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余光
诗歌
接受
生态
辨析
余光中诗歌接受生态辨析余光中诗歌接受生态辨析 摘要:余光中诗歌的研究要走向深入,接受研究正是一条重要而必要的途径。人们对作品接受的 3 个层面一般是:作为评论者的理性的阐释研究,作为普通读者的情感审美的阅读欣赏,作为创作者的传承吸收和摹仿借用。与此相联系,余光中诗歌接受生态的考察也就在以下几个方向展开:阐释研究,阅读研究,影响研究。尽管余光中自己非常想把他不仅仅是诗人、不仅仅是“乡愁诗人”的多面体呈现给世界,但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接受与学术接受不同,与文学接受也不同,它只认定这个对象最醒目的那一面甚至那一点,这就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片面接受的正当性”。关键词:余光中诗歌;接受生态;片面接受的正当性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8)3-0105-07 无论是创作的品质和数量,还是文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影响力,余光中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均位居前列。在近 70 年的文学创造活动中,余光中贡献了一批瑰丽多姿的文学作品和富于创见的学术著作,其诗风文采已经远远越出台湾,在大陆、香港、澳门乃至整个华文世界都拥有众多读者。余光中首先是一位诗人,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也首先是他的诗歌。从舟子的悲歌到太阳点名绘成他右手的掌纹,近 70 载的耕耘,掷地有声地归之以煌煌 20 部诗集,引起中外文坛持久的关注。余光中创作了在华文世界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乡愁等,正如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古远清所说,论作品之丰富、思想之深广、技巧之超卓、风格之多变、影响之深远,余光中无疑是当代诗坛成就最大者之一,他是中国当代大诗人之一。这一论断指出了余光中诗歌能够在多方话语中游刃有余的内在质素,余光中诗集的畅销和评论研究热潮也在很大程度上标明了余光中在读者中和学术界难以忽视的地位,余光中及其诗歌已然从学术界突围走向民间大众,余光中诗歌在雅俗共赏中被戴上了经典的桂冠。余光中在备受尊崇的同时也备受争议,海峡两岸部分学者、作家质疑“余光中神话”的声音从未停歇。余光中 2017 年 12 月 14 日在台湾走完了生命的历程,对此海峡两岸的反应差别也较大,在大陆,余光中:民族美学的传承人这样的主流知识界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台湾民众如何看待余光中之类的网络文章同样令人注目。余光中经历过一系列论战的洗礼和考验,尤其“向历史自首”后,他还能傲视文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屹立不倒吗?本文试图对余光中诗歌丰富而复杂的接受史实作一番简要的梳理和辨析,揭示出余光中诗歌的接受生态。余光中诗歌的研究要走向深入,接受研究正是一条重要而必要的途径,诚如姚斯所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人们对作品接受的三个层面一般是:作为评论者的理性的阐释研究,作为普通读者的情感审美的阅读欣赏,作为创作者的传承吸收和摹仿借用。与此相联系,余光中诗歌接受生态的考察也就在以下几个方向展开:阐释研究,阅读研究,影响研究。当然,这几个维度是一体多面,各具殊相而又浑然一体。一、以学者为主体的阐释接受 余光中诗歌在大陆、台港澳及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处于持续绵延的状态,从各种选录和品评来看,余诗始终是选家、评家乃至史家视野中的亮点。关于余光中的评论早在 1950 年代即已开始,著名余学专家黄维樑编选的火浴的凤凰余光中作品评论集一书收集了 1979 及以前的评论、介绍、访问余光中的文章目录近二百个,例如 1950 年代台湾诗坛关于余光中的评论有两篇皆出于梁实秋之手,第三篇是洛夫 1961 年发表在现代文学第 9 期上的“天狼星”论。其后仍由黄维樑主编的璀璨的五彩笔又收录了 1979 至 1993 的四百余个,两本评论集共计六百多项。2014 年香港又出版黄维樑的壮丽:余光中论收集他数十年来的余光中评论近 50 篇,本书的评论兼顾余氏诗歌、散文、批评和翻译各种文体,议论之外,还有丰富珍贵的图片和其他资料。研究余光中的专著有 1998 年香港出版的钱学武的自足的宇宙:余光中诗题材研究,2002年台湾出版的陈幸蕙的悦读余光中,傅孟丽的水仙情操:诗论余光中,2006 年大陆出版的梁笑梅的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艺研究,2008 年出版的古远清的余光中评说五十年等等。大陆还有数以千计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几十年间研究者不同的地理政治文化背景给余光中研究带来丰富的视角,对余光中的跨文化写作有比较准确合理的理解。诗评家对余光中诗歌的创作根源、诗旨内涵、风格演变、审美意义等进行分析阐释,其中文本反思与批判的声音比较稀少微弱,但有诗意不够贯通的乡愁余光中的乡愁指瑕之类的存在。余光中作品的阐释接受之外,余光中传记的书写也是其诗歌接受生态中的有机部分。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君华著望乡的牧神:余光中传(2001 年),徐学著火中龙吟:余光中评传(2002 年),王尧著诗意尽在乡愁中(2003 年),傅孟丽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2006 年),古远清著余光中:诗书人生(2008 年),余光中早已进入了历史,传记文学为读者看到一个全面而又真实的余光中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研究资料。不能回避的是,两岸四地及其他地区的“非余”现象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批判余光中的浪潮也从未平息,余光中“历史問题”的研究成为余光中阐释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对“余光中神话”从力捧到质疑再到理性还原,为构建一个理性、动态、综合的余光中及其诗歌接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给中国的肌肤烙上了永远的伤疤,在大陆文革结束的时候,与大陆相隔一道浅浅海峡的台湾掀起了一股文坛上的轩然大波。1977 年至 1978 年,台湾发生了激烈的“乡土文学”论战,唇枪舌剑的背后,是剑拔弩张、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这场论战由彭歌揭开语幕,余光中狼来了一文把争战的矛头直指乡土作家们,甚至扣上了一顶“台湾工农兵文艺”的帽子。此文一出,一片哗然,不但受到直接指控的乡土文学作家陈映真、王拓、尉天聪等人的群起而攻之,连那些与此无关的文化界人士也纷纷撰文批评余光中,但余光中却得到了政界的支持。台湾文坛和政坛交织在一起,给人以“风声鹤唳”之感,浓厚的火药味让人们深深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见解有分歧的文学争战,而且是两种意识形态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