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边界
教育
的当
使命
未来
无边界教育:教育的当代使命与未来样态
鲁志昌
所谓“无边界教育〞,是指教育在不断实现“人的开展〞这个教育核心目标的过程中,突破时间、空间、人际、资源以及载体等各种教育要素固有边界,呈现出来的融合教育样态。当下,我国根底教育“公办主体、民办补充〞的多元办学样态已经形成,教育资源的优质、公平、多样性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支持下的泛在教育不断推进,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极大丰富,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所带来的教育理念、教学形式、课堂结构的变化,等等,都为无边界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思想、社会根底和路径支持。
无边界教育概念的产生与嬗变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斯图尔特·卡宁汉姆等人首先提出了“无边界教育〞的概念,指出了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人员、工程、教育机构与资源等跨国、跨组织流动的新特征。应该说,无边界教育的产生,主要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超越时间、空间的教育和学习成为可能。
此后,以在线资源、在线课程为主的互联网教育迅速开展,并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教育革新运动。2001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开放课件〞工程,把大学的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免费开放。之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导下,开放教育资源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运动。2022年,慕课也迅速成为在线教育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互联网教育课程席卷而来,互联网巨头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触角伸向了互联网课程。无边界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指,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环境下,以互联网课程为主要支撑的泛在学习样态。
但是,无边界教育并非仅仅指靠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支持,从而实现的弥合时间、空间区格的教育。信息技术让无边界教育清晰地呈现出来,但无边界教育必然包含教育本身各种要素的融合和边界的突破,比方学科之间、不同文化的融合,比方学校与社会的衔接,比方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等等。所以,从本质上讲,无边界教育是指向“人的开展〞的教育。
无边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的开展〞。但是,传统的教育往往难以充分实现这个教育本质,甚至背道而驰,表现在:学科界限清楚导致教育在抽象的学科体系中“画地为牢〞;学校“躲进小楼成一统〞,与社会界限清楚,“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的人为划分致使“学习与生活割裂〞成为教育常态……教育的固有“区格〞导致了人的开展的片面性;打破教育的“区格〞,突破种种“界限〞,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无边界教育以“完整教育〞弥合现实教育的“区格〞,以完整的教育生活促进学生的完整开展。这种完整性集中表达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过完整的学习生活。要真正建构完整的学习生活,至少要突破三种“边界〞:突破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综合学习;突破年龄边界,实现混龄学习;突破学校边界,实现校内外综合学习。尤其是跨学科综合学习,是矫正现有的学校学习状态,构建无边界学习的主要学习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大力倡导课程综合化,STEM课程是课程综合化的典型。跨学科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超越知识本位的学科设计,基于生活中真实问题,突破单一学科知识的局限,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倡导用开放、合作、综合、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其次是突破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界限,构建多样态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人的开展状态是不一样的,教育就是以适合的方式促进不同人的健康开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开展区〞理论,在心理学上对“因材施教〞做了很好的诠释与证明。无边界教育着眼于打破当下教育的单一课程模式、单一评价方式,单一育人模式,试图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无边界教育如何在学校中发生
任何教育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检验,任何教育理想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无边界教育研究中心基于“无边界教育〞理念建设的全新样态的东方伊顿(十堰)学校,以“让每一个人成为最美自己〞为使命,致力于建设一所无边界新时代学习中心。
打破校园边界,构建泛在学习社区。东方伊顿(十堰)学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室为根本单元的学校,整个学校是一个完整的“物型课程学习中心〞,学校的每一处场所,既是学习的物质外壳,其本身也是课程。首先是育人方式与课程实施的有机整合,学校以“让教育在情境中发生〞为教育理念,整体设计校园,规划建设“三部六院七中心〞,即小学部、中学部、国际部,正学书院、少年科学院、少年视觉艺术学院、少年表演艺术学院、少年体育学院、青少年国际交流学院,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开展中心、学生开展中心、生命教育中心等赋能中心,实现了12年一贯制培养和課程学习的综合性实施、个性化选择。
其次是校园环境与课程实施的有机整合,学校在环境设计上实现了两个突破,一个是教学物理空间的突破,以教育信息化和校园景观的课程化为根本立足点,使学习场所突破传统的教室空间,实现随时随地可学习的校园情境;第二个突破是校园与社会的有机融合,通过“学院课程〞设计,将学科教学社会化、社会资源课程化,校园成为融合国家课程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纽带。
打破课程边界,构建“1+1+N〞无边界课程体系。在情境中学习必然要求学习的转向: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授为中心转向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因此,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整合是必然选择。目前,无论是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课程〞,还是方兴未艾的“工程化学习〞“统整课程〞“PDC〞“UBD〞等各类校本化课程,其核心都是试图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实现多学科的整合。东方伊顿(十堰)学校构建“1+1+N无边界〞课程体系,以落实好1套国家核心必修课程,聚焦实施1项核心校本课程,重点建设N项拓展选修课程,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开展。
第三是翻开心灵边界,构建完整的学习生活。无边界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幸福完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建成现代的“帕夫雷什学校〞,在这里,教师必须发现并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教师应该站在儿童视角,俯下身子,孩子才会敞开心扉。学校,只有当它成为孩子过幸福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地方,才能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空间。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美的自己,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东方伊顿学校的使命,也是无边界教育的追求。
(作者单位:无边界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