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人民
中心
社区
治理
价值
意蕴
时代
内涵
实现
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其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更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加快推进社区治理创新进程。在社区治理实践中,要树立“效劳人民〞的理念,提升社区治理的精准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运用法治手段维护社区居民的权益,最终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目标。
关 键 词:以人民为中心;社区治理;社区居民;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12-0067-06
收稿日期:2023-08-28
作者简介:李丹(1990—),女,山东菏泽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3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区治理是以基层社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和自治,在国家和社会开展全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相较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其更加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为新时代推进社区治理明确了重点任务和目标方向。本文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视角,从社区治理的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的价值意蕴
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略,在社区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表达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内在理论逻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根本宗旨,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根底。因此,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社区治理遵循了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达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三个方面,第一次科学、系统地解答了关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历史的人民性〞这一本质,认为只有“现实的人〞通过其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原那么,这个原那么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开展作为根本目标,并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不断开展的有力武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底范畴,我国社区治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为指导,注重把握好作为主体的人的开展和经济社会开展规律之间的平衡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社区治理经历了从“建设〞到“管理〞再到“治理〞的转变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在工作层面更加强调人民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主动参与,在实现途径方面更加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出发来推进社区治理实践创新,在目标层面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平安感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开展,真正表达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开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这一观点。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表达了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着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价值遵循。社区作为党同人民群众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相关、最直接、最密切,因此,社区党组织在领导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以最广阔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2]把有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真正做到为人民效劳。由此可见,在社区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表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根本宗旨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根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表达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并将其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社区作为社会的根本单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处于根底性地位,社区治理能力如何、治理现代化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总体治理目标的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一方面,能够积极推进以满足民生需求为基点的实践,让社区群众更多、更好、更公平地享受到社区治理成果,以此不断满足其根本需求,在此根底上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开展;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增强其公共意识、建立社区生活共同体,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此外,还要保证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各项权利,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原那么,这样,才能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进而打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的时代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这个根本立场。其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要义:开展为了人民,开展依靠人民,开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核心要义贯穿于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内设了社区治理的目标、主体和价值取向,科学地解答了社区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社区治理的成果由谁享有〞等根本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之新的时代内涵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目标导向: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平安感
为了谁的问题是社区治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社区治理而言,“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3]是最终目标。因此,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治理的目的和归宿,社区治理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4]相应地,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最根本的衣食住行需求,而是希望享受到更优的教育资源、更多的就业时机、更全面的社会保障、更好的医疗效劳、更美的生态环境,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这些需求集中构成了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些向往和期盼更多地表达在社区居民日常的社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就是要始终把社区居民的诉求放在第一位,把效劳社区居民作为根本立足点,着力解决好他们普遍关心的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社区平安、社区文化生活等现实问题,通过一系列政策方案、实践举措不断破解影响社区居民利益实现的“老大难〞问题,努力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社区公共效劳和公共产品,从而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平安感。不仅如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还要把人的全面开展作为最高目标追求,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治理主体:全体居民共同参与
社区治理不仅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还要解决依靠谁也就是说谁是治理主体的问题。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其内在规定性决定了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就是突出强调了社区居民的治理主体地位,即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过程中“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5]从而产生出推动社区治理开展的不竭动力,这也是新时代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根本方向和内在要求。
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表现在:首先,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决策的主体。社区治理决策主要是指对社区公共事务作出的决定或者安排,是社区治理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实现。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挖掘蕴藏在他们中间的智慧和能量。在每项事关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意见实施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调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倾听社区居民的心声,分析其意愿和诉求并将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表到达决策中。其次,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具体实践的主体。社区治理这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由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组成的,包括决策的执行、活动的参与、结果的反响等。这些具体活动均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社区治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在社区治理中要充分調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实践中来。再次,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成果的评价主体。社区治理的核心要义是效劳社区居民、增进社区居民福祉,因此,社区治理的实际效果如何就应该由社区居民进行评价和检验。其评价和检验的根本标准要看社区治理是否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愿望、是否让社区居民乐心乐意、乐居乐治。
(三)根本价值:社区居民共享社区治理成果
共享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均享〞和私有制条件下的“私享〞,展现出的是一种为满足需求而到达共同享有的目标状态。确保社区开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社区居民,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最大限度地分享到社区治理的成果,享受到社区提供的各项公共效劳,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的最高价值追求。
社区居民共享社区治理成果是建立在共治、共建根底上的,强调的是“事后〞治理成果的共同享有。就内容而言,共享指的是全面共享,社区居民不仅可以享受到一般意义上的包括教育资源、养老效劳、物业管理等在内的物质层面的效劳,还能享受到诸如社区公共精神、公共理念、公共价值等更深层次的效劳,使社区居民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充分满足,以更好地促进自身开展。就覆盖面而言,共享指的是全民共享,即所有社区居民的共享,而不仅仅是某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共享。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共享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以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诉求和需要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确保社区治理成果更加公平、合理、有效地分配给社区居民,促使公共福祉最大化。就侧重点而言,保证社区治理成果的共享,要使社区公共产品、资源和效劳向弱势群体倾斜,尤其是要重点关注老年人、下岗职工以及其他生活条件比拟困难的社区居民,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开展具体的互惠互助活动,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他们的根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就推进进程而言,共享指的是渐进共享,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坚持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社区开展政策,不能脱离实际向社区居民作难以兑现的承诺。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
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必须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从而促进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目标的达成。
(一)树立“效劳人民〞的社区治理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和人民群众诉求逐渐多元化,政府应“树立源头治理的理念〞,[6]充分认识到社区治理“要以最广阔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7]逐步明确其与市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在此根底上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在具体的社区治理实践中,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将以人民为中心、效劳社区居民的理念贯穿其中。
首先,政府要摒弃传统意义上对社区治理采取直接干预和控制的做法,转向宏观意义上的引导,搭建“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