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史俊琴
先进事迹材料
史俊琴先进事迹材料[多篇]
第一篇:史俊琴先进事迹材料史俊琴先进事迹材料
编者按。宝塔山、延河水、枣园、杨家岭……这些字眼可以瞬间开启几代人的红色记忆,这些记忆属于延安。正是在这片热土上,毛泽东思想逐步成熟、不断丰富和开展。正是这片热土,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如今,在XX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有一名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她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宗旨,带着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全力保证公众饮食用药平安,赢得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树立了良好形象。她就是XX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史俊琴。
她是喝着延河水、吃着小米饭长大的。她常说,人不能忘本,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官就是一张薄薄的纸,做人才是一本厚厚的书。她这一辈子都是延安的女儿。
她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她的人生辞典里没有苦、累二字,就连常人无法忍受的丧子之痛,她仿佛也可以把这伤痛的一页轻轻翻过。
她用女人的心、男人的胆和军人的作风,带出一支铁军,为革命圣地延安撑起一方饮食用药平安的蓝天。五十多面奖牌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这一荣誉称号,让这个集体成为圣地延安一面闪光的旗臶。
她就是XX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史俊琴。
一个平凡的人,用五十几年的光阴书写的生命之书,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段落,但是史俊琴一笔一画,写得是那么清晰,那么认真,这本书因而厚重,因而精彩,因而令人手不释卷。
在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了忠诚,读到了责任,读到了奉献,读到了独特的心路历程和不平凡的业绩,其中最醒目的字眼是——“大爱〞。
掩卷之际,我们深深感到,她不愧为延安人民的好女儿。
上篇:父老乡亲的贴心人
树有根,水有源。史俊琴的大爱自有其源头。
上世纪50年代,史俊琴出生于XX市XX县区安定公社安定大队。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史俊琴从小就瞻仰过子长烈士陵园,听说过刘志丹、谢子长带着陕北人民闹革命的故事。她立志长大后要继承前辈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我不能撂下乡亲们。我要是走了,怎么改变家乡面貌〞
1970年秋天,史俊琴拎着几本书和简单的行囊,从子长中学回到安定公社安定大队。她的书还没读够,但是家里兄弟姐妹多,排行老三的史俊琴后面还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她得回来帮着父母和姐姐挣工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延河水养人。16岁的史俊琴梳着两条乌油油的长辫子,一笑,白里透红的脸蛋上就漾起两个小酒窝。村里人都说这是个“女秀才〞,哪想到这个识文断字的俊小丫竟然是个“铁姑娘〞。
“呀……小心啊……〞,高高的山坡下面,惠雪梅、石凤巧、李延琴等伙伴齐声惊叫。修水坝工地上,由于土质松软,正在半山腰挖土的史俊琴,不小心滚了下来。
只见一顶草帽忽悠悠地从半空中落下来,史俊琴盘在头顶的辫子散开了,两条辫子也忽悠悠地飞起来,紧接着,她从山坡上一路滚了下去。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她扶起来。史俊琴的胳膊、腿都擦破了,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惠雪梅心疼地说:“俊琴,我看你是太累了,干脆你回去休息两天再来打坝吧。〞史俊琴拍拍身上的土:“不累。〞转身又爬上了山坡。
回乡不到半年的史俊琴,已经成为安定大队青年突击队的队长。当时,安定大队正在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建梯田、修水渠、打水坝……青年突击队其实就是“吃苦队〞,哪里困难哪里去,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危险哪里去。“吃苦队〞的队长,当然是最能吃苦的那一位。
刚开春,陕北的沟沟渠渠还结着冰碴子,史俊琴敢跳进冷水中。上山修梯田、进沟打水坝,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个山峁每道沟岔都洒下了她的汗水。她总是说:“不累。〞
一双拿惯了钢笔的手,拿起锄头抡起镢头,磨出了血泡,磨出了老茧。她说:“不疼。〞
挑着满满一担土快步走上一公里,一天要走几十趟。走得太快了鞋子穿不住,光着的脚板磨出了血泡,磨出了老茧。她还是说:“不疼。〞
青年突击队四十多名队员中,女青年占了三分之二,史俊琴率领的这支队伍,因此被乡亲们称为“铁姑娘队〞。
一天的劳动结束后,姐妹们腰酸背痛,史俊琴带着大家唱起山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高楼万丈平地起……〞山歌一唱,大家的疲惫真得减轻了不少。
史俊琴想。山歌能解乏,也能鼓劲,什么歌最带劲呢。
陕北民歌的特点是即兴取材、顺口而歌。史俊琴把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效劳、愚公移山等名篇唱了出来:“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把自己编的词也唱了出来:“立冬过后是数九哎嗨呀……梧柳塌上来战斗哎嗨呀……安定大队起宏图咿呀嗨,哎嗨依呀嗨……〞。
嘹亮的歌声中,史俊琴和她的姐妹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别的女劳力只能拿六个工分,最多八个工分,她们却能拿到九个半工分。安定大队就这样成为延安地区最早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的大队。男青年们不乐意了:“你们这些女娃娃既然这么(有)能耐,那你们能烧砖吗。〞他们下了挑战书。
有啥不能的。史俊琴代表姐妹们签下了应战书。
烧砖需要大量的泥土。这些泥土要从山坡下挖出来,围成一个土堆,然后和泥脱坯,经过一道道工序,经过高温烧制,才能成为一块块平平整整的砖。烧砖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一般人“拿〞不下来,这也正是男青年们敢于“叫板〞的原因。
连续两个月,史俊琴和姐妹们每天早晨五点多开始挖土、担水、倒砖,硬是“拿〞下了这份硬活,让男青年们心服口服。
1972年3月,史俊琴荣耀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史俊琴这个“铁姑娘队〞的队长,不仅特别能吃苦,有人说她还有点“憨〞。
1973年,安定大队推荐史俊琴到杨凌农业科技大学上学。尽管上大学是史俊琴的梦想,她却不领情:“我不能走,不能撂下乡亲们,我要是走了,怎么改变家乡面貌。〞
“改变家乡面貌〞,史俊琴一直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她对家乡、对黄土高原、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热爱。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宛如一张饱经沧桑的脸。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谷物难以成活,上世纪70年代初,靠天吃饭的延安人很难糊口。面对这种情形,史俊琴急得“坐不住〞。她没日没夜带着青年突击队奋战,就是为了打坝修渠、填沟造地,在千沟万壑间开辟良田,多打点粮食,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能吃上饱饭,也能给国家多缴点粮食。
刚刚拒绝大学的召唤,史俊琴又作为积极分子被抽调到安定公社。史俊琴还是不愿去,嘴上翻来覆去就是那一句话:“我要改变家乡面貌,解决父老乡亲的吃饭问题。〞
大队书记又是着急又是好笑。“改变家乡面貌又不是全靠你一个人,还有我们呢。再说,全公社都需要改变面貌。你服从组织安排吧,那也是为国家做奉献。〞
史俊琴就这样离开了安定大队,从安定公社一路走向XX县区城,走向XX市区。
她走到哪里,也忘不了安定大队青年突击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要把汗水洒在家乡的土地上,改变家乡面貌,造福家乡父老。
“你长大以后,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比还我钱更要紧〞
史俊琴热爱自己的家乡,那片红色的热土。她也热爱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
那些向史俊琴“挑战〞的男青年们想不到,白天忙着打坝修渠、挖土烧砖,晚上带着大家在夜校识字、唱歌的史俊琴,每天夜里回到家,还要借着微弱的灯光纳鞋底,每天只能睡四个多小时。全家十几口人的鞋底,都是她和二姐一针一线纳出来的。过年了,大队给每个青年突击队员奖励了几块糖,史俊琴一块也没舍得吃,全分给了弟弟妹妹。两个弟弟每人一块,四个妹妹每人半块。
辞别了依依惜别的家人和伙伴,史俊琴来到安定公社白杨树坪大队开展路线教育,吃住在农民家里,帮老乡干这干那。四个半月之后,史俊琴完成了工作任务,白杨树坪大队的老人、姑娘和娃娃们抹着眼泪,舍不得她走。
白杨树坪的每个姑娘,几乎都跟史俊琴一起唱过歌。每个娃娃,几乎都跟史俊琴学过识字。史俊琴走了以后,房东老汉每天早晨起床,都要在院子里怔怔地站上一会。往常的这个时候,清扫完院子的史俊琴,已经给他打好了洗脸水。饭桌上,史俊琴盛出的第一碗饭,总是先端给老人。朴实的老汉逢人就夸:“共产党的干部真是好哇。〞
离开安定大队之后,史俊琴始终惦记着奶奶、父母和兄弟姐妹。1975年,已经成为安定公社正式干部的史俊琴省吃俭用,想攒下50斤粮票给家里买上一袋白面。
一斤、一两……没事的时候,史俊琴就翻出那些粮票一张一张地数。想到扛着白面回家时父亲母亲欣慰的样子、弟弟妹妹雀跃的样子,她的脸上又漾起那对小酒窝。
好不容易攒够了50斤粮票。一天晚上,公社院子里放起了露天电影,史俊琴想着人多手杂,粮票放在窑洞里不平安,就把粮票和8元5角钱装进了兜里。看电影的时候,史俊琴老是惦记着她那些宝贝粮票,过一会儿就把手伸进兜里捻一捻,发现粮票还在,就放心了。
大概是史俊琴的动作太频繁、太惹眼了,给电影场上的小偷提了醒。电影散场以后,史俊琴再一次把手伸进兜里:钱和粮票都不见了。冷汗和热泪同时冒了出来,同事和朋友们怎么劝说,史俊琴都无法“原谅〞自己。
30多年后,史俊琴想起被偷走的50斤粮票和8元5角钱还心疼不已。
然而,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掏出自己大半个月的工资时,史俊琴却一点儿也不“心疼〞。
1978年的一天,史俊琴和栾家坪公社齐家河大队的支部书记齐月娥一起下乡,在路上碰到一个十岁左右、正在玩泥巴的小男孩。史俊琴以为这是个逃学的孩子,便停下来问道:“你是谁家的娃娃,为什么不上课在外面耍。〞孩子抬起头看看史俊琴:“我爸有病,我家没钱,上不起学,不上了。〞史俊琴沉默了一会,便开始翻自己衣兜,翻出了26元钱。她弯下腰,把这26元钱递给孩子。孩子吃惊地望着她,齐月娥也吃惊地说:“你一个月工资才挣30多元,给了他这么多,你回去咋生活呢。〞史俊琴说:“没事,我回去怎么都好办,娃娃上学要紧。〞
小男孩紧紧攥着手里的钱:“那我以后咋还你的钱哩。〞史俊琴用手摸了摸他的头发,笑着说:“钱不用还,你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比还我钱更要紧。〞
1979年,史俊琴调入XX县区妇联工作。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做妇女儿童的“贴心人〞,成为史俊琴的“分内事〞。
1980年夏天,由于工作太忙,史俊琴把不到半岁的儿子和两岁多的女儿分别放到保姆家里。每天早晨天不亮,儿子还没醒,史俊琴就连着小被子把儿子抱走。有时候儿子哇哇哭着不肯离开妈妈,史俊琴也心疼得直掉泪。母亲的眼泪滴到儿子稚嫩的脸上,和儿子的眼泪混在一起。但是开展农村妇女创业培训方案、开展贫困儿童助学方案、配合公安部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样样工作都得抓紧,都不能“掉链子〞,史俊琴狠狠心快步走出保姆家的院门。走出好远好远,好似还能听得见儿子的哭声。当时的史俊琴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生,将为这个儿子流太多太多的泪。
有一天,XX县区的熟人发现史俊琴的自行车前梁上坐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史俊琴上班带着她去办公室,下班又带她回家,“这是谁家的娃娃,"待遇"不低啊。〞说起来,史俊琴还真不知道这是谁家的娃娃,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
XX县区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在汽车站对面的东风旅社巡查时,发现两个外省口音的男子带着一个小女孩。他们说自己是小女孩的亲戚,带着她出来耍杂技的。经过盘问,公安人员疑心这两个人是拐卖儿童的人贩子,决定将他们带回去审问。
不知经过多少天的旅途劳顿,小女孩面黄肌瘦,头发脏兮兮的。她好似很怕人,问她的家在哪里,她摇头;问她父母的名字,她摇头;问她自己的名字,她还是摇头。她只是说,那两个“亲戚〞喊她“小吴〞。
公安局的几个汉子对付犯罪分子有一套,对这个小姑娘却一筹莫展。闻讯赶来的史俊琴主动把小吴带回了家。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