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与“殿试”.doc
下载文档

ID:1530195

大小:11KB

页数:2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古代 科举 考试 中的 会试 殿试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会试”与与“殿试殿试”张崇琛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一般于乡试结束后的第二年在礼部举行,故又称“礼闱”;因举行时间一般在二月或三月,故又称“春闱”。参加会试者是乡试中榜的举人。清代时,因举人赴京趕考由布政使发给路费,故又称入京应试者为“公车”。1895 年,康有为联合各省赴试举人联名上书,便被称为“公车上书”。会试前先要对举人进行磨勘与复试。所谓“磨勘”,实际是中央政府对各省乡试进行的一次检查。乡试放榜的当天,各省便派人将举人的朱卷与墨卷送至礼部,并由礼部组织有关部门的官员进行磨勘,即复查。从考生的试卷到乡试的各个环节,都在磨勘范围之内。倘若发现朱、墨二卷不符,抄袭,以及文体不正、用词不当等情况,即行斥革功名。对不遵传统、混用俚语、不知避讳,或字数超过规定、字迹潦草、平仄失调等情况,则罚停会试一科至三科。如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福建举人林元桂,因文内用了“衣钵”一词,即被革去举人头衔。而复试是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其试题常由皇帝亲命。复试成绩分为四等,一至三等准其参加会试,四等罚停会试一科或数科。会试考场的规矩,如入场搜检、弥封、誊录、对读等,与乡试基本一致。会试主考官称“总裁”,一般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同考官即房官,由翰林院官员担任,共十八名,称“十八房官”。房官管阅卷,总裁管考试并决定录取的人员。会试分三场,分别安排在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每场三日。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中式人数没有定额,以清代为例,多则四百余名,少则九十余名。会试放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又称“杏榜”。放榜之后,对新贡生也要进行磨勘与复试,由皇帝选派大臣从事此项工作。磨勘、复试合格,便取得了殿试资格。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在会试之后举行。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在中国科举史上,殿试是从宋代开始增设的,其目的是要避免主考官与考生之间形成“恩师”与“门生”的特殊关系,而把所有及第的人都变成“天子门生”,只对皇帝感恩戴德。基于此,协助皇帝进行阅卷的人也不能称阅卷官,而只能称读卷官。读卷官从大学士、六部九卿中选派,负责具体的阅卷工作。清初殿试在四月初举行,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起定为四月二十一日,遂成定制。殿试的地点,最初选在天安门外,后改在太和殿前的空地上,如遇风雨,则试于太和殿两侧的屋内。从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开始,殿试地点固定于保和殿内。殿试以一天为限,不准点蜡烛,试卷也不准带出殿外补写。不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殿试内容,只有经史时务策一道,每策包括三至五题。试题于前一日由读卷官在文华殿内密拟,经由皇帝确认后再交内阁中书用黄纸书写,当晚印刷,第二日凌晨发给考生。试卷用白宣纸裱成,前面是素页,备写履历三代;后面画一红线,接下写策文。策文字数少则五六百字,长至千余字。殿试第二天即开始阅卷,一般两日内阅卷完毕。读卷官先阅自己分得之卷,然后再轮流互阅。评卷标准,多偏重书法,甚至苛求于点画之间。对于策文内容,无明显错误即可算过。清代读卷有五种标识,这五种标识从高到低依次是“O”(圈)、“”(尖)、“”(点)、“丨”(直)、“”(叉)。阅完卷后,由读卷官分别标在自己的签名之下。最后总核,排出名次。殿试分三甲录取,只有等次之差,没有落榜之说。清代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始,读卷官先以前十卷进呈,由皇帝决定其中的一、二、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二、三名为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因其张榜时用黄纸书写,故又称“金榜”,并谓中进士为“金榜题名”。宣布殿试结果,要举行一种隆重的仪式,称为“金殿传胪”。金殿传胪后的第三天,赐新进士宴于礼部,称为“恩荣宴”,之后还要在孔庙立碑镌名。清代规定,殿试后新进士还要在保和殿参加朝考,由皇帝出题,试论、疏、诗各一道。朝考第一名称“朝元”。一甲三名不参加朝考,他们在殿试结果揭晓后会被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二甲第一名的传胪与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一般也要到翰林院任职。至于其他进士,则综合其复试、殿试、朝考成绩,选优秀者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其余用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及知州、知县等。除常科外,会试和殿试也有过一些制科,即根据皇帝的旨意临时增加的考试。如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的“博学鸿词”科即是制科。再如乾隆元年(1736年)的“博学鸿词”以及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的“经济特科”,也都是制科。至于庶吉士,即俗称“翰林”者,则还要在翰林院中继续学习,待三年期满后再参加“散馆”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或以知县优先外用。庶吉士的出路仅次于一甲三名。由于明清两代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许多大学士又都是翰林出身,所以庶吉士自入翰林院之时即被人们视为储相,而翰林院也被视为储才之地。难怪读书人对翰林格外艳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