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强化农村经济体制创新.docx
下载文档

ID:1493689

大小:26.56KB

页数:1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强化 农村经济 体制 创新
强化农村经济体制创新 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移农村人口、建设现代农业、开展农村经济。而农村工业化又是城镇化的根底和载体。这就为我们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这个思路之所以“新〞,就在于跳出了传统的就农论农的局限,把城镇化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特殊意义。 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在我国,农村经济比城市经济所蕴藏的潜在力还要大得多。不管社会经济的开展程度多么不同,在农村这个辽阔地域内,总是蕴藏着比城市丰富得多的可供利用的初级产品、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部门、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结构的转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开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在农村这个极其辽阔的区域内,将会集中全国相当一局部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效劳业,农村经济的开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开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开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认识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的根本出发点。这就不难理解,十六大报告为何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我国农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多地少。 千百年来,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并不能单纯从经营种植业来取得所需要的全部生活资料。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除了种植谷物以外,还必须从事其他副业,特别是家庭手工业。如果说“土地是农民生存的第一个根本条件,那么工副业那么是第二个根本条件。〞这就形成了建立在低下生产力水平的根底上的男耕女织的传统式的家庭经济结构。我国农村经济不兴旺,固然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着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与微乎其微的家庭手工业。同时,在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部门一一即农业部门中,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又特别严重。对于我国广阔农村地区来说,始终面临着增加积累、扩大投资、推进工业化、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问题。由于经济不兴旺的农村地区,其经济主要依靠低下劳动生产率的初级产品,而经济兴旺的城市地区,其经济主要依靠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二级产业,所以,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长期所处的这种不利地位,就必须就地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产业。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所形成的农工矛盾、城乡对立不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开始启动的我国农村工业化与非农化,始终是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标的。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鲜明对照。 世界上许多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开展中国家,在其开展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片面强调开展城市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而无视农村经济的开展与繁荣,这就必然导致各种经济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使得农村经济日益衰落下去,从而造成城乡关系的恶性循环。而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又会反过来制约城市的开展,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城市的膨胀又会带来居住困难、交通拥挤、供应紧张、污染严重、治安恶化等消极后果。这种城市的病态与农村的衰落互为因果,构成城乡畸形开展的二元经济,这是我国所应当摒弃的。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社会分工,再也不是表现为完全对立的社会形式。不可无视,在我国,工业与农业相别离的一种社会形式,是开展城市工业,从而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形成社会主义工业的骨干力量;但是,仅仅采取这一社会形式是很不够的,因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根本特点:一是人均耕地少.但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二是技术装备落后,但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辽阔的农村地域所蕴藏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仅仅依靠城市工业是难以完全开发和利用的;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城市工业所远远吸收不了的。为了解决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问题,并使城乡经济得到同步开展,就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分工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开展农村工业。这是我国农业与工业相别离的另外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只有形成这样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在开展城市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开展农村工业,才有可能使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一元化辐射网络,转化为既能发挥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的相互辐射作用,又能发挥农村内部工业与农业相互辐射作用,建立二元一体化的城乡工农双向辐射网络,形成相互渗透的、新型的城乡分工格局,从而有利于促进城乡同步实现工业化,使城乡经济都能得到共同开展,全面高涨。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农业化趋势,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同时又是以就地消化剩余农业劳动力为前提的。以历史开展的角度看,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存在,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所有经济兴旺国家,都毫不例外地经历着这么一个阶段。 而开展中国家那么始终面临着农村就业的不充分,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落后的问题。从现象看,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缓慢开展,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按照经济开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开展速度越快,水平越高,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幅度越显著,农业劳动力数量越少,不仅相对地减少,而且绝对地减少。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所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排灌动力机械分别增长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对工业和科学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城市和乡镇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另一方面,对活劳动的需求那么是逐步地减少,再加上这些年来,我国农村耕地面积出现有减未增的趋势,农业劳动力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这就使得未来已经过剩的剩余农业劳动力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必然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村人口平均收入的增加,影响农村的扩大再生产,影响农业技术改造的进程,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开展。因而,如何因势利导地把众多的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的部门与领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解决的一个复杂问题。在寻找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出路时,当然不能无视城市载体的重要性。实践经验说明,社会经济的开展,必然带来大中城市的开展,并在吸收剩余农业劳动力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就兴旺的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来看,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大部或近乎全部,是被城市工业和其他产业所吸收。 而在经济开展速度较快、处于比较繁荣的阶段,往往不仅吸收了剩余的农业动力,甚至吸收了必要的农业劳动力,导致农业劳动力的紧张和萎缩。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每每论及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都认为是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但是,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开展中国家来说,仅仅选择这条道路是不够的。原因是农业人口太多、城市经济不够兴旺,普遍不具备剩余农业劳动力大量地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条件。还有,在旧的管理体制的束缚下,城市企业劳动力的利用是很不充分的。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开展,一方面会把潜在的过剩劳动力释放出来,变为公开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又会促进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降低劳动密集程度。这也会减缓城市经济开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增加劳动就业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生动地说明了,在我国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包括农村工业在内的各种非农产业,是吸收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我国必须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县城经济作为转移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二、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 我国农村经济面貌的改观在相当程度上是和农村工业化程度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一直是局限在城市范围内推进,把几亿农民排除于工业文明之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其目的是为了实施优先开展重工业的经济开展战略。 这种赶超型的经济开展战略对农业所提出的要求,是在使用价值形态上为优先开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提供所必需的农产品数量,在价值形态上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提供最低限度的启动资金,其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就是强制压低农产品价格,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和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获得一定数量的。廉价的商品粮供XX县区居民,以维持城市职工的低工资制度。而其实质是将农业部门的利润乃至农民的一局部必要劳动报酬,转移到国家控制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支撑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这种强制性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以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效率极低的农业部门为代价的。受日趋下降的人均耕地面积的制约,劳动边际收益近乎等于零,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开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由于以往长期形成和实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市偏好的超前工业化开展战略,即优先开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的赶超型经济开展战略,只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变,却没有完成就业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城市化严重滞后十工业化。1949一1978年的30年间,我国城市化率仅提高8.3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28个百分点。比世界同类开展水平的国家低20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9,4%,80%以上的国民被排斥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之外。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并没有完成改造中国社会的历史使命,而是将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留给了为城市工业做出重大奉献的几亿农民。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启动,根源于对传统农村经济制度的变革。即以市场取向为特征的农村经济制度变革,促使生产要素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流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非农业部门,成为拉动我国农村经济开展的重要支柱。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目前我国工业化正处于开展阶段的中期,农村工业化那么处于开展初期。2022年底,我国乡镇工业增加值达22022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6.1%,完成出口交货值2023500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40%左右。乡镇企业的开展,使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地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重大奉献。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建设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产业根底,是开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内容,也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通过转移充裕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补农建农和开展农产品加工贸易,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截止2022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到达1.33亿,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8%,极大地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2022年乡镇企业支付职工的工资总额820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850元,占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4.4%,占农民人均收入净增局部的50%。农民得到的这局部收入,很大一局部用于支农建农,加上乡镇企业将局部利润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乡镇企业通过开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充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022年规模以上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2400亿元。县城经济是农村经济的根本单元,2022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到县城经济的67.3%,乡镇企业的开展使县城经济脱离了仅仅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开展模式,实现县域范围内一二三产业全面开展的新格局。以市场取向为特征的制度变革所导致的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已经持续20多年,曾经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农村的开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持续推移,农村内部制度变革对推动农村工业化乃至农村经济增长的力度,正在逐渐地减弱。就总体而言,虽然阻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农村各部门之间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限制,已经根本上被消除,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尚未得到合理配置。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农村工业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