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农村
建设
财政政策
综述
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综述
。“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强调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按照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作者对XX县区双河彝族乡的开展现状作了调研,并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以期对当地经济开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经济现状建议
一、双河彝族乡经济开展的根本概况
双河彝族乡位于XX市XX县区县城昆阳西南方,南与玉溪XX县区、北与XX县区接壤,距XX县区城---昆阳30千米,是XX市9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境内直距长24千米,宽距长15千米,最高海拔2511.3米,最低1900米,总面积152.0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0238.94亩,林地面积183688.5亩,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786人,其中,彝族人口7633人,占总人口数的78%。财政供养人员283人,全供养人员145人,其中:教师95人,半供养人员138人。双河彝族乡属于滇中高原浅割中心地带,年平均气温13度。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境内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森林覆盖率高达77.8%为昆明附近少有。1990年,双河彝族乡被XX市政府划定为“XX市双河磨南德水源保护区〞,1999年被XX省委、省政府批准为XX省革命老区乡(镇)之一,是一个集少数民族、革命老区、水源保护区、森林保护区为一体的山区农业乡。
双河彝族乡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乡镇所属的不同所有制企业上缴的除教育费附加以外的流转税和其他税收;烤烟农业特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县属改制后下划乡镇的企业上缴的除教育费附加以外的地方税收;乡镇以各种方式引入的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不含国家、省、市直接投资的重点工程建设工程的各种税收);乡级各部门上缴非税收入;乡财政支出包括:乡镇所属的各项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建设性支出和其他支出。县对我乡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补助,超收分成〞的分税制包干管理。收支矛盾突出,全乡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双河彝族乡的经济社会开展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由于群众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不强,无论是种粮还是种烟,推广科技的难度都很大,造成产量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如在烤烟生产中,中后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烟叶质量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慢,洋蓟、草乌等新兴产业推广难度较大,不能形成规模。大局部群众再生产资本缺乏,不敢干,不敢试,缺乏市场信息,局部干部群众怕担风险,不敢放开手脚大规模进行结构调整。农业根底仍较薄弱,农民增收困难。
(二)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开展不够。由于受自然环境、区位、交通及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双河彝族乡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缓慢。投资数百万元建起的狩猎山庄因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发挥到预期的作用,经济效益不明显,没能形成全乡旅游业的龙头。引进的一些生产性工程也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双河彝族乡属水源林保护区)、区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难以实施。
(三)乡财政收入单一,村、组集体经济薄弱,面临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缺乏根底设施建设资金。由于财政收入的单一,当地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进行根底设施的建设,根底设施的缺乏,进一步造成了当地经济的开展缓慢,要打破这样的经济循环怪圈,就必须加大投入,加强根底设施的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经济主体的开展,从“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角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外来投资环境也是十分有利的。
(四)根本对策及建议
要加快当地经济的开展,作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加强农村交通、能源、生态和人畜饮水等根底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双河乡实际,
1.抓好“宝夕〞(XX县区宝峰镇——XX县区夕阳乡)公路的建设。由于“宝夕〞公路的地理位置(该公路是双河彝乡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双河经济的开展,具有经济动脉的重要意义。
2.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双河乡矿产资源丰富,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有方案、有步骤的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开采,在注重经济开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可持续开展。在经济工作思路和重点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建设资金要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公共效劳要更大范围地覆盖农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继续稳固和树立以烤烟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强化烤烟产业的支柱地位。二是积极走公司加农户的开展模式,不断推进藜蒿、洋蓟(中药材)、草乌(中药材)等名特产业种植推广力度。这样的开展模式,有利于从优化产业结构中求开展,有利于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求开展。认真落实好这些任务和措施,将会明显提高资源
二是政府要积极贯彻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双河彝族乡农业科技根底资金投入。
坚持“多予、少许、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鼓励农民种粮的同时,加大粮食种植过程的科技和资金投入,认真做好优质水稻良种补贴工作和保护价政策(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降低种粮本钱,减轻种粮农民的压力,从2022年起实施了优质水稻良种补贴,2023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又实施了农民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真正表达了农民种地不交税,还可以拿到补贴,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了让补贴资金不被截留、挪用、挤占,真正补到农民手中,从今年起,中央、省、市对补贴到农民手中的全部资金将通过发放存折的方式进行,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资金到户。由财政部建设农民补贴网,通过农户信息采集,录入农民补贴网系统,通过银行将补贴资金用存折的方式发放给农民,让资金顺利补贴到农民手中。积极贯彻财政支农政策,最大限度降低种粮本钱,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大对农业专项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的扩大农民受益面。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以改水、改厕及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为重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并覆盖农村。同时,在加大根底建设的前提下,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比方蔬菜、花卉、水果、奶牛等产业,有效发挥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示范作用,走规模化、产业化种植,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带动群众形成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另外,资金来源也不能单靠政府,也要积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公益性设施及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投劳,自力更生建设美好新家园。建立、完善全社会帮扶机制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鼓励机制,同时可以考虑由县人民政府牵头,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外地的企业到双河投资。发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等社会力量与村庄结对帮扶,参加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农村经济开展机制。
三是要大力支持双河彝族乡文化旅游业的开展。
四是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效劳体系。
财政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让农民最大限度成为公共财政的受益者,构建农村农民的医疗效劳体系,使广阔农民看得起病。同时,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让广阔农民有放心的地方看病。继续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虽然是一种自愿性的医疗保险,但要鼓励农民都来参加,扩大覆盖面,这样可以减轻农民在遇到重特病时个人支出的压力。另外,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解决广阔农民的养老问题。养老保障工作涉及到农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财政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资金上给予支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保障)作为辅助保障形式,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健康开展。
五是提高农民增收的自主意识,开展新型产业。
农村要开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和资金,还必须与提高自身素质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尤为关键。意识决定进程、决定开展。只有树立正确观念,只有在观念的指导下,大胆开拓、积极进取,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开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要让农民有自主致富的意识,要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核心是要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六是增加教育投入。
新农村的建设,教育是根底,教育是关键,有了钱,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教育,苦什么也不能苦了孩子,缺什么也不能缺了教育。作为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障农村业务教育经费,认真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学费、免杂费、补助生活费),真正形成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的和谐好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我们立足当地的实际,积极调研、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才能建设我们所期待的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云南财政研究报告.2023/曹建方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3.12
2.地方财政理论与实践.2023/曹建方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财政研究.202223.2中国财政学会
4.云南财会.2023.11XX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