向统一的“世界历史〞阶段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一直是世界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与此相应,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非西方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被笼罩在西方文化的阴影之中的。但是,即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异而优良的精神特质,也是为包括不少西方有识之士在内的人们所成认的。在西方思想文化界,固然有以韦伯等为代表的漠视中国文化者,但倡扬中国文化之价值意义者同样大有人在。从16世纪后半叶以后曾经席卷欧洲的“中国热〞、启蒙时代狄尔泰等当时欧洲的一流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大力推崇,到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以及李约瑟(自号“丹道子〞)、南乐山(以“波士顿儒家〞自任)等英美思想家表现出来的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亨廷顿之所以在“文明冲突〞论中将中国文化看作是非西方文化中可能与西方文化产生剧烈冲突的主要对象之一,事实上也是以对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