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流动
党员
安家
工程
调查
思考
流动党员安家工程调查思考
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最近,我们对xx县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60份,走访了解21个单位230人次,召开专题座谈会11次。通过调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流动党员队伍的思想、生活、流向、分布等情况及特点,剖析了我县流动党员现状,围绕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为流动党员保持先进性打下了坚实根底。
一、流动党员的根本情况与特点
xx县共有党员29336名,其中流动党员2898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9.9%。流动党员中外出务工的有2668名,在外经商的有230名;流出6个月以上的2711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93.5%;持流动党员证和开具党员介绍信的仅49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1.7%;按规定缴纳党费的2399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82.8%;正常过组织生活的774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26.7%;本县内流动的22023人,县外流动的2688人,分别占7.3%和92.7%。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开展“五找〞,即组织上门找、党员相互找、亲友联系找、群众帮助找、党员自己找,全面摸清了“家底〞,使大局部流动党员顺利“安家落户〞。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当前流动党员日趋增多,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离乡流动的随意性。88%的流动党员没与党组织办理任何手续,12%的党员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们居无定所,去向不明,完全根据外出务工经商的情况而定,大量流动人员中党员身份难确认,大局部流动党员外出后处于“断线〞状态。二是流动地域的广泛性。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经济兴旺地区打工的最多。有从部队复员退伍和学校毕业返乡的年轻党员,也有随儿女探亲居住的离退休党员和农村老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流动的占39%,农村流向城市的党员占46%。三是从业方式的差异性。从农村走进城市,流动党员各自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从业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从事个体生产经营,有的进入工厂、饭店、宾馆打工,有的承担环卫、家政、休闲等社会效劳工作。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城市的居住较为分散,并且处于不稳定状态。四是组织观念的衰退性。流动党员往往背负着全家生活的重担和致富的希望,同时也面临剧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有的忙于生计,淡忘了党员身份;有的担忧亮出党员身份,在经营活动中会“吃亏〞或者承担额外的责任;有的在心理上把自己当作“外乡人〞,缺乏发挥党员作用的责任意识。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局部。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存在“四难〞。
一是组织关系难转移。据统计,近半数的流动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38%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一些流动党员认为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如果成认是党员,还多个部门来“管〞,不如不亮明党员身份。有的务工所在企业还未建立党组织,无法接转组织关系,有的对接受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不主动、不积极,致使局部党员既未转组织关系,又未持党员介绍信,成为“口袋党员〞。
二是教育管理难到位。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大、流动地点不固定、流动地域广泛、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当困难。有的党组织只是在外出党员离乡前叮嘱式“突击〞教育一番,有的党组织虽然建立了流动党员联系制度,但能坚持经常联系的也为数不多,根本上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有的党员还处于预备考察期,由于远离党组织,其预备期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党员在外求职,或把组织关系揣在口袋,或把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地党组织,多年脱离党组织。有些企业改制转体后,党组织关系没有及时划转,形成了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党员,党员成为两不管的“真空〞,出现了许多“档案党员〞。
三是组织活动难开展。据统计,73.3%以上的流动党员不能坚持过正常的组织生活。一方面,一些流动党员背井离乡,走南闯北,难以经常回原地参加组织活动,而流入地党组织又没有接纳他们参加组织活动,使局部党员成为“流浪儿〞。另一方面,局部流动党员“组织意识〞淡化,外出后跟所在党组织不汇报、不请示。有的成心隐瞒身份,怕暴露党员身份,受到约束,影响自己挣钱,成为“隐性党员〞。大局部流动党员在返乡或离乡前一次性缴纳全年党费或由其亲属代缴,不愿缴纳党费或不按时足额缴纳党费的流动党员约占70%,长期不缴纳党费的占7.5%。
四是组织设置难健全。当前各地在党组织设置上,根本都采取属地原那么,根本没有建立专门管理教育流动党员的党组织;一些党组织不健全,不仅造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难,而且造成一些流动预备党员转正难、一些流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难和在外出流动人员中开展新党员难等问题。同时,由于流动党员行踪居无定所,情况千差万别,也给流动党员正常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带来诸多困难。
针对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流动频繁,不好管。随着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流动范围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的不断扩大,加上流动地点的不固定,使得这局部党员越来越不好管。二是认识不清,不想管。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外来(出)的不如管好在家的,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当作额外负担,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模式老化,不会管。随着社会的开展变化和改革的深入,“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致使一局部党员与原单位或所在地的人事、行政、户籍等方面的紧密型联系逐步变得松散。而在社会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即使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也因当地隶属关系不清,出现无法管理,或挂靠单位不愿管理等情况。四是思想复杂,不服管。一局部流动党员,跨地域流动,广泛接触社会各层,长期脱离党组织,“免疫力〞减弱;有的行为自由化明显,不愿接受党的组织纪律的约束,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负担;有的认为自己在外地工作,与当地生产经营活动无关,对党组织的态度冷漠,甚至财大气粗,成心疏远党组织。
三、实施“安家工程〞的对策与措施
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有力举措,是推动新时期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课题。笔者建议:
(一)深化认识,亮明身份。党员外出务工经商越来越多,流动性大,流动面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地方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高度,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提高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的认识,自觉地承担起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神圣职责,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常抓不懈。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做好本单位因破产、下岗、失业或其他原因形成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界定工作,查清流动人员中的党员,明确党员身份。要认真抓好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试行工作,建议由中组部统一印制流动党员活动证,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
(二)强化措施,创新方法。应主要采取“查、转、建、联〞等方法,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真正把“安家工程〞落到实处。一是“查〞。通过采取党组织自查、党员家人亲友寻查、有关部门联网搜查,全面准确掌握流动党员的去向,建立流动党员信息互动平台,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每个流动党员都找到“家〞。二是“转〞。通过与当地组织部门联系,对外出时间达6个月以上,且务工经商地点相对固定的党员,及时为他们转移组织关系,让他们接受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对离退休后长期居住在农村、子女或亲友家中,坚持便于党员管理、便于参加组织生活的原那么,与相关组织部门联系,及时为其转移组织关系。三是“建〞。建议县级组织部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中心,乡镇、街道、村设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和联系点。针对流动党员流向分散、复杂的实际,实行跨乡村成立党组织,注重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建筑工程队或公司、民营企业等为依托设立党组织。四是“联〞。既可以建立驻外地流动党员联络站,也可以结合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设立“流动党员联系岗〞,专门负责与所属流动党员的联系,搞好区域、城乡、部门、行业以及上下级党组织间的协调联系,让“隐性党员〞亮出身份,找到“娘家〞,做到“外出务工不脱党,人行千里有党管〞。
(三)把握政策,创新机制。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五项机制:一是申请登记联系机制。在抓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根底上,党支部在流动党员外出前后要负责对其根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作用发挥等登记造册,随时掌握其动态。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党支部要确定一名正式党员作为流动党员的联络员。二是职能部门协作机制。工商、公安、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税务登记、劳动用工合同等日常工作中,要围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密切合作,共同为澄清流动党员底子做好相关工作,使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三是权利义务落实机制。根据流动党员实际情况,结合党员分类管理方法的要求,在确保按期交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的根底上,针对不同类型流动党员提出相应的个性目标要求,让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可建立外出务工党员社会救助机制。四是组织活动经常机制。在活动内容选择上,注意贴近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重点抓好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知识和党性党纪等学习教育,力求做到学以致用。在活动形式上,走灵活、分散、小型、业余的路子,以活动凝聚党员。五是管理渠道网络机制。依托现代远程小编络,创立网上党校,使流动党员能及时听到党组织的声音,为党员安家提供“直通车〞式效劳。疏通管理渠道,使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纵向相通,横向相连,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别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消除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盲点〞和“死角〞。
(四)健全组织,搭建平台。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党章和中组部的有关规定,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那么,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县、乡党委要抓住党员流向相对集中的优势,采取“单独建、依托建、挂靠建、联合建〞等措施,加大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建立一批“红色家园〞,确保流动党员能就近找到自己的“家〞。根据流动党员的从业状况、岗位职责,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那么,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促使党员把思想统一到“为驻地奉献、为家乡争光〞上,促使流动党员成长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着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奉献。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