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流动
群体
党建
工作
探索
思考
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为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XX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根底上,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稳固党的执政根底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开展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作为新兴领域党建纳入基层党建统筹推进范畴。这是温州基层党建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创新理念和积极实践,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供了崭新的空间和有力的依托。
一、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命题的提出
流动群体党建(本文的流动群体主要是指具有地理区位流动或社会地位流动特征的各种社会群体,包括进城务工创业的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等,流动党员是流动群体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区别于固定群体党建的一种新模式,以非固定单位的“社会人〞为主要对象,以区域性分块管理为组织原那么,以社会化管理效劳为根本手段,把“社会人〞培养成“组织人〞为根本要求的“非单位〞党建模式。流动群体党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党的工作把“社会人〞培养成“组织人〞,把“社会人〞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当时提出这个命题,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这是推动开展的需要。温州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涌现了大量新经济组织,既吸引了大量的“新温州人〞,又促成了为数众多的“温州人〞在外谋生创业。据统计,全市现有非公企业13万多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8.8%,有175万多“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近300万“新温州人〞来温州创业谋生。比方,我们温州人在湖北有40多万人,其中武汉的就有17万人。XX省在我们温州有48万人,其中武汉就有5万人。据初步统计,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办工业企业1.8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60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180家,创办商品交易市场240个,成立市级温州商会149家。“新温州人〞遍布温州各行各业,有76%的以进城务工为主,为温州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新温州人〞已经成为促进温州城市建设与繁荣、支撑温州持续开展的重要生力军。如何使这些“在外温州人〞和“新温州人〞更好地效劳于温州开展,迫切需要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因此,对温州来说,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这是凝聚人心的需要。流动群体是工人阶级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团结凝聚其他社会阶层人员,把流动中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组织周围,就必须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在外温州人〞中聚集了大批创业人才和经商能人,其中有的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新温州人〞中聚集了大量经营管理和实用技能人才,相对学历较高、年龄较轻、素质较好。这些流动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正是流动群体党建的重点工作对象。在外温州人和新温州人,两者加起来500多万人的群体,集中了大量精英分子和先进分子,是巨大的党建资源宝库。因此,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把流动群体党建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3、这是促进和谐的需要。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客观上难以对流动人员一视同仁、公平对待,非国民待遇、非同城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流动群体的流动尽管是自由的,但所带来的问题却相对集中,而且带有普遍的社会性。比方,农民工工资过低、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高,社会保障缺乏,子女入学难,医疗缺乏保障,拖欠工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开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稳定和谐而言:一是可能失去缓解社会内部矛盾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开展就会平添许多不稳定因素;二是将制约流动群体融入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深度,客观上减损流动群体对当地社会的奉献度;三是可能诱发各种非正常的利益团体和“自发组织〞,甚至出现帮派势力,加剧社会的不可控性。因此,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几个特点
1、要看到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与传统体制中的固定单位人相比,流动群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流动群体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流动群体的个体经济趋利性十清楚显。流动群体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经济趋利性明显增强,对经济利益看得比较重;相反,流动群体对精神的追求和政治上的进步相对不太重视,入党愿望比较淡薄,是党员的也不愿亮明身份。二是流动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个人素质上,既有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也有高水平的柔性流动人才;在从事行业上,以制造业、建筑业、效劳业为主,也有文教卫、自由职业者等;流动党员在对党的感情上,既有刻意回避组织管理的,也有有心纳入新的组织管理却又苦于缺乏途径的。三是流动群体的工作稳定性较差。他们所从事的一般是一些流动性较强的工作,所以一个地方的流动群体在数目和分布上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具体表现为“留鸟式〞迁移,多为“钟摆式〞和“兼业式〞周期性流动。四是流动群体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普遍不强。目前各地对流动群体的管理效劳根本处于无序状态,加上传统党组织重制度管理、轻人性关心,使流动群体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普遍不强,党组织的吸引力普遍不高。如我市共有流出党员大约26000多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7.5%左右。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员素质相对较好。外出党员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龄较轻、创业致富能力较强。在外出党员中,经商、办企业占53.1%,高中以上学历占26.2%(目前XX市农村党员队伍中高中以上学历占16%),45岁以下的青壮年党员占61.3%。二是流动区域分散性。XX市外出党员遍布全国各个地方,其中在省外占51.9%。三是人员构成多样性。既有农村党员、复退军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外流人员中的党员,近年来又出现大量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外出流动。从以上流动群体和温州流动党员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流动群体的自身特殊性和共性特点。
2、要看到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艰巨性。由于流动群体的流动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其党建工作与传统单位党建工作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如果不从根本上去改革创新,现有状况将难以得到真正改变、难以有实质性作为,具体表现为:一是覆盖面不够。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开展,大量“社会人〞频繁流动,“支部建在连上〞传统党建理论的根底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党建工作仅局限于传统体制“单位〞之中,显然已不能适应迅猛开展的形势需要。如何使党建工作领域从“单位〞向“社会〞延伸,是实现全面覆盖的必然要求。二是有效性缺乏。在方案经济条件下,党组织是建立在行政化的垂直隶属关系的根底之上的,表现为“以条线为主〞的党的组织架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不依附于某个“上级单位〞,流动群体不依附于某个“固定单位〞,而是按市场经济规那么进行重新整合。这就需要探索一种以“区块为主〞新的组织设置,弥补现有组织体制的缺乏,增强党建工作有效性。三是影响力不大。从“直接领导和行政控制〞到“间接领导和管理效劳〞,流动群体党建的管理方式面临创新。在新形势下,如何依靠非权力的、社会化的管理效劳方式,在流动群体中树立起党组织的“非权力性权威〞,从而实现间接领导和协调管理,是流动群体党建必须调整和创新的难题。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领域,我们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从流动群体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实践,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拓展工作覆盖,开辟崭新天地。
3、要看到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效劳性。流动群体分布在各行各业,流动群体所在组织,大多属于“两新〞组织和基层组织,而这些组织中的党组织又大多不掌握行政资源、财力资源等方便开展工作的优势,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如果不能为这些组织的开展效劳,不能为维护流动群体的合法权益效劳,不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公共利益效劳,其地位只能被“边缘化〞,为流动群体所抛弃。我们知道,传统党建理论偏重于制度管理、思想教育,强调自上而下管理和服从,在制度性安排之外基层党组织、党员不能向党提出任何个性化的要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性安排利益缺失的情况下,这种注重管理和服从的工作思维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切实加以改变。随着政府、社会和企业职能的别离和变动,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换成“社会人〞,有的还成为纯粹的“经济人〞。这就更加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效劳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效劳之中,通过以人性化的关心效劳,把党员和群众凝聚到党的周围。因此,流出地和流入地要联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树立“效劳第一、管理第二〞的理念,逐步形成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管理效劳新格局。
三、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根本思路
按照“运行联动化、组织网格化、效劳人性化、载体品牌化、整合社会化〞的要求,以流动群体为主要对象,以区域性分块管理为组织原那么,以社会化管理效劳为根本手段,通过党的工作把“社会人〞培养成“组织人〞,把“社会人〞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一)运行机制联动化。这是实现流动群体党建有效对接的机制保证。按照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原那么,加强跨省、市、县合作,强化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共同责任,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加强联系沟通,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流动群体党建工作。
(二)组织体系网格化。这是实现流动群体党建有效覆盖的组织根底。要打破固定单位党建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以“区块〞为组织设置根底,以综合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各类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的,跨地理区位、跨所有制、跨行业、跨部门、跨隶属关系的新型组织形态,实现全面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三)管理效劳人性化。这是实现流动群体党建有效凝聚的根本保证。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把效劳放在第一位,大力推进效劳中心(站点)建设,从党员实际需求出发,科学设置效劳载体,拓宽效劳内涵,提供有效效劳,维护合法权益,以效劳渗透管理,以关心实现凝聚,把各类先进分子集聚在党的事业中来。
(四)载体措施品牌化。这是实现流动群体党建有效影响的重要推手。要按照“工作主题化、主题载体化、载体具体化〞的要求,注重党建品牌建设,不断丰富主题内涵,创新载体措施,大胆探索实践,集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经验做法,树立一批“叫得响、推得开〞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向纵深推进。
(五)资源整合社会化。这是实现流动群体党建有效推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着力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改造资源整合流程,统筹发挥行政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党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等作用,实现网络内外资源更广泛、有效直接地整合利用,并聚焦到提高流动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上来,聚焦到效劳流动群体上来。
四、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运行机制上—实行联动化的合作方式,有利于形成流动群体党建双向互动的新格局。
在运行机制上,根本方针是“以合作求开展〞。流动群体党建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理念,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实行“双联双管〞,建立纵横联系,做到开放协调、兼容并包,实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形成双向互动、共同管理的工作格局。
第一是实行双联双管机制。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在认真履行流出地党组织各项职责的同时,主动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与协作,实行流动党员委托协议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单一管理为双重管理,不断探索建立“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双联双管〞(省内联建、省外联管,属地主管、原地协管)的方式和途径,使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编入党的一个组织,都能参加党的活动,都能享受党员权利,都能发挥党员作用。
第二是构建三级管理网络。鉴于大量流动党员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现实,打破以往流动党员由原居住地党组织管理的单一形式,建立市、县、乡三级管理网络,实行“一盘棋〞管理。市级通过设立社会工作党委,负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