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祖国
征文
大全
12
汇编
关于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全(12篇)汇编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全(12篇) (篇一) 之“变〞与“便〞 每过两三天,我总要和住在城里不习惯、执意要住在乡下老家的母亲用 视频一次。虽然我们相隔近千里,但每次和母亲说起话来,我就像在她的身边一样。放在几十年前,这是想也不敢想的。
小的时候,父亲是村(那时叫大队)干部,加之我家又在村中心,为了联络方便,村里的手摇 机就放在了我家。那时没有电视,虽说有播送,可大山里信号不好,一下雨线路就坏,有时一坏就是几个月,就算好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太清楚。报纸几乎没有,偶尔送些报纸来,新闻早已变成了旧闻。所以,听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的惟一渠道就是这部 机了,只要它一响,就一定是有相当重要的方针政策要学习传达。一旦接到这样的重要通知,村里的 员就马上把通知送到各小队和其他村干部手里。要是村里有重要或紧急的事情向公社汇报,也要用 。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等重大改革政策,村里都是通过 得到的消息。
当时,这部 机用的是两节硫酸电池,电池用久了,打 时就要狠狠地用劲儿摇,然后必须拖着很长的“喂〞音,对方才听得见。尽管这样,村里的小伙伴也十分羡慕我。有人接、打 时,小伙伴们就会趴在我家的窗户上看。有时父亲不在家,我也会把小伙伴们带到家里来,让他们围着 机看,特别有优越感。
那时公社有个电影放映队,每过一两个月,村里就能轮到放一次电影,这时,放映队就会通过 通知。所以,村里的小孩子们特别希望能经常接到这样的 ,只要 机一响,他们就会问是不是放映队打来的。
后来,我离开了村子去外地上学。村里有了办公的地方后,那部 机就搬走了。听说,它继续“服役〞了很长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了拨号 后,才完成荣耀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加工作后来到城里,再没见过这种 机。单位里用的都是拨号、数字按键 机。但这只有单位的办公室里才有,除了领导外,几乎没有人可以自己独占一部。那时就算有钱,也不是想安 就能安的。
慢慢地,有了程控 后, 就不再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托人装 ,要xx元左右。但大家都感觉这钱花得值,因为有了 ,印名片时就可以印上,给别人名片时,还特意交代:“那上面有我家 号码。〞这不仅是一种优越感,更多的是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的飞跃开展应该是BP机(传呼机)、“大哥大〞出现之后。BP机出现后, 就渐渐成了一种群众消费品。很多人买了BP机后,还会专门配个小皮套,将其小心翼翼地装进皮套挂在腰间,偶尔听到电子提示音,还要急匆匆地到处找公用 回复。我那时也买了一个BP机挂在腰间,只不过设置了振动提示。有一次开会,正在聚精会神地听领导讲话,突然腰间振动起来,吓了我一跳,以为是小老鼠或爬虫之类的东西钻进了腰间。晚上和妻子说起这事,她说:“那你就别挂了,等条件好点儿买个‘大哥大’吧,反正传呼机也不能接打 。〞虽然BP机不太方便,但我依然感觉,它的出现是 普及化、群众化时代到来的标志。
“大哥大〞在当时可是有钱和有身份的象征。一些持有“大哥大〞的人,常常把它带到街上,不仅不嫌弃它的笨重,还专门要找人多的地方上演“通话大戏〞。随着这些“通话大戏〞的增多, 的知识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了,并将模糊的概念和实物实现了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了现代 的宣传周期,也为电子产品商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随着“大哥大〞的笨重、价格高等缺点的显现,它像传呼机一样,逐渐被一些功率小、轻质美观的 替代了。
再看今天的 功能,多得已经无法用词语来概括了。过去的 仅仅有传递声音的单一功能,如今的 又增加了购物、看书、炒股、看电影、看电视、看视频等各种以前难以想像的功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变迁的过程,也是我们的伟大祖国科技进步、经济开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备感自豪和荣幸! (篇二) 农机时间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家庭的孩子。那时农村还是大集体生产队,村民们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我的家乡虽然自然条件比较好,农田有黄河水灌溉,但由于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低,农活主要靠人畜力劳作,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的生活比较贫穷。春耕季节,大田里到处是干活的农民,几匹骡子,一排挨着一排驾着翻犁耕地,不远处传来阵阵“驾、嗷嗷〞和鞭子“啪啪〞的响声;耕过地后便是“二牛抬杠〞耱地环节,人站在耱上,一手拉着左右导向绳,一手拿着鞭子,吆喝声、牛叫声,响彻田间。
等到麦子、玉米出苗后,夏季的田间管理,男女老少齐上阵,个个挥动锄头耕耘锄草。小麦成熟了,农民挥舞起镰刀,收割小麦。到了秋天玉米成熟后,农民又钻进玉米地里掰玉米果穗,还要用镰刀将玉米秸秆割倒,之后用架子车拉到大田外面。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里的农活,几乎都是靠农民辛勤的劳动,没有农业机械。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上学后,我的梦想是要改变农村传统的“二牛抬杠〞耕作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化。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已经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小组没有分到牲口的农户,几家联合起来购置工字牌—12型手扶拖拉机和天水—15型小四轮拖拉机配套单铧犁。开始尝试用农业机械耕地,不再用尖头犁或翻犁耕地了。
为了能实现梦想,我初中毕业就考入甘肃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到定西市安定区工作。去报到时,走的全是土路,公共汽车是小型面包车,没有像现在农民乘坐40多人那么大的班车,汽车站到单位步行半个多小时。那时候区政府给单位分配机修梯田任务,全区只有1台东方红75链轨拖拉机,在半山腰冒着股股黑烟“突突〞地工作着,其余单位用铁锹、架子车、人拉推搡卖力地干着。我被分配到农机局下属农机推广站工作,办公用房是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点遗留下来的房子,都破烂不堪。推广站有1台农业机械铁牛55拖拉机,主要承担全区的农机化推广演示任务和拉运工作。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机械化“飞跃〞开展。在国家农业亿元无息贷款支持带动下,安定区农机推广站开始,从中国一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主要以东方红802链轨拖拉机配套lSQ—340型深松机和22.1kW东方红拖拉机配套马铃薯种植以及收获辅助作业机具等。在全区19个乡镇推广全方位机械深松和马铃薯种植等技术,引进的机具,适合于带液压装置的拖拉机三点悬挂相连接,能一次完成开沟、起垄、播种、覆土等工序。记得在推广新机具、新技术阶段,农民对机械化播种还处于半接受半封闭状态。在一次机播马铃薯演示会上,农民好奇地围到地边观看,边看边说“拖拉机的橡胶轮把地压实了,洋芋播种又那么深,苗子能出来吗……〞等话语。我听后耐心地给农民讲解机械深松后的地块种植马铃薯的好处,还有机播原理以及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技术标准等操作知识,直到农民听懂为止。
经过十几年的试验、示范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才开始接受这一新技术、新机具。由半机械化逐渐演变成全程机械化,随着全程机械化种植作业面积的不断扩大,机播、机收不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把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现在农民种地不再延续“二牛抬杠〞耕地,人工点播种植的方式,而是家家户户都有18kW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种植和收获辅助机具。在“阳光工程〞工程的带动下,农机手也通过参加业务培训,驾驶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农民感慨地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和进步,很多传统农具耕作方式逐渐被全程机械化作业代替了,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推进了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真正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种地和劳务输出两不误,而且产出的马铃薯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极浅、品质优良,也让种植户收入增加翻番。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那种破旧危房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崭新、整齐的二层小洋楼,家具也是高档的,各种家电样样齐全,还能在自家上网了解国家大事以及搞电商、微商,把农产品推销出去。
xx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在展会上看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有“果蔬菜机械〞“根茎类作物机械〞等,像以前那种链轨式拖拉机都没有了,被轮式110.3kW以上的大拖拉机代替,还有中国一拖独立研发生产的东方红LX904型第二代无人驾驶拖拉机,将“卫星定位系统+惯向定位导航+激光雷达+相机〞的高精度、多源组合导航技术应用于农机产品,拖拉机的性能也越来越先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亲身经历了农业机械化的变迁,也见证了祖国强大,经济的快速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民也过上了幸福美满、和谐的日子,还有国家这么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正在实施。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历史或将会迎来又一个崭新的“农机时间〞,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开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根底。阔步新时代,农机化也将会向纵深开展,为乡村振兴大业添砖加瓦。
(篇三) 人生的四堂课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我对这句话深有感悟。我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联合大学工作,典型的“从校门到校门〞,除了在学业方面有一定积累之外,也就再没其他能够吸引学生的了。高校是立德树人和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育人工作中我能发挥什么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起初自己心里是有疑问的。好在学校以敞开广博的胸襟接纳了我,如同欢迎任何一个新生。
参加工作这些年来,我由衷体会到自己一直在接受再教育,不知不觉间,已然完成了由一名大学毕业生向教育工作者的转变。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在时代开展中那些勤勤恳恳干事业的奉献者的热情和付出。
xx年,我是一名学校辅导员。那时候大一新生在廊坊分校上课,办学条件挺艰苦,教室是租的,宿舍也是租的,没有食堂,老师和学生都在大学城里的小吃街解决吃饭问题,年长的老师自己买了菜回宿舍用电磁炉煮面吃。辅导员从出早操跟到晚自习,夜间还要轮流在学生宿舍值班。
学生一入学就军训,刚入学的孩子不怎么会照顾自己,有的孩子怕累蹭病假条,也有孩子不怕累站军姿站到晕倒,各种情况都需要辅导员妥善应对。那时我研究生刚毕业,跟学生们待在一起也很自在充实,这种伙伴式的工作方式很快在班级里建立起牢固的师生管理联盟,学生睡懒觉逃早操玩游戏不上自习的逐渐没有了。这是我的入职第一课——在艰苦的环境中快乐工作。
xx年,我转到学校所属的北京学研究所办公室岗位上,接替即将退休的王老师。这个岗位包含行政管理和科研效劳双重职能,当时我对这两个领域并不熟悉,内心有些打鼓。王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顾虑。交接工作时,她把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一一传授给我。
王老师的身体不大好,我看着她不辞辛苦踩着椅子一次一次地上去下来,取出资产,供我清点确认后再放回原处,看到她里从建所以来的文件保存齐全且井然有序,听她如数家珍般一件件讲起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以来的荣耀时刻,竟然无比真切地感受到她和单位之间超越时空的同在。我感觉,她和我交接的,早已经超出了工作交接的必要范围,也许,是出于对一个谦虚的年轻人的帮助?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她早已把这份工作做成了一项事业,一项她全身心投入的、融入生命的东西。她的专注和关切诠释了职业素养,令人肃然起敬。王老师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职业素养课,这堂课提亮了我职业的底色。
团委挂职结束后,我就到北京联合大学人事处报到了。当时分管我工作的老师是人事处党支部书记,在支部建设中倡导学习、创新、开放,带动各科室学习交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加强合作,主张工作中搞“责任田〞,消灭“自留地〞,消除业务隔膜。在这种开放进取的气氛里,我很快融入到部门中。
后来彻底消除我头脑中刻板机关印象的是范大姐,确切地说,是她坚持并身体力行的效劳理念和工作作风。范大姐主张人事工作公开公平透明,推行每周业务大会面,要求各科室把一周的工作重点和困难拿到处务会上开展集体讨论,充分了解情况后按规定办理。在效劳教职工上实行首问责任制,明确提出分工对内不对外,但凡来办事的教职工,即使是进错门找错人也要第一时间迎进来,同时尽快联系业务经办人,提升教职工办事体验。这是我的第三课——机关工作应具备的理念和作风。
xx年,学校派我到中央某部委借调,协助丛书编写工作。听一位部长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