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民
增收
问题
调查
思考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对湘东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三农〞问题今年被提升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大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湘东有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9288人,占总人口的76.7%。按照统筹城乡开展的要求,解决占总人口76.7%的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湘东经济社会开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湘东农民收入现状和特点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的根底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202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56元。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
1、工资性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主体。XX县区工业根底好、起步早,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开展,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353.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4%,其中在本地企业获取的纯收入956.8元,占工资性收入的40.7%;外出务工收入1396.5元,占工资性收入的59.3%。
2、非农产业收入占主导地位。202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为502.7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17.6%。而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2353.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82.4%。非农产业中又以农民在本地企业务工获得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为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两者分别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3.5%和48.9%。
3、农民增收幅度相对较慢。2022年XX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15元,2022年为2712元,2022年为2856元,增加144元,增长5.3%。而此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7002元,增长11.5%。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增收幅度都要低于城镇居民。
二、制约湘东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土里刨“金〞难度大。全区耕地面积140190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6亩,人地矛盾突出。人均占有耕地少,加上单家单户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要实现“土里刨金〞的难度很大。
2、农民增收条件差。尽管区委、区政府近几年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开展了乡村公路、农电改造、人饮解困、农田水利等根底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农业根底薄弱,农村开展滞后的现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全区1.7万人的困难人口,大局部都分布在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公路建设的开展,又出现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难度。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产业化程度低,整体规模小,产品深加工能力弱等制约因素。据调查全区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1家,500万元以上的2家,200万元以上的3家。科技含量低,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使产业化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对农村经济的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增加湘东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
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湘东的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开展,根据农业开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运用农业开展的规律,去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第一,发挥“人多〞优势,做好“转移〞文章。这是增加湘东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富裕农民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农民〞。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有限,难以保证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增收条件,必须针对人多地少的现状,在转移农村充裕劳动力上做文章。笔者认为,做好转移文章,重点应在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上下功夫。一是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的“量化〞过程,以及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同化〞过程的有机统一。小城镇具有靠近农村、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优势,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时机本钱和就业风险。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充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重要途径。二是把开展民营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富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于区域经济来讲,放手开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加快富民的一条有效途径。民营经济的开展可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把工作重点放在
二、三产业的培育和开展上,在开展科技含量高的先导产业同时,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开展,增加就业岗位,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XX县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72800人,年收入总额近5000万元,为全区农民年人平增收160元。三是把招商引资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在湘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招商引资是主攻工业、开展农业的总抓手,在这过程中,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充裕劳动力,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开展劳务经济。XX县区人多地少,农村充裕劳动力丰富,农民外出务工有传统。从湘东农民收入结构中进行分析,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到48.9%。因此,完全可以把全方位组织劳务输出当做一项产业来抓。
第二,突破“地少〞瓶颈,开展高效农业。人多地少的现状,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即使是今年中央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局部农民仍对开展粮食生产热情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地少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首先,必须深化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提高农业效益的根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在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根底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成为当前农业开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及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那么下,通过建立健全鼓励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标准和管理,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使土地经营向规模化开展,最终到达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开展。笔者认为,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重点应在农村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乡镇开展。因为工业经济较兴旺的乡镇、农户从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远高于从农业上获得的效益,对开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土地的撂荒现象严重,具有进行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的根底。在这些地方进行试点,既可以确保粮食生产正常进行,又可以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真正到达让“守土者增收,离土者生财〞的目标。其次,要以开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为重点,加快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根据湘东的实际,具体要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和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它们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强化效劳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低本钱扩张,指导它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把“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农业的各个领域推广,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能成功地解决一家一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难题,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能产生良好效果。此外,要积极开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设施农业可以打好时间差,突出反季节,实现产量上、季节上、地域上的三大突破。开展设施农业,农作物不仅产量高,同时又因季节的差异,价格往往高出平常的几倍,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是突破地少瓶颈,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第三,做活“多予〞文章,创优增收条件。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和核心。破解“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其中“多予〞是重中之重。实践证明,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开展,就必须坚持做活“多予〞这篇文章。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农业是根底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促进农业开展,必须多方增加投入,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根底设施条件。要以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目标,继续开展乡村公路建设,实现平原乡镇村村通水泥路,山区乡镇村村通上等级泥砂路,争取通水泥路;以提高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为出发点,开展农田水利根本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资金投入方式上,要防止全面开花,要围绕重点工程,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为重点,有方案、有侧重地投入,提高资金投入效率。二是抓好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让农村劳动力“忙起来〞和“走出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搞好职业技术培训,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其创收能力,是开启农民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调动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充裕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首先,要将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到位,深化农村土地、税费、流通等各项改革,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开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近两年,XX县区在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开展龙头企业、特色基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从政策上加大了扶持力度,强化了农民增收的保障。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