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政府
乡长
城镇
建设
经验
交流
政府乡长城镇建设经验交流
一、x乡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情况
x乡位于x县中南部,距离县城17公里,土地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辖13个村137个村民小组4177户1.9万人,x至平孟、百合、百南、百省、百都等乡镇公路贯穿其中。自县委、县人民政府号召“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把x乡列为全县“三片一轴〞工业区,并定为重点城镇来建设后,20x年x月以来,x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以易地安置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在x乡旧城的东面规划占地200亩分四期实施小城镇建设,规划并建设有易地安置小区(把原居住在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农户搬到XX县区)、投资置业小区(有经济实力、有技术特长、有经营本领的农民“精英〞进入XX县区投资兴业),XX县区现已建有XX县区农贸市场、乡政府办公楼、小型文化广场、派出所、农业推广站、畜牧站、敬老院等。规划有乡政府综合楼、卫生院、财政所、文化站、司法所、国土资源所、商贸交易中心、x停车场等在建或筹建工程。在实施小城镇建设中x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旧城改造与XX县区开发并举、外延拓展与内涵提升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方针、农村生产要素和乡村工业向城镇集聚的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小城镇建设XX县区面积迅速扩大,城镇在全乡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现。城镇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开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人口转入二、三产业的人口比例提高,城镇的示范作用、聚集幅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至20x年x月,城镇人口总数为0.5万人,城镇总面积500亩,新建XX县区面积达80亩,城镇住房人均居住面积16.47平方米。随着环境的优化,经过外引内联已引进投资3000万元的鑫隆冶炼厂、投资1500万元总装机容量352kw的昂村电站、投资600万元的方正页岩砖厂、投资1500万元的兰田木器厂、投资1500万元的德标金矿、投资300万元的东升木材厂、投资80万元的鑫宇矿选厂等企业先后落户x,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差异显著减少。
二、x乡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乡小城镇建设能如此快速开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农村经济持续开展和二、三产业迅速扩张,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乡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由于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编制不到位,致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划依据,造成一些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出现。集镇总体规划方案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较低,没有表达地方特色,而且,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
2、城镇人口0.5万人,小城镇建设规模较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开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较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公共根底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根底设施跟不上,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x乡城镇化的进程。
3、城镇建设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上、规划水平低,执行也不好。土地、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以及流动人口管理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环境卫生管理缺乏专门的机构,城管人员编制和经费不到位。
4、公用根底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困扰我乡城建根底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投入过少、机制不活,导致问题有:一是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落后交通量的增长。二是城市根底设施严重缺乏,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于初始阶段,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城市根底建设多元化投融机制未完全形成,资金来源困难,投入缺乏。
5、信息闭塞,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开展较慢,建设资金缺乏。轻壮年人口大局部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很少有人愿意在乡镇投资,人气缺乏,财气不旺,集镇建设形不成规模。
6、城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存在。一方面由于人员少,队伍力量缺乏,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规划适当住宅小区让城郊农民建房,没有引导农民集中连片建设新村,使城郊农民随意自建住房、杂乱无章。至今没有配备正规科班出身乡村规划建设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也没有建立或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没有严格依法办理建设工程规划审批手续。随意变更规划、不按规划建设的现象。
三、小城镇建设建议与措施
1、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规划编制力度。以x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抓好县域城镇体系XX县区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搞好经济社会开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的协调衔接工作。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严把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关,搞好组织和审定工作。争取到202223年根本完XX县区XX县区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根据自身特点和开展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开展方向,高起点编制产业开展、根底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扩好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近期建设规划和重要景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2、合理调整乡村布局。按照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县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争取用5年时间根本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有方案地逐步把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差的村、遥远村及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的农户集中到城镇落户。
3、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国家和区、市、县重点建设工程用地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并且妥善处理进城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保存进城务工或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壮大城镇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和利用效益。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逐步对分散的农民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退宅还田。对原宅基地已复垦的农户,经县级政府批准,允许在小城镇异地另行安排宅基地建设。
4、鼓励农民进城入谷定居。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进城镇经商为工的农民,持经劳动部门审签的两年以上聘用合同或居住满两年的暂住证等可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进城镇农民其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享有集镇居民同等待遇,接收学校不得收取借读费。
5、大力开展工业经济。根据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开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产业优势支撑小城镇建设和开展。培育壮大乡镇民营经济,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大力开展工业小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集中连片开展,小城镇内各类工业企业原那么上都应进入工业小区开展,并享受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开设“绿色通道〞效劳增强工业小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区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市场等要素集聚。
6、突出抓好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比较优势,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烟叶、肉牛、肉猪、能繁母猪、桑蚕、蔬菜及花卉苗木等重点特色产业,开展地方特色经济,打响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小城镇实力。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单位〞五位一体要求,开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的生态效益型农产品加工业,集中资源优势,扶持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和绿色食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载体。
7、加快繁荣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开展环境,大力开展小城镇效劳产业。主要开展以商贸、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开展商贸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开展要求,规划建设小城镇商业网点,搞好各种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大力开展边贸活动,鼓励县乡商贸流通企业到小城镇开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餐饮旅馆、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开展各种社会效劳业、信息效劳、搞好能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强小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等旅游资源,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8、加快根底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对需进行过境公路改造的乡镇,由地方负责组织实施,交通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优先解决镇域内过境公路路面硬化和占路为市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及其水源地的保护,改造和完善乡镇供水设施,对在收取的水资源费,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外,其余全部留乡用于水资源规划、保护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
9、积极争创文明城镇。以创立文明县城、文明村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城镇规划、建设、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等管理水平。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开展生态型文明城镇创立活动着力塑造整洁优美、秩序良好的城镇形象,风气端正、工作高效的单位形象,文明礼貌、精神振奋的居民形象和道路畅通、平安舒适的交通形象,形成由点到面、连线成片、全面推进的城镇开展格局,实现城镇面貌美化、居民素质优化、管理效劳标准化、根底设施配套化的目标。
2023、强化小城镇综合管理。小城镇管理主要抓好建筑管理、市政管理、绿化管理、环卫管理、环境管理、市场监督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管理队伍,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阔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参与管理,逐步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居民,个个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社会风气。
11、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协调和鼓励机制。城镇建设部门与交通、土地、水利、环保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土地、市容、交通、治安、社区管理搞好综合协调,特别是要加大环境管理机制。建立小城镇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制定县、乡二级小城镇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进行评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鼓励各级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