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社会
个体化
读后感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的读后感10篇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是一本由阎云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读后感(一):Rabbit
语言晓畅,可读性非常高。截取几个片段从个体化角度阐述了中国非集体化以来的变革。
尤其在刚走上社会,对一些现象开始初步认识的此时,更有拨云见日,抚掌击节之叹。
我原先以为中国社会阶层板结始于九十年代利益调整和腐败日益严重后。然而实际在农村非集体化后在职干部通过权利寻租提高经济地位,原先的中农及四类分子地位提高,贫农还是贫农。
放贷者王先生的案例展现了在社会关系网取代了国家控制的语境下,一个“能人〞是如何通过拓展关系网络和履行人情义务,平衡分流风险,而且使可疑的借贷生意道德化的。对当代社会的人情流动的理解有着极好的参考价值。
北京麦当劳的案例也非常有趣,我已经记不得麦当劳肯德基最初进入我县的情况,但是可以推测和星巴克刚进入时情况相类。不过时隔十多年,星巴克光环消失的速度比麦当劳肯德基快得多。
研究者以彩礼为切口〔可参照当今城市青年买房〕对农村青年身上的个体化〔实际是极端利己主义〕做出了分析和批判——他们对独立性的追求是以牺牲父母和年幼手足的独立为直接代价的。缺少自立更生的意识,使他们感觉自己有权力向父母要求经济上的支持来实现他们的幸福,同时还声称自己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的。这种对个人主义的误解是由于个人权利与自治的自由主义观念长期以来被国家认为危险而遭到压制,于是个人主义畸变成了利己主义。针对父母的态度,著者称中国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最重要职责,就是维持血脉延续。中国的个体不仅仅是凭借出生权就可以拥有自主性,而是必须扮演好一生中各种各样的角色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中国的个体化进程确实给个体公民带来了更多的流动、选择和自由,但国家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支持。中国的个体为了寻求一个新的平安网,或者为了再嵌入,被迫回到家庭和私人关系网络中寻求保障,等于又回到他们脱嵌伊始的地方。
尽管书中局部案例时间较早,但结论多可以适用于现今,恐怕也说明其内容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前瞻性,于我们也多一个理解社会的角度。
活在当下的中国,我们需要同时面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诸多问题,此书也令我们反思作为个体应该怎样从传统的支持与支配的语境中撤出,怎样面对丧失实践信仰与平安感,以及如何重新整合定位。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读后感(二):故事书一样的论文集
整本书构成了一篇巨大的论文,而其中的每一章又是相对独立的大论文,整个结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论文的内容像是通过讲故事来向大家展示中国社会个体化的一个开展过程。
这是第一次没有强迫的看论文,反而收获了很多。这本书可以当做是对中国三四十年代到近代的知识普及教材,让我对中国过去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有了更加形象的理解〔以前总是听妈妈说他们以前过各种苦日子,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对那时候的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于我这个非人类学的读者来说,我很喜欢!
本书中其中有一章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那就是第十章麦当劳里的社会空间,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的快餐厅来揭示当时在北京的快餐消费的丰富意义。在这过程中作者主要以麦当劳为例,让我们看到一种文化的开展。其实我更加看重的是作者实际上指出了麦当劳在中国为何如此成功的一方面原因。我之所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是因为看到作者的分析我产生了分析麦当劳在中国成功原因的冲动〔主要是结合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如果在准备硕士论文之前看到了这本书那我的毕业论文就不会那么平淡了!
在如何做一个工于算计的好人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下岬村王姓村民对自己家财务规划的具体内容,虽然作者讲的重点和我看到的重点不一样,但是我认为这位村民的行为不管在过去还是在快速开展的今天,对一个国家、一个家庭还是某个人都是十分必要的〔突然发现我对国家、家庭和个人的排序也正好符合书中作者提到的关于中国个体化的某一观点,看来国家教育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啊!〕。我个人相当佩服这位村民,在那个年代就有那样的投资意识,在现在他也会成为富翁的。他提到钱应该改花在该花的地方,他家当时的钱除了根本的生活开支,其余的开支主要都是投资,不管是理财投资还是人情投资,他都做得很好,这也是后来他收获更多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舍才有得〞,我想这对于我、我们都是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
偶然之间看到的这本书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多东西,不管是为了阅读过程中获得中国近现代农村生活的知识普及,还是为了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觉得都是值得一读的!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读后感(三):笔记
34
农业集体化不可全盘否认,在有些地区如下岬村,确实起到积极作用。
41
阎采用问卷调查衡量农民经济状况,至于用怎样的衡量标准,他是与农民有过讨论的,而不是直接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推测。今后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不妨试着与被访的对象、群体一同确立某个问题标准、界限,范围。
44
“以前的四类分子中也没有一户能进入最富裕之列,这恐怕主要出于他们最初的恐惧。有些村民告诉我,对于改革所带来的新机遇,成分不好的家庭一直等到最后才做出肯定的反响并加以利用。〞
48-49
土改后的每次政治运动,都有从城里来的各种工作组,这些人上衣口袋别钢笔,手里拿着手电筒,逐渐,这些东西便成了村民眼中干部、政府和城市优越性的象征。
村干部的级别越高,拿在手里的手电筒就越大。村支书用四节一号电池的特大手电,生产队长自忖最好用两节电池的小手电。虽然没什么明文规定,但这规矩却是人人都知道的。
54
是否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的推进,使那些已经从国家分配制度中得了好处的人,得以进一步垄断市场所提供的新机遇;还是这些新机遇有利于那些在国家分配制度下甚少获益的人。〞
扫除掉集体化等于平均主义这一偏见。
与解放前相比,生产队的结构仍然是等方案的,改变的不过是个体村民在等级中的位置而已。正是由于有了农村改革,曾经盛行于该村的社会主义等级制度才终于打破,使潜在的不平等减少了。
170
青年经历的长远效应。
每一代人都有过关于农村青年文化和挑战长幼尊卑等级的独特体验;随后的一代也享受了比父辈们更多的自主和独立。因此,当这些年轻人成为祖父母或者父母的时候,他们便会对下一代的自主要求表现出更多的宽容。
245
王的账本显示,无论生产本钱还是生活支出都与生产能力几乎同步增长。结果,任何额外支出,比方教育费用的突然增长,必定会给家户经济带来冲击。
生产能力的增长经常同礼物的馈赠平行。生产本钱通礼物馈赠的比率保持在大约2比1左右。
从纯经济学视角,随礼是一种赔车的事。
礼物馈赠的真正意义〔不在经济考量,二在社会考量〕在于保持和扩展关系网络以及表达人情伦理。
第八章,如何做一个工于算计的好人是最出彩的一章。思考:人情与个性的冲突,与现代社会契约精神的矛盾。值得重温。
278总之,蓬勃开展的消费主义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反映,也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制度的反映;消费主义同事还反过来促进社会制度更进一步的改革,比方重新划分社会群体的界限,在国家控制外形成新的社会空间和新的意识形态等。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读后感(四):个体、中国农村、人心
用三个小时翻完了这本书。阎云翔运用了地道的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但我并不认为他能对中国农村的关系有太多深刻的见解,这也正是很多人认为其观点没有任何奇崛之处的原因。
人类学著作恐怕是社科类作品中最好看的一类了。自从格尔兹“深描〞式民族志大行其道以来,这似乎成为了人类学进行社区研究的不二法门,从过去对欠兴旺地区的研究到现在城市社区或某个族群的研究皆是如此。因此,很多读者在阅读人类学著作时常常带有读“志怪〞小说一般的他者化眼光。即使作者费尽苦心地穿插进一个时髦的理论框架,读者依然更关心王老头家的婆媳关系或者街头黑帮是怎样忠义两全的。
也正因为此,我反倒认为中国的人类学应该承当特殊的责任。〔即使不用“转向〞这种烂俗之词的话〕在运用人类学方法这个纯西方学术的时候,阎云翔很显然和费孝通还差得很远。也许是为了在西方现有学术体制中有一席之地,他借用贝克“个体化〞〔individualism〕的术语作为理论框架填充自己的经验材料。这样一来,方法和理论都成了西方式的,他自己也陷入了对“个体化〞的理论焦虑中,因为大概他在自己丰富扎实的民族志材料面前也失掉了方向:媳妇向娘家索要彩礼就是从传统中“脱嵌〞吗?老头持家每天都记账本就是中国式的“数目制管理〞吗?杀马特青年们深受消费主义荼毒的“正当性话语资源〞能单纯用德国式“个人主义〞解释吗?看的出来,虽然阎云翔几乎每篇文章最后都留下了进一步理论探索的空间,但是他的内心很纠结,这纠结归根结蒂恐怕是在中国农村的十几年生活经验与美国人类学学习十几年理论方法的根本矛盾。
相比之下,我好不掩饰自己对于吴飞自杀研究的喜爱,这才是对西方理论最好的致敬,而非费尽心思一定要找一个现存理论套用来讲自己的话。语言果然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东西,一个“个人主义〞,德国语境不同,英国语境不同,美国语境不同,法国语境不同,中国语境更不同。如果连话都不会说了,你怎么指望自己做出超越人家的学问。
其实中国的个人化问题〔非individualism〕早在民国时期就成为了“研究热潮〞,比方胡适的“易卜生主义〞,鲁迅的伤逝和“娜拉出走以后〞,你敢用贝克的“个体化〞解释子君“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预我的权利〞这句话吗?
不过看到阎云翔如此扎实的人类学资料,我还是要为作者敏锐的学术触角鼓掌。他最起码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个体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处境。不过他的思考与他搭建的理论平台一样,充满矛盾。比方他对农村青年“个人主义〞理解的解释,用一两句引用就把西方个人主义解释成“man〞与“community〞并存,权利与义务共有的东西,而将中国青年的“个人主义〞解释为“自私〞〔即使没有明说,但他字里行间早已流露出来〕。这就好似让人觉得,中国人的自私还处于前现代之中,而西方个人主义是现代的。不过,阎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心如何变好。
虽然这个问题只在他文章中两三处闪光,但是他对于“没有个人主义的个体化会带来什么后果?〞的质问就显现出了他的担忧。他成认中国农村具有特殊的现代性道路,农村青年在传统与消费主义现代之间面临主体性的赋予困境。虽然他作为人类学家没有紧接着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案,但却让我联想起了梁漱溟的乡约教育和乡村建设。中国文化中的向上之心与尚贤尚智,奈何总让雨打风吹去。
文章到此就可结尾,可我最后还是手抄一段文字,选自那篇著名的中国建国之路〔论中国共产党并检讨我自己〕:此次到西南参加土地改革,在下面看了看,才知道高高在上的北京政府竟是在四远角落的农民身上牢牢建筑起来;每一个农民便是一块基石。我并不认为非主流和杀马特是一件小事,这个时代的农民只能指望于建嵘之辈,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读后感(五):伪“个人主义〞的年轻人
这本书是阎云翔假设干英语论文的中译本的结集。结集这类书的不好处是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缺乏,因而从总体来看就容易显得散乱。这本书好在有一个比拟一致的主题,即书名所说的“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所以总体结构上还算比拟统一。
所谓的“个体化〞,在这里所指的是一种有异于西方所通常理解的个人主义。按阎云翔所指出的,在当今的中国,“不管在精英群体还是普罗群众那里,个人主义总是被理解为一种个人中心主义,其表现包括自私、不合群、功利主义、毫不考虑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西方个人主义的其他因素,例如自主、平等、自由和自立,却受到无视〞。在这种异化的个人主义里,人所求的是所有有利于己的事情〔这导向自私〕,却不愿成认别人也同样有这样的权利〔反面导向自由平等〕,也不愿为此而承当必要的责任〔反面导向自主自立〕。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所谓的“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