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卫生
开展
静脉
输液
业务
管理制度
村卫生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管理制度
村卫生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管理制度为标准村卫生室静脉输液管理,降低输液安全隐患,保证患者就医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1、村卫生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须经所辖乡镇卫生院申报,区卫生计生局审批同意备案。村卫生室必须为标准化达标村卫生室,具备静脉药品配置的条件;2、村卫生室配备常用的急救药品柜〔箱〕、制氧设备或氧气瓶〔袋〕等;室内有紫外线消毒设备,设流动水洗手池,有洗手液、干手设施〔用品〕、速干手消毒剂等。3、村卫生室到达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根本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集中贮存,登记上缴,标准处置。严禁将医疗废物流失、随意处置。开展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业务的,应当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4、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执业〔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或护士执业资格,经培训合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配伍禁忌输液反响及抢救原那么和方法,持有区卫生计生局颁发的静脉输液管理培训合格证,方能从事静脉输液业务。5、建立静脉输液登记,登记本有医生签名、输液人签名、患者签名等。必须建立和留存门诊病历、处方、输液卡等医疗文书,确保记载的医疗信息完整、准确、真实。6、严格执行国家根本药物制度。严格掌握静脉输液指征,坚持“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治疗原那么,按照村卫生室用药目录用药。不准过度输液,滥用抗菌药物等7、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流程、无菌技术标准及“三查七对〞制度,掌握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执行药物过敏试验标准,在输液过程中要定时巡视和观察。村卫生室原那么上不得开展手术业务。1、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的村卫生室必须为标准化村卫生室,其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设置观察床〕四室分开设置,布局合理;〔2〕配备常用的急救药品柜〔箱〕、设备及氧气瓶〔袋〕等;〔3〕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根本要求;〔4〕具备静脉药品配置的条件;〔5〕开展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业务的,应当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6〕室内有紫外线消毒设备,设流动水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用品〕,速干手消毒剂等。2、村卫生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须经所辖乡镇卫生院申报,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列入村卫生室年审进行考核。3、实施静脉输液的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执业〔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或护士执业资格,具备预防和处理输液反响的救护措施和急救能力。二、标准管理1、建立静脉输液管理制度,以县区为单位统一制作村卫生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管理制度牌,上墙公示。2、建立静脉输液登记〔可登记在门诊日志上〕,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诊断,液体及药物名称、剂量、用药途径,医生签名、输液人签名、患者签名等。3、严格执行国家根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三统一〞管理和零差率销售,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具等医疗废物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市县有关要求标准处置。4、严格掌握静脉输液指征,坚持“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治疗原那么,按照村卫生室用药目录用药。5、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流程、无菌技术标准及“三查七对〞制度,掌握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执行药物过敏试验标准,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按要求进行试验液配置,试验时间记录,试验结果观察、记录和运用。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要定时巡视和观察,对发生输液反响的患者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快速处置。除为挽救患者生命而实施的急救性外科止血、小伤口处置外,村卫生室原那么上不得开展手术业务。6、实施静脉输液的病例,必须建立和留存门诊病历、门诊日志、处方、治疗处置单、病程记录、输液卡等医疗文书,包括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临床病症、阳性体征等信息文书,确保记载的医疗信息完整、准确、真实。7、村卫生室严禁居家输液、外带输液;输液过程中严禁村医脱离工作岗位;严禁在村卫生室用药目录外用药;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变质的药品;严禁开展与村卫生室功能不相适应的根本医疗效劳;严禁开展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明确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根本医疗效劳。8、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开展静脉输液管理工作督导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坚决予以纠正。对于执行村卫生室开展静脉输液业务管理制度不严格,经审查不合格的,应现场采取立即停止开展静脉输液业务、限期整改、公开发布暂时取消静脉输液资格等措施,整改完成后,由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重新验收,合格前方可恢复开展静脉输液业务资格;问题严重的移交卫生监督等相关部门依法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