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立于
礼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3年10月13日,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京民大厦举行,会上由全国数十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提交了论文并做了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中小学的一百余名音乐教师和艺术教育管理者参与了此次盛会。此次论坛包括开幕式、会议主题发言、三个分论坛以及总结发言四个局部。
一、论坛开幕式:专家学者云集,
共商“乐教〞传承大计
“乐教〞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主持。赵塔里木院长致辞说,“乐教〞是我们先人伟大智慧的结晶,具有我们民族文化独有的个性与品格,至少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约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国家政治与人才培养通过“乐教〞这种对人个体感性生命的发扬,实现了社会核心价值的统一与凝聚,实现了“礼仪之邦〞和“礼乐文明〞的追求与梦想,实现了不平等社会里的和谐与大同。或许这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中华“乐教〞文化的深远意义所在。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徐国宝博士说,过去所说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乐〞教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局部。这些珍贵的传统我们现在丧失多少?今天应该怎样传承和开展?我们应有一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经济、文化、政策和人本协调开展的“大开展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研究员指出,我们应该理解中国历史对“乐教〞、对“礼教〞或者对“礼乐〞二字的屡次反复,它也表达了我们中国人在“礼乐〞传统思想认识方面的不断变化。从“尊礼〞、“爱乐〞,到废除“礼教〞、“乐教〞,再到今天我们又恢复它,这是人类一种曲折的、充满着积淀的思想意识斗争和社会斗争,也是人类得到正确认识的必然途径。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张彩云博士发言说,去年谢嘉幸教授拿了国家社科基金提供的一个重点课题,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这个工程是教育学学科里最高级别的一个工程。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开展创造力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很显然,谢教授这个课题对于国家的经济开展和教育文化开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晶教授发言说,我们现在研讨“乐教〞对社会来说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正能量。这个“乐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本次会议的主题就叫“礼乐重建〞,我们既要对传统发扬继承,同时也希望研讨会能够持续深入下去,有一些新的关于“乐教〞理论的研究成果出现,使这种当代的人文科学研究形成一套新的理论体系。
二、论坛主题发言:对“乐教〞文化内涵的
辨析与考证
在论坛的主题发言中,来自各个高校的知名学者对“乐教〞文化做了自己独到的阐释。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以诗教与乐教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六经之中,乐、礼的形式最为丰富,最为人瞩目,读乐记可知乐教自成体系,未必处处依傍于诗。孔子云:“其为人也广博易良,乐教也。〞足见乐教的主题在于培养人的和通之性,因其简单而良善,为人喜闻乐见,故人极易从之,并为之所化,而乐记论五声与人情、国政的关系,几乎不提及诗,即是证明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不相为谋。
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在中华乐教百年回首的发言中辨析了“乐教〞的涵义。他指出,人们一提起“乐教〞,常会与“音乐教育〞相混。实那么音乐教育重在音乐本身乐理、乐器、乐史、乐谱、唱法之教习,与古人所云乐教无甚关联。“乐教〞必是美善合一的,有其道德意涵,期望改造社会。同时他指向了音乐本身节奏旋律之美与性情风俗之善。孔子说“文王之乐尽善尽美〞,因此说,“乐教〞与泛说的“音乐教育〞不同,与“音乐的教育功能〞也非同一概念,并不仅限于教育功能,更准确的释义是“礼乐教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中秋教授的文教与乐教引用古代文献与史实解读儒家文化以及文教与乐教的意义,并探讨了乐教复兴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复兴。他认为,乐教伴随着自觉的华夏文明之形成而诞生,而乐教又与神灵崇拜之间有密切关系。夏商周三代,乐存在于共同体的公共过程中,而这些公共活动多在宗庙中举行,乐的核心功能是和神人。孔子将“乐〞纳入其学的体系中,六经中有乐经,是儒家士大夫有意识利用乐教施行教化。故儒家价值渗透于其中,“乐教〞成为传播儒家价值的重要载体。这就确定了传统中国之“乐教〞的特征:“乐以载道,公共品性,娱神化人。〞如此看来,“乐教〞是汉代以来至关重要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西安音乐学院前院长罗艺峰以大乐与天地同和——谈古代乐教的教育理念与特色为题做了发言,他说,中国的“乐教〞思想最权威、最系统的诠释莫过于礼记·乐记。乐记引入了“物〞这一因素。“物〞,即人面对的万事万物,物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触及人的感官,人心随之而动……在儒家音乐理论中,“乐〞是音中的最高层次,通于伦理、政教,具有道德教化之效用。
朱翔非博士的发言是传统乐教与心性修养。他认为史学教育中通史教育缺失,经史教育当为经典,当今时代,对青少年变化气质、塑造人格是当务之急,其实跟“礼〞的教育密切相关。所谓“礼乐文明〞,礼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乐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从心性层面讲,应修身立人,到达“仁〞的状态。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人心亦不变。〞复兴,就是要回到人性的根源,要“闻道〞,否那么“无归〞。
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的周代国家礼乐教育与相关问题辨析及启示认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源自周代国家的礼乐教育,为了培养国子,礼乐教育首先要对相关机构中的专业乐人实施教育,因此,周代国家礼乐教育面对两种人,一是专业乐人,一是国子。作为礼乐,既要把握乐德、乐语、乐舞,还要考量与多种礼制、礼俗仪式相须固化为用,以及不同乐制类型对应不同礼制仪式类型的丰富性,这是完整意义上的礼乐内涵。“乐教〞正是建立在“以社会和谐有序为目的〞观念之上的。
三、三个分论坛:“乐教〞的历史、
现状与实践探索
本次“乐教〞会议共分为三个分论坛。第一分论坛主题是“中华古代乐教文化〞,由中国音乐学院丁旭东博士主持。王玲“纯艺术〞与“艺以修身〞——关于乐教主旨的辨析一文就“乐教主旨〞该以“纯艺术〞还是“艺以修身〞为主旨辨析,通过对社会各学界就艺术与修身育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以艺术来修身、育德的人文关心“功力主义〞这一观念予以考辨。丁旭东的发言〈周礼〉乐教文化考论通过对周礼所载之内容与其相关内容之载籍文献考证与讨论,描勒了其中“乐教〞之体系,以期传承之。祁海文的〈吕氏春秋〉“乐论〞的乐教意义、王德岩诗乐的合分与乐教的维度——〈乐记〉与〈诗大序〉合论也引发了大家关注。
第二分论坛由浙江师范大学杨和平教授主持,主题为“中华传统乐教文化的活态现状考察〞,内容包括当代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礼仪与民俗文化建设,社会文化教育与文化生活中以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为核心的综合艺术教育,其作用发挥情况、实践状况、典型经验等。香港中文大学蔡璨煌博士的乐以载道?台湾文化复兴运动期间的礼乐重建经验、高颖的乐教的现代复兴与国学启蒙教育、马海生的闽南传统乐舞传承与创新现状研究、杨和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典型案例举证等论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今中国“乐教〞的现状。吕鹏和葛兆远两位老师还分别对西北和华东地区“乐教〞活态文化现状考察做了专题报告,为中国“乐教〞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践行经验。
第三分论坛由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主持,主题为“新乐教〞理论与实践探讨。台湾大学赖贤宗博士在其文章音乐美学诠释学与当代“乐教〞之文化考察中,试图以台湾1966年发生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其礼乐重建的关系为论题,探讨与音乐相关之文艺活动和祭孔乐舞对当年台湾音乐开展的影响。山东大学张祥龙教授发言题目为试论孔子闻〈韶〉有悟,他认为孔子对音乐的理解是超常的,韶乐使他领会到“尽善尽美〞的生命境界,并因此参与塑造了孔子的思想、为人和事业。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的论文从中西文化比较看“乐教〞、冯哲的中华乐教、法国学者奕夫的梵乐与国乐、德国学者佩德斯的中西音乐比较都从不同侧面发表了对“乐教〞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观点。
四、论坛总结发言:复根以自救,
把“礼〞还给人
持续了两个小时的分论坛专题讨论令大家意犹未尽,在三个分论坛的负责人分别做了综述发言之后,此次“乐教〞论坛的主要发起者、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以新乐教与中华文明的当代复兴做了最后的总结发言。谢教授说,“乐教〞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主干,冠之以“新〞,不仅在于文化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还在于乐教核心的“礼乐精神〞必须有时代的气息,必须不仅能够答复当下面临的问题,还能够答复百余年以来国人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必须重建。因此,“新乐教〞不应该只是抱残守缺,而应该引领一场像西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赋“乐教〞以新意。如果说西方新教改革实现了“把神还给人〞的革命,不再由神职人员垄断话语,那么新乐教就应该实现把“礼〞还给人,不再由“君王〞垄断话语,实现“人皆可为尧舜〞的盛景。当然,以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首要的急迫任务是“复根以自救〞,“中华文明前途忧虑唯恐缺乏,遑论复兴?〞但国人还需有自信,毕竟我们还可以思考,还有诸多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如果可将这些教训作为养料,缜密地梳理我们的传统,培育正气,中华文明的复兴还是可以假以时日的。
“首届乐教文化国际研讨会〞是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也是我国第一次举行如此规模较大的“乐教〞文化大讨论,引发了代表们与专家学者们积极交流、深入学习和热烈讨论,为“乐教〞文化在我国的进一步发扬和传承开辟了道路。作为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我们更要担当起国家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不仅要有教好、研究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而且还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保护事业中,将承载着我们祖祖辈辈精神诉求的优秀传统文化守望好,使其能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①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尚永娜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中国音乐学院2022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