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社会科学的理路
2023
社会科学
理路
有感
新编
社会科学的理路有感
什么是科学,坦率地讲,在阅读黄光国先生的社会科学的理路一书前我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更不曾知道这个问题竟曾如此深入地被众多学者深入和系统地讨论过。看完此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学术研究所需要的严谨和科学进步的得来不易。因为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是众所周知的科学原理,都是在学者们的深入思考和反复检验后得出的。如今科学在社会开展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历史上众多学者以其严谨、求实、不计名利的风范通过对社会开展做出的巨大奉献所换来的,而如今的我,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科学殿堂的初学者,更应该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珍视这得来不易的学习环境,同时以一种傲然于世的历史使命感将这一神圣的科学研究事业继承下来并力求使其得以开展,以期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对社会的开展能够做出应有的奉献。
什么是科学。面对如此抽象又极具概括力的概念,想要正确地界定它是一个极度困难的命题,但是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们知道每一个学者在试图构建自己的科学哲学体系时,都试图完成这一工作,并给予了众多的解答。面对这一问题,我不仅想到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说法律是门科学。法律这样规定的科学性何在。但是就如同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开篇就指出的那样“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极少像"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一样,时许不断的被问着,而最好的解决方针就是不要急着对"什么是法律。"这样的问题给出答案〞,通过对法律领域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研究,给出一般性的答复。在此,笔者试图借用哈特先生的这一方法,从科学的功能为突破口加以分析,并试图在此根底上从一个侧面来答复“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科学具有什么功能呢。通过阅读本书,在对众多大家的观点加以总结后,笔者认为科学有如下三个功能:
第一,认识事物的功能。有关“认识〞的观点有很多,在此不做赘述,仅引用笔者深为赞同的皮亚杰关于认识的观点加以说明。皮氏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构建活动,源自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这一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认识功能需要具备的要素。首先需要有认识主体,这一主体必须拥有认识的能力;其次需要有认识的客体,这一客体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事物,包括物和客观存在的规律和联系,单个个体臆想中虚构的事物是无法被认识的,因为它既然不存在就无法完成认识中的交互作用;最后认识是一种交互作用,认识的成果——知识,正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客体交互作用的产品。在科学的认识功能中,应特别强调认识能力这一问题,因为笔者认为认识的范围以认识的能力为限,同样科学所能合理发挥作用的范围也以认识的能力为限,而历史上很多学者试图超越特定阶段的认识能力的限度依自己的主观臆想构建科学的全部内容的做法是必须加以批判的。成认认识能力的实在性和客观有限性是本文的根底,下文还将不断提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能力中,既包括日常语言中的解决问题的意思,又包括对认识的检验这一功能。解决问题是社会对理论、人类对认识的客观要求,这一功能是如此的直观而又重要,它是人们接受科学的直接原因,亦是科学进步的直观表现。劳丹在他的“研究传统〞理论中强调“科学进步的判准,既不是经验主义确实证,也不是波普的可否证性,而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理性就在于以此作为判断,做出最进步的理论选择。〞笔者认为这一标准即使不是最恰当的标准也一定是相当适宜的标准,因为它简约而又实际,突出了科学解决问题这一功能的重要性。
第三,能够指导人们认识未知事物的能力。这一条是笔者将其单独提出并重新陈述的。很多学者也曾指出科学具有预测或指导功能,并对其加以探讨,但笔者对预测指导这一概括并不赞同。因为如果是对其后发生的相同问题的预测和指导,只是解决问题功能的必然成果,不应单独列出,而超出认识能力的猜想更不是科学所具有的功能,这种猜想是认识的原始功能,不应被概括于科学之中。笔者在此想要表达的思想是:认识能力的历史条件下的范围,不但包括在该认识能力作用下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客观实在,还应包括该认识能力作用下能够为人们所认识,但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到的范围。科学研究,或者说常态的科学研究便是从已认识到的显现中发现可以说明解释该现象的科学理论,并在该理论下尽可能地扩充认识能力,将其尽量接近该实力条件下认识能力所能到达的最大极致,以认识到更多更全面的现象和事物。科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海王星的发现,这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巨大辉煌之一。当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后,人们用其对新发现的天王星轨道加以运算,但是运算结果与实际的观测有很大差距,一时之间举世哗然,万有引力定律受到了普遍的质疑。而法国数学家勒维烈那么坚信万有引力理论的正确,他相信是在天王星外还有另外一颗世人所未发现的星星造成了这一矛盾。1846年8月31日,他完成了对新行星轨道和大小的计算,并于当年的9月18日写信给柏林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加勒。信中说:“请您把你们的望远镜指向黄经326度处宝瓶座内的黄道的一点上,您就将在离此点约1度的区域内发现一个圆面明显的新行星,它的亮度约近9等……〞23日加勒收到该信后当晚便进行了观测并在其所预言的位置发现了这颗星星。海王星这一“笔尖下〞发现的星星使当时的科学界欣喜假设狂,它的传奇性发现更是牛顿的经典力学开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举这一例子是想强调,从认识客体的角度上说,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太阳系内的行星之一,不同点仅仅在于是否被人们所认知。在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的限度内,我们可以用望远镜观测到海王星却一直没有发现,直到万有引力定律擦去了我们视野上的盲点我们才认识到它。这便是笔者所希望表述的科学所具有的第三个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过程中,随着认识的不断广泛,被认识的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一个未知事物可能是通过其局部属性与已认识事物具有相同属性而被认识,但是其自身可能具有我们尚不能认识的更高的属性,笔者将这通过相同性质传递过来的尚不能认识的新的需要被认识的事物称为“新理论透出的曙光〞,正是对这种曙光的追求使认识不断深化,使认识能力不断得到加强,科学得到进步。
之所以将科学分为这三个功能,主要的目的是。第一,可以更好地认识科学的作用。通过这种划分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的作用是分为严格的时间阶段的,即首先认识事物,其次解决认识中的问题,最后扩充认识,在扩充中认识到新的需要认识的事物。
其表现形式如下。tàaàt"其中t代表对事物的认识,a代表对问题的解答(包括对理论的验证),t"表示对未知事物的认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t和t"在认识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t的认识客体是事物,这种表示为能够被“看到〞但是不能被“理解〞,所以其需要被认识的是其表现下隐藏的更深层级的性质、规律等理性认识;t"的认识客体是未知事物,认识过程表现为从“未知〞到“〞,所以其要认识的是新事物的外表现象,更多的是感性认识。而将t"和t加以联系来完成这个科学功能的过程的,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需要。
第二,这种功能的划分可以将科学和非科学区分开。与认识能力相适应的科学理论,可以很好的完成这三个功能,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非科学那么不能,非科学一定会在实现功能途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比方欧洲中世纪的医学,认为血液是由心脏制造的再流遍全身,由于当时的教会禁止解剖尸体,所以导致无法验证。但是维萨里用解剖事实证明了这一理论的错误,这导致人们对血液在体内流动理论的重新思考,并最终发现了血液循环理论,此为非科学无法完成的解决问题阶段中验证功能的例证。再例如,如果认为是龙王主管降雨,那么在旱灾时,人们会寻求的解决方法便是去求雨,但无论人们献上什么贡品,也不会由此实现降雨的目的,此亦为非科学无法完成解决问题功能的例证。第三,这种功能的划分可以将实际上存在的对科学的主张恰当的加以应用。比方说经验主义在科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到法耶尔阿本德从理论的多元化角度出发,反对经验主义,他认为经验主义必然导致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元论,不利于我们对社会的多元认识和科学的开展。但是亨佩尔提出“科学的说明必须满足两个根本要求,及说明的相关性和可检验性〞的正确性却又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亨佩尔的观点已经从一个侧面说出了经验主义在解决问题功能中的重要性,所以应该在第二个阶段中严格实施,而第一个阶段那么出于保护科学研究的开放性考虑那么不必过多提出。同样的,法耶尔阿本德支持科学实在论反对实证主义,从三功能分类的角度来讲也是将科学的不同功能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认识阶段强调实在论,在解决问题阶段强调实证论较为妥当,但也应该认识到“内在实在论〞固守传统认识范围,对“感官无法经验到的物质对象,也不存在〞的观点是典型的掩耳盗铃,我们应该积极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扩展我们的认识能力,以期更好地跟上科学前进的步伐,而不是拖科学的后腿才对。
面对“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我们还应该特别强调科学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是科学理论总是有其适用的范围,这是由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开展这一客观事实所决定的。成认科学的历史局限性这一特征对正确认识科学、认识科学史都是异常重要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批判科学万能论的错误主张——虽然这一理想是好的。也只有正确看待这一点才不会对科学丧失信心。笔者这里再一次引用皮亚杰关于知识的看法:知识“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科学理论的进步是离不开主体认识能力提高这一条件的,只有二者良性互动才能促进知识的增长。很多学者都指出:今天我们肯定为根本之科学原理的许多想法,在历史上都曾经被判定是荒唐的;而历史上许多被当作最根本原理的东西,后来又证明是愚蠢的错误。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科学。是认为科学也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主义产物。还是认为科学理论同样是不可靠的呢。我们还能放心地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问题吗。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并且时常困扰着人们。笔者认为这种困惑产生的原因便是没有正确的看待科学的历史局限性而对科学抱有过高的期待所致,当科学理论能够解决一局部问题时我们便期望他能解决全部问题,当科学理论能认识一局部事物时我们便期望他能指导我们认识全部事物,正是这种过高的期待使理性的科学变成了“科学的暴政〞,而当一个理论走下神坛时我们又显出空虚和迷茫,所以成认并正确认识科学的历史局限性对我们如何健康看待科学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以上第一局部主要是针对“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所写的。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过,讨论问题应该首先从价值判断入手,只有在同一价值取向的根底上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所以笔者在本文一开始便对自己通过这次阅读对“什么是科学〞的体会加以陈述,然后再对研究的方法的体会进行陈述。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笔者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同样获益良多。其实以往在看书或者是写论文时,笔者也有一些自己已经形成了的研究习惯,但是通过这次阅读才发现,仅仅只有朴素的、自我摸索的方法是不够的,所以笔者便试图用书中告诉给我们的科学的方法完善自己平常的思考习惯,以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以更加严谨的精神投入其中。下面仅从笔者自己朴素的研究步骤出发,具体谈谈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感悟。
第一,在界定研究范围,明确其概念方面。在进行一项研究前,明确研究的范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范围越明确,认识的作用就越显著。而为了明确研究从概念入手又是我们一般认识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必要组成局部,这个概念就起着科学哲学中的“典范〞或者“内核〞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用语言界定概念是要冒风险的,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当以哲学或者其他科学之名改变某一日常概念的内涵时,这一独立出的概念往往也将哲学家与群众相隔离,并且在科学的交流与群众的理解间竖起了障碍,这一风险往往大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在完善自身理论而下定义时所做的乐观估计。笔者在此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例如政治课上经常用到的“矛盾〞一词,大家都知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