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德育教育
思考
关于中专生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当前中专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者对德育地位及德育目标的认识不够全面
就业的竞争使得学校将学生技能的上下放在重要位置,重技轻德,认为“一技成,天下行〞。德育就成了少数人的事。中专学校德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职业观,到达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但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不太关注学生“知情意行〞品德结构的联系和平衡。对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要求较多,对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较少。
(二)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
由于教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有些德育内容难免滞后于经济的开展,不能准确地表达时代特征。加之,德育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有些学生认为“教师讲的都正确、很崇高,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用不上〞。导致学生一方面懂得很多的道德知识和标准,另一方面表现出不道德行为,“知行〞背离。
(三)德育教育单向灌输,无视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教育通常采用说教、典范、训诫奖惩、禁止、防堵、管卡压等。这些方法实际就是“灌输教育〞,其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禁锢了学生思想,把学生当成一种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在工作中教育者常常居高临下,致使学生主体缺失。方法上的机械化和简单化,造成学生对所授道德标准的排斥和抗拒。
二、加强和改善中专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全面认识德育地位及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成才先成人
德才兼备的学生历来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中专学校的德育教育不能只是为了技能的一种“陪衬〞或上级的“应景之作〞,不能只是德育教师和学生科的事。“知情意行〞是德育的目标,共同构成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单一地灌输“知〞,学生可能有较高的道德认知能力,但“道德知〞的逻辑在先却并不必然地导向“道德行〞。因此,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培养,履行道德义务时要有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精神力量。
(二)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调整和更新德育内容
1、贴近现实生活,必须随着经济根底的变化开展而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处理好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关系,对传统道德既要继承借鉴,又要超越,并赋予传统道德以时代特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树立新的德育观,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与互惠互利原那么、双赢共生同存;无私奉献与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平衡同存等。
2、贴近学生,把握职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中专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后,将进入社会,成为一个职业人。因此,德育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社会、职业的需要。作为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可在遵照德育课程的设置下,根据学生年龄、知识层次等条件增减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班风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因“班〞施教。同时,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和法律常识以及“人生观〞部份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艰苦意识、法治意识等。
(三)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作为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教师主体在于指点和引导学生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或拒斥一定的道德价值,开展道德自主行为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主见、有知识和能力的人,与学生建立一种双向互动、民主平等、亲密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在德育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当学生独立面对各种实际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分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人际交往、情感沟通、言传身教等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加强道德实践,丰富教育形式,克服灌输为主的弊端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学生主体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标准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会产生遵守道德标准、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由此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形成学生相应的品行,提高学生一定的道德能力。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便完成“知—信—行〞的两次转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情境课、活动课。教育者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对道德知识和标准的体验和理解,到达内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结合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针对学生整个群体,应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同的个性要求不同的手段方法。教育者要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就有必要把德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心理咨询方法,通过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解决学生个体由心理问题而带来的道德问题,促进个体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开展。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