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
旅游
环保
制度
构建
农村旅游环保制度构建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以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为目的,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经营活动…。从内容上来看,乡村旅游可以分为乡村农业观光游、乡村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自然生态游等多种。随着我国经济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加,以乡村人居、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为根底的乡村旅游,由于其距城市较近、花费较小、能够满足散客和家庭出游的需求,因而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展空间。
1我国乡村旅游开展概况及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工程,最早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在我国起步较晚,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9o年代获得长足开展;2023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2023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气〞为“中国乡村游〞旅游主题后,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猛的开展。“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和实施了乡村旅游的“百千万工程〞,建成了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20230个县、202300个乡(镇)和2023000个村,根本形成了特色突出、开展标准的乡村旅游格局。“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随农家俗、交农家友〞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新时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近年来,“五一〞、“十一〞和春节3个旅游黄金周,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总数的70%。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开展对于拓展农业功能和领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乡村旅游开展带来的环保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开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乡村旅游开展带来的环保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乡村旅游开展的重要因素。
2.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利用农村、农业自然资源开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方政府开展当地经济的重要举措。但一些农村地方政府在开发旅游工程时,往往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未经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就匆忙上马,盲目开发。致使许多旅游资源遭到掠夺式开发,甚至还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和浪费。在开展乡村旅游,进行食宿、娱乐、养殖、道路等设施工程建设时,施工单位一般就地取材,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动物失去栖息环境,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在旅游景区(点)修建违章建筑,辟地摆设摊点,任意开辟索道以及工程建设时所产生的废渣、碎石、水泥、油漆等固体垃圾的随处堆放也会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2.2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中重效益、轻保护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展乡村旅游,追求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但大多数乡村旅游工程实施者在开发、经营旅游工程时,都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无视了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农村垃圾清理以及清扫外运、处理能力有限,填埋不标准,使乡村旅游景区(点)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此外,有些乡村在开发野炊、篝火、放烟花等旅游工程时所产生的污染以及以燃油为动力的游船或其他交通工具所造成的污染等,都是旅游管理部门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景区(点)超规模接待游客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景区(点)环境的承载容量相适应,如果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容量,就势必会对景区(点)的生态系统平衡产生影响与破坏,直接导致了景区(点)环境功能的减退和破坏。
3乡村旅游的环保机制建设
3.1加强乡村旅游监管机制建设①统一规划,明确目标。地方政府要对区域内乡村旅游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相应的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对重点区域进行必要的环境评估和监测,使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科学化。②实行乡村旅游经营准人与退出制度。必须对新开发的旅游景区(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工程审批。对管理不善,整改效果不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景区(点),实行严厉的退出制度。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度。设立专门机构或专人对景区(点)的旅游开发进行管理和指导,实行旅游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度。④严格控制相关设施建设。严禁在景区(点)内大兴土木,严格控制在景区(点)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餐饮效劳设施。⑤建立兼职与义务相结合的环保监督员制度。该制度有效弥补了景区(点)监察力量的缺乏。⑥建立环境保护押金返还制度。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户,其经济能力弱,经营方式也是在传统的生活习惯根底上进行的,因此原那么上不需要像旅游企业一样付费,但应当适当缴纳保证金。如对其经营的可能污染环境的各种产品以及产生的各种食品垃圾收取押金,当这些物品被送到指定的回收地点或处理点时,再返还押金。⑦提高景区(点)的垃圾处理能力。在景区(点)设置足够的分类垃圾收集箱,实现垃圾分类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实行垃圾日清理制度,保证不让垃圾在景区(点)过夜;实行经营者卫生责任制度,做好重点区域的垃圾清理、处理工作。
3.2加强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机制建设
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是公众了解环境根本知识,提高环境意识,选择环保行为的关键。要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就要将之纳入景区(点)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之中。对于景区(点)的管理者、开发者和经营者,要建立定期学习机制,促其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对于当地村民,要耐心向他们宣传国家的环保法规,协助他们逐步改变不科学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对于游客,要在其游览前,在门票、导游图、宣传册上采取直接教育的方式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并在旅游线路中,要通过设立警示牌,悬挂提示标语,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
3.3建立乡村旅游环境市场保护机制
3.3.1乡村旅游环境资源产权清晰。在平衡公共利益和所有者与使用者利益的前提下,将乡村旅游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拍卖给不同的产权主体。或者本着所有权与使用权别离的原那么,使环境资源成为其经营者和维护者实实在在的“绿色资产〞,从而构建起产权清晰的多元化乡村旅游环境资源产权结构,确立环境资源有“价〞的理念,建立环境资源价格评估制度。
3.3.2实现旅游资源保值增值。借助于市场,使旅游资源变为“绿色银行〞,实现旅游资源的保值增值:①以环境资源所有者及使用者“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受益的分成,使乡村旅游环境资源能够真正为其带来“绿色实惠〞;②依据景区(点)环境保护规划,由所有者或使用者筹措资金治理环境,并通过环境的改善,使环境资源保值增值,谋求多方共赢。
3.4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①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景区(点)的各项环境决策都要召开由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当地村民代表、旅游公司代表以及游客代表组成的圆桌会议,以征询各方意见,并将之纳入相关决策中。②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依据环境检测数据,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级,定期向社会公布景区(点)的环境质量状况,使不注意环境保护的景区(点)声誉受影响,经济受损失。③公众投诉及时处理、回复制度。本着使公众满意的原那么,对于有关景区(点)的各类投诉,都要做到第一时间接诉、处理与回复。
3.5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①对为了开展乡村旅游,保护生态环境,而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的农户进行经济补偿。②对于因乡村旅游而使原有的安宁生活受到影响的农户进行补偿。补偿数量主要是通过政府出面组织农户代表与旅游经营者进行协商,由旅游经营者支付。
3.6建立环境保护奖惩机制
①实行“以奖促治〞制度。对于绿色经营景区(点)的经营者,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高效、无污染的绿色有机肥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奖励。②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对于投资景区(点)环境设施建设的经营者或农户,地方环保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要为其申请和争取一定的环保补贴,以示奖励。③推行环保处分制度。对于造成污染、有群众投诉的旅游经营者及农户,旅游管理部门或环境监测部门在取证核实之后,给予其一定的经济处分;对造成严重污染后果的,还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对于不遵守景区(点)环境保护规定的游客,也要进行严厉的经济处分。
3.7建立景区(点)环境预警机制
3.7.1建立景区(点)游客数量控制制度。由于风景区(点)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旅游人数的承载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在科学评估景区(点)环境容量的根底上,确定各景区(点)游客准入的最大数量,并通过制度规定加以限制,防止景区(点)超容量、超负荷的接待和经营。为保证限人制度的有效实行,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各景区(点)进行突击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景区(点)给予罚款、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取消其经营资格。
3.7.2建立完善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①相关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对突发环境事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组织各部门以及经营者进行应急处理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②建立由环保部门、政府部门、经营者以及当地村民联合的突发环境事件联动机制。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