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转型期
国企
职工
社会心理
承受力
探析
转型期国企职工社会心理承受力探析
国有企业的职工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后,其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改革使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率先受益,一局部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状况也得到改变。而国有企业的职工经济收入提高的幅度相对小于其他几个阶层。第二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它一方面包括整个分配体制由高度集权的方案体制逐步向市场决定初次分配、政府和社会进行再分配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那么是分配方式和个人收入来源的逐步多元化。随着市场与资源配置作用和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其对收入分配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大,效率、效益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也更为直接和明显。以市场效益和岗位奉献为依据的新工资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使不同企业间,因效益不同,职工收入水平也不同;另一方面,在同一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因岗位、技能和奉献的不同,收入差距也在拉大。第三是社会流动的冲击。国企职工的流动率较前已大大提高,很多职工从国有、集体企业向“三资〞、民营企业流动,从工厂向效劳性行业流动。
国企职工心理承受力的社会表征
20多年的改革历程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但其坚韧性还有所欠缺,适应性还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心理失衡导致对改革产生消极情绪。广阔职工主观上感受到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实际状况有着相当大的偏差。特别是当职工们习惯于在收入方面同高收入者攀比时,往往更觉得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微乎其微。联系到物价上涨因素,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在下降。为数不少的职工那么认为改革以来其个人经济地位与其对社会的奉献相比偏低,而且这一比例连年下降,与周围的其他阶层的人相比,其经济地位实在偏低。以上主观感受,加剧了国企职工的心理失衡。随着社会资源的日益丰富,获取资源的途径的多样化,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异向变化在今天已相当显著。原先享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工人阶层,随着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原有的政治上的荣誉感与优越感逐渐失落,他们更多的倾向于将自己的社会资源的所失同其他阶层的所得相比,因此这个阶层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改革的最大承受者。这种心理失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和疏导,极易产生对自身以及改革前景的迷惘意识,甚至对改革进程产生疑心、消极情绪。
第二是急躁心态导致无法及时把握改革机遇。国企职工原有的优势心理受到了诸如个体户、民营企业家、中外合资企业职工等阶层的重创,许多职工对自身在新的社会格局的位置似乎越来越难以理性化确实认,自己把持不住自己,唯恐自己的游移不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再次丧失千载难逢的机遇,一看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机遇就想跃跃欲试,但一想到其意味着风险时,又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唯恐自己一次错误的选择,造成终身遗憾,追悔莫及,常有一种急躁、焦虑感不断地煎熬着他们。
第三是不公平的心态致使对新分配制度产生认知误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中多数职工的公平观也开始由过去生存保障公平向现在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但也有局部职工仍停留在传统的公平观上,认为职工作为国有企业的主人,不管职位大小,没有上下贵贱之分,地位是平等的,在现代大生产分工协作条件下,既然企业生产经营好坏、效益上下是所有职工联合劳动的结果,那么分配也应该平均分享,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平均发放,而对改革后企业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工资奖金、甚至住房都与个人劳动绩效与企业效益挂钩进行分配及其差距的拉开,表现出不接受,折射出职工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特别是伴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那些从生产岗位上下岗的充裕人员及失业者的工资及其他收入骤然减少,更强化了其待遇不公平、地位不平等的感觉。
国企职工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社会心理反响
就目前来看,我国广阔国企职工对改革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社会风气滑坡、社会治安不稳定等社会不良现象存在着较大的不满,其中尤对腐败现象、社会分配不公强烈不满。
对腐败的极大不满。腐败已成为当今广阔职工十分痛恨的现象,许多职工认为就是由于管理者搞特殊化、大吃大喝对企业经济利益的侵占搞垮了企业。根据XX省2022年9月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腐败问题在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中排第三位,52%人认为多数领导干部是廉洁的,但有85%人认为腐败程度依然严重(注:宋林飞主编蓝皮书2022:江苏经济社会形势与预测,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21页。)。确实,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领域、层次、类型已渗透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严重性超过建国以来的任何时候。在转型时期中国的腐败又有了新的特点:一是腐败现象有了公开化倾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似乎是司空见惯,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已成为半公开的,彼此都在心照不宣中进行。二是腐败现象已深入各行各业,有行业化倾向。一些行业在某些所谓制度或规定下,乱收费乱摊派,建一个工程可有多少回扣等等。三是腐败现象的开展已经使包括职工在内的不少公民自觉不自觉尝试腐败带来的“实惠〞。一些职工利用工作职业之便,贪占企业公共财物干私活等等。四是一些人打着改革的旗号,进行腐败行为。为政不廉的有权者为谋私利,制定所谓改革政策,为腐败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结果肥了个人和“小集团〞,却坑了国家和集体。
对贫富两极分化与分配不公不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两极分化是一个社会是否有活力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是否有压力的标志。改革本身是一个利益格局的整合过程,是要使参加改革的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获益。由于国有企业的沉重历史包袱,由此而产生了巨额社会本钱直接冲抵了利润,因而企业所具有的初次分配能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职工的收入也随之与其他经济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拉开距离且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从收入分配差距来看,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每年正以3.2023%的增长速度扩大。在下岗职工中,低收入家庭占据半数以上,人均月收入为300元以下的,占54.3%。据国家计委社会开展研究所与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在2022年7月联合对6个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当前收入差距拉大不太能接受和完全不能接受的占被调查者的36.5%,认为一般的占40.8%,认为勉强可以接受和完全可以接受的占19.7%(注:陆建华社会开展进程步入全新的开放阶段,杨家勇等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及开展趋势,载汝信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8、151页。)。这说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开始对合理的收入差距有所认识,但对于那种因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手段而造成的人为收入差距依然不满。
当今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已完成“原始积累〞过程,进入了资产增殖快、积累率高的快速开展阶段,个体私营及承包租赁者年收入比国有企业职工高出几倍甚至数十倍。随着国有企业实行多年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改革措施,职工收入不仅大大降低,甚至出现了新的贫困阶层。大多数下岗职工主要靠借债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维持生活,还有的人是靠原有积蓄。以XX市为例,2022年上半年全市困难户的数
量比1999年增加了18%,低于生活保障线(每月200元)的家庭数比1999年增加了202%(注:宋林飞主编蓝皮书2022:江苏经济社会形势与预测,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20~421页。),而相对当前的物价水平而言,多数下岗职工生活拮据,处于困境之中。他们大局部收入用于维持最根本的生活需要的食品支出上,倘假设有什么意外事情发生,那么经济上将不堪负担。如在XX省XX市的调查中发现,因病致贫的有354户,占国企职工总数的48%(注:宋林飞主编蓝皮书2022:江苏经济社会形势与预测,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20页。)。由于生活陷入贫困,一些下岗职工的精神状态低落,就连家庭关系的和睦水平也有所下降。为防止两极过度分化,必须进一步强化税收、价格政策等经济杠杆调节手段;健全法制,保护合法收入、限制高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严厉打击滥用职权的腐败现象,真正使广阔职工在“允许一局部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带动下走向共
同富裕。
对社会风气滑坡不满。近年来,人们道德水平开始出现滑坡,社会信用度破坏严重,各种不良风气如诈骗、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卖淫嫖娼等行为较前几年有所增加,严重损害着我国人民的整体精神风貌。当前社会风气日益不良的状况主要表现在:(1)社会道德的退化。许多老职工非常思念20世纪50、60年代的良好而纯朴的社会风气,那时每个人的社会公德意识很强,助人为乐已成平常事;(2)价值取向混乱。“拜金主义〞泛滥,一切为己所想、为我所用的价值观念已是司空见惯之事。(3)责任、义务意识淡化。“完全奉献型〞的人减少,“交换型〞的人逐渐增多,人们想得更多的是向社会索取,而不是该为社会尽点责任和义务。(4)以麻木冷漠的心态去处世。这种对社会冷漠的处世哲学已渗透进相当一局部人的心灵中,见义不为、见死不救、肇事逃匿等现象已屡见报端。
社会情绪表达渠道的畅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不但是各阶层各群体一种正常的倾诉,而且也是各阶层各群体对侵害自身利益的一种自我保护,有利于各个阶层群体的沟通、协调和整合。当今,有利的社会环境,也让国企职工拥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社会情绪的方式,其总体表达为三种。
第一,温和表达自己的意愿。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进程的逐渐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人使用各种公共舆论媒介以及寻求各级正式组织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他们有的通过各级工会组织、各级党群组织等相关部门,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及愿望;另外,他们有的还通过正式舆论媒介(如电视、报纸、播送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非正式舆论媒介的社会舆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比方城镇居民的街头巷尾的议论,往往成了表达不满、愿望和要求的社会舆论,这虽然是分散性、自发性的表达,但也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第二,言行激进。这是工人不满情绪表达较为剧烈的一种,也是争取并实现利益的直接行动。他们往往通过非正式组织,即按不同利益结成群体、集团,如各种规模不等、影响不同的自发性、行业性、综合性的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虽然带有自发性,但是在一定情况下,这往往是工人这一主体在其他不满情绪表达渠道缺乏以维护、争取自己利益时,采取的一种过激行为。例如工人面对企业法人的以权谋私、“参硬股〞等非法行为、劳动争议等问题上,采取集体上访、罢工等形式。仍以XX省为例,从1997~1999年第一季度,共发生了589起集体上访事件,国有企业154起,占总数的26.1%,1998年该省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1692起,其中与下岗职工相关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占20%(注:黄文虎主编江苏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近期、中期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205、295页。)。这类较为激进的表达方式,在转型时期应引起足够重视,假设重视不够或处理不当,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发生对抗。
第三,面对社会表现出冷漠麻木的态度。这是社会情绪表达较为冷漠的一种,对自己利益的实现采取一种得过且过的被动举动,面对腐败、社会风气等一切不良现象都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这种表达方式看似平静,但这确能使人丧失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推进社会开展过程中不但没有积极作用,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开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对有关部门、组织失去信心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开展进程中的不良现象,是社会变迁开展中的不和谐之音,应当引起工会组织、党群组织等正式组织和部门的关注,并进一步做好有关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
强化国企职工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举措
目前,中国改革已跨入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各个层面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将会遇到传统体制遗留的实质性难题,社会的转型进入关键性的阶段。此时,稳定问题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