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红色
文化
国内外
文献
综述
优质文档
红色文化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詹丽雯 蔡婕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物,在中华民族开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开展现状及内涵的分析,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的革命之路,深入了解中国开展史和民族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增强人们的政治素质及民族凝聚力,建设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197.1;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3) 20-0178-02
一、前言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红色文化产生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年代,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弱民贫,落后挨打,人民长期生活在饥饿与战争之中。为了改变中国人民及国家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为中国人民的自由平等而努力。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以及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价值观的影响,享乐主义、追名逐利、贪图享受、奢靡之风盛行。精神文明的退化,急需我们发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他们是鼓励人们开拓进取、不忘初心的精神支柱。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红色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表达。因此深入探寻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播与传承,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现实需要。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國内学者们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颇多,新媒体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学者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国特有的标志性文化,国内学者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颇多。
学者黄跃红(2023)认为红色文化是在我国革命斗争年代,由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广阔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产物。他认为红色文化包含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物质方面的红色文化形态如:革命烈士纪念碑、历史博物纪念馆、革命遗迹遗址等。而精神方面的红色文化那么是无形的,是经过漫长的革命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政治道德等,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①
学者张文、王艳飞(2023)认为,红色文化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其培育民族精神、引领社会主义风气等价值。②
学者王进(2023)认为,红色文化的根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决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顽强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传播需要端正态度,创新传播方式及内容,把握传播方向,提高传播者素质。③学者邱小云、周艳红(2023)以弘扬红色文化为着力点从五个方面应对困境与挑战:深度解读红色文化的内涵,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潜在价值,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通过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培养和提升红色文化传播者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凝聚力、引领力和塑造力。④
学者马静(2023)认为科学开展红色文化应从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开展理念,创新是内动力,协调是根本方法,绿色是根本方向,开放是战略根底,共享是价值取向。⑤
(二)国内学者关于新媒体视角下红色文化的研究
在全媒体时代,共享经济开展下,信息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中西观念的融合与碰撞,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西方价值观念涌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剧烈,国际社会思想文化交锋频繁,在如此复杂的思想和舆论背景下,研究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尤为凸显。
学者谢凯(2023)认为,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开展大繁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效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红色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就是红色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创新,改革传统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与方法,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现代化。⑥
学者张理甫(2023)认为,红色文化与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相结合,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明确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生态定位,在此根底上为红色文化传播营造良好媒介环境,培育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多元化的媒介生态因子,重新组构红色文化传播的生态链。⑦
学者晁永光(2023)认为,新媒体视阂下红色文化传播者既是红色文化信息传播者,又是红色文化传承人。他将更多的人吸引到红色文化传播平台,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⑧
学者骆郁廷、陈娜(2023)认为,微媒体〞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手段及平台,开辟了传播红色文化新的空间。它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的流动与传承,更是为红色文化提供了重建与创新的机遇。⑨
学者黄土(2023)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变更,新媒体成为网络信息化传播的高地,从群众传媒开展到个人传媒,从信息单一到信息多元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红色文化传播的模式和价值。⑩
(三)国内学者关于江西红色文化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江西红色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从红色文化的内涵以及与其他文化产业的结合来进行分析研究。
比方学者张晶(2023)认为,红色精神是我国共产党及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而江西的红色精神是最具代表性的。江西红色精神表达了江西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比方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和苏区精神等。江西拥有多个革命历史遗迹与纪念馆,为青少年及群众提供爱国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学者谢梦瑶(2023)认为,江西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充当江西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并从资源、资源价值、资源效用、开展及传承五方面对江西文化资源进行分析评价。
学者袁玖根,廖萍(2023)认为,江西是红色革命老区,拥有井冈山、南昌、瑞金、萍乡等革命圣地,并通过数字影像形式将革命胜地展现在人们生活中,将非常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播。有局部学者将江西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通过旅游产业来发扬江西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学者朱新莲(2023)认为,江西红色旅游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成为江西亮相世界的一张有力的名片,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网络特性,将红色旅游文化通过互动和效劳的方式传播。重视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传播形式的创新,提高网络的吸引力和扩大传播范围。
在推动江西红色旅游文化大开展大繁荣的情况下,带动江西旅游经济的开展,这不仅仅是文化开展传播的改变,也是经济的改变,是社会的改变。
三、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颇少,只有少数学者对与红色文化相关的革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相关词汇提出自己的看法。
美国学者Maurice Meisner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一书中,围绕马克思著作中“乌托邦主义〞的深刻内涵进行描述,并认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既保持了“乌托邦主义〞的冲动,又结合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在其另一本著作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平安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并在对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经济成就进行评价时,告诫人们:危险在于我们企图完全忘却并在沉默中无视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结语
通过梳理有关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研究红色文化领域中,人们更多的是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的历史意义及区域环境中红色文化的影响等进行研究。但是对于江西红色文化的传播及与其他文化产业结合、以及与新媒体结合的研究较少,国外根本无学者涉及此研究。
★基金工程:江西省文化厅艺术规划工程“新媒体视域下江西红色文化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工程编号:YG2023166。
注释:
①黄跃红.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J].人们论坛,2023(16):136-137.
②张文,王艳飞.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人们论坛,2023(23):126-127.
③王进.浅谈新时期红色文化的传播[J].美与时代,2023(04):61-62.
④邱小云,周艳红,弘扬红色文化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教育研究,2023(06):95-98.
⑤马静.基于五大开展理念的红色文化科学开展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3(10):199-202.
⑥谢凯.促进红色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开展[J].文化学刊,2023(06):188-190
⑦张理甫,媒介生态视域下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8).86-88.
⑧晁永光.新媒体与红色文化关系整合研究[J].哲学文史研究,2023(08):53-54.
⑨骆郁廷,陈娜.论红色文化的微传播[J].江淮论坛,2023(03):139 144.
⑩黄土.新媒体时代下红色文化的价值探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75-78.
作者簡介:詹丽雯(1999-),女,江西九江人,在读本科生,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媒介经营、媒体传播、播送电视;蔡婕(1984-),女,江西九江人,研究生,九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工程管理、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