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浅论
当代
学校
构建
德育
模式
浅论当代学校构建德育模式之“重〞
:德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学校德育模式围绕着这一宗旨构建,同时也凸现出一定的工作方法和重点。本文通过阐释德育工作中的对话、情感、实践、交融等方面,以求窥见当代学校构建德育模式之“重〞。 关键词:德育模式;对话;情感;交融 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在長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德育范型。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知道,写作是“文无定法,大体须有〞,意思是说,写文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大体上必须有一定的格式,如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等。随着当今社会的开展,德育业已摆脱固定的框框和套路,实现了解放。其具体表现就是德育模式的日益多样化,各类学校都建立起了与社会和自身开展相适应的德育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德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围绕着这一宗旨,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也凸现出一定的工作方法和重点。本文尝试从不同角度论述当代学校德育模式构建的重要特征。 一、重对话,在交流中完善德育体系 当今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对话成为人们交流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在对话中,我们可以相互叩问,相互沟通,共同搭建抵达之桥。当代学校在构建德育模式的过程中都应注重两个层面的对话,即传统和现代的对话,国内和国外的对话。中国古代教育根本上是道德教化。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本身在于明“明德〞、新“民〞,最终使人达于“至善〞;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说,“教〞即“修道〞,把整个教育归结为德育的意向,再鲜明不过。我国现当代德育不是凭空而来的,基于古代教育之上又实事求是回到当代社会之中。当代德育是归真返朴。强调互动教育、人性教育,师生关系被提升为精神对话关系,教育过程充满人情味。把德育贯穿生活的全过程,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和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科研课题,成为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生命感、介值感唤醒,并且与其他教育互相渗透的融会贯穿到生活当中。当代德育所造就的学生应该是行为标准、心录自由、感情丰富、思想充实、胸襟开阔的现代人,应该是能够为他人、社会、国家负责的现代公民。 在西方的学术界,德育是指道德教育。但是在中国,德育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由于中美两国社会与文化背景不同,德育的思想理论根底存在本质区别,因而中美两国德育在诸多方面都不相径庭、各具特色。从整体上看,中美学校德育的不同首先表达在不同的德育模式上。美国的德育模式是典型的全面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单独设立道德学科来传授道德知识,而是通过人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以及“道德实践〞、生活指导、心理咨询等全部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全面主义模式的优点是通过学生的能动性来到达教育目的,即通过学生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相互作用、积极思考、除伪存真到达教育目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美国,德育不会在规定的教学方案课程中得到表达,主要是通过“隐蔽课程〞让学生特定的德育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学校的任务是通过开设人文学科和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创设道德情景,给学生提供认识、分析和选择的时机,让学生自己通过自我觉醒来掌握原那么、标准,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形成道德品质。因而,无论是价值澄清,还是道德认识,都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显然这种模式对德育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学校和教师缺乏良好的德育艺术,组织安排不得力,就容易使德育工作呈放任之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德育工作单纯依靠学生自求自得,在实践中很难推行下去,因而其教育方案的实施并不能完全尽人意。这也是全面主义模式的缺点。 我国的德育模式是典型的德目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校开设独立而又系统的道德课程,编制学生应该学习的“德目〞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直接的、理论“灌输〞为主渠道,通过课堂讲授引导学理解和熟记德目内容。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育内容、完整,易于将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全面、系统地传输给受教育者,加快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进程,增强个体与社会协调和沟通的能力。但它的缺点也是十清楚显的,由于其德目内容繁杂,德育方法比较单一,实施过程中过多地偏重于训导式教育,因而易脱离实际,脱离受教者的个体需要。 二、重情感,以情感浸润德育主体 构建情感德育,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去评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情感德育是相对于认知德育模式而言,它要求德育工作者把情感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提升层次,关注实效,实现心质的飞跃。“德育主体〞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 人们对于德育主体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威主义、中立主义和调和主义三种立场。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点:①德育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性发挥;②德育主体的价值表达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③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1]。目前学校的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标准教育,提倡雷锋精神,外在的形式化教育多。平时考察时,偏重于考查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在情感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及日常活动中有道德情感支持的、发自内心的、内化的东西。如:老实、公正、分享、爱心、合作、自尊心、责任感、利他、同情以及对人的尊重。这些并没有真正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受到关注。实际上,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知识性德育是很难实现德育目标的。目前在许多学校,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有些不学能说一套道理,可一量面临现实道德情景时,却难以付诸道德行为或不知所措,从而导致思想品德的游离现象。 造成目前学校德育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无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道德学习与科学学习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道德具有情感性,与心理教育一样,它在转化人的品德时,必须要有情感的认同、接纳。否那么,道德是不会真正内化为人的品德的。只有以情激情,以理寓情,才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显然,德育的实效并不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教育者道德观念的挚爱真情如何。 在德育中,情感是道德认识的起点,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情感是道德认识的起点,情感一体验型是道德学习的主要方式,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情感调节道德开展的方向。情感参与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是学习者真正投入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有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