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媒体
融合
环境
现代科学
传播
体系
研究
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现代科学传播体系研究
科普信息化是新时期科普工作的指导方向,不仅表达在科学传播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的新变化,也是科学传播理念和运行机制的深刻洗礼。在媒体融合开展的新形势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传播体系,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新媒体如何与现代科学传播体系的融合入手,探讨了构建现代科学传播体系的开展新路径和未来改革方向,为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共建机制的有效落实,提升科普能力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现代科学;传播体系;新媒体社会企业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23)151-0027-03 在媒体融合开展的新形势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传播体系,不仅要着眼于现代科学传播体系中政府、相关职能机构、非社会组织、媒体、科技场馆、学校及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实现各个层面的静态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效能,在科学传播的动态过程中实现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科学素养的目标。因此,从现行科学传播工作如何提质增效切入,从当下科学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回溯当前科学传播体系建设中的短板,特别是注重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积极作用,应当是问题导向的科学传播体系研究的必然选择。 1 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现代科学传播体系开展新路径 1.1 针对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人的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爱因斯坦这里所说的科学影响人们的第二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文化,它包括科学的思维定式、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生活理念等等。如果从文化意义上来看,今天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很多问题,包括粗放的经济开展方式、宿命论和邪教问题突出、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或多或少与社会整体的科学素养缺乏,科学精神缺位有关。公民的科学素养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根底,是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前提。2023年,国务院公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方案纲要(2023-20232023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目标。2023年公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方案纲要实施方案(20232023年)。中央明确要求,到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根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 目前,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公民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传播工作中不但要着眼器物层面的科学知识、科学理论和技术,同时,要加强科学哲学、科学思维、科学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培育。其中,新媒体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更加有利于科学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实现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民族文化心理“中西结合〞,变革“扬弃〞以及全面转型。 1.2 根据公众的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强化公众对于科学的理解和认同 科学传播工作开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传统的单向信息流动,公众的理解、参与和认同对于科学传播体系本身的建设以及科学传播工作的效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在一些重大工程工程的环境评价中,由于公众的科学传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造成了政府、舆论以及公众情绪的对立,产生了很多不好的社会影响。目前在科学传播中,沿袭的根本上还是大而化之的传播模式,没有对公众根据其社会阶层、接受能力、区域相关性等因素进行细分,这是造成目前公众理解科学、认同科学的一大障碍。 因此,今后促进科学传播体系建设,应当对传播对象即公众的属性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区域传统以及接受便捷度等选择不同的科学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强化公众对于相关科学观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地,要通过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等阵地,从科学传播进入领导干部培训的“规定菜单〞入手,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相关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培训与教育,不啻为目前在科学传播工作中抓住“关键少数〞的重要举措。作为执政党的精英,党员领导干部的思维取向具有很强的社会风向标作用,同时,作为“精英阶层〞的领导干部,担负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教等综合管理职能,同时又是科教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掌握和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理解能力和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对于推动科学传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所能看到的课程涵盖领导干部素质的各个方面,但遗憾的是恰恰缺少了科学教育内容的设置。在“法轮功〞“悟本堂〞“大道堂〞“刘太医〞等反科学、伪科学活动中,不乏一些领导干部的参与和推波助澜,不能不说是其知识体系严重欠缺科学教育内容所导致。 在现代科学传播体系建设中,对于领导干部的科学教育应成为必要且十分紧迫的内容予以建构。可以充分运行现代信息社会的理念,推动科学传播信息化工作,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融合、开发和分享科普信息资源,拓展科普传播渠道,创新科普手段、载体和体制,来加深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科学传播教育工作。务必让该群体加快适应信息化开展步伐,树立信息化科普思维,紧跟媒介融合的整体开展趋势。 1.3 在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实现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升级转型 由于以互联网为引领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开展,现在的科学传播在传播途径和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传统的报纸、播送、电视、书籍等,已经不是科学传播唯一的载体和途径,信息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已经以互联网站、博客、微博、微信、智能 等新媒体为重要渠道,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与及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面对这种转变,科学传播必须围绕新的传播方式在内容、形式上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要适应从“主客体〞的单向度传递向“主体间性〞的交互式转化,这种转化,需要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科技场馆等相关主体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尽管这种转化目前尚未有确定的模式可以复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开展趋势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无视这种趋势,继续墨守成规,沿用传统的传播手段,科学传播的效益肯定会大打折扣。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