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萨满文化与中华文明十七.docx
下载文档

ID:1471546

大小:22.25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满文 中华文明 十七
萨满文化与中华文明(十七) 鹿石———阿尔泰草原文明的历史见证 中国新疆天山以北阿勒泰地区发现有一种碑状石刻,因碑体上雕刻了著名的图案化鹿纹样而得名“鹿石〞。国内外学者认为,在广漠的欧亚草原地带分布的鹿石,包括一种鸟嘴兽身的造型石雕,都有着相类似的原始文化内涵。经考证,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广布的鹿石,作为欧亚草原古代居民的一种文化遗存,最早可以上溯至4000年以前。 鹿石分布区域,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的图瓦和南西伯利亚、中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草原,俄罗斯黑海沿岸和南乌拉尔山也有零星分布。鹿石向西最远一直分布到欧洲,西界可达德国额尔伯河流域。在西方,如保加利亚的金麦里人古坟前也发现过鹿石。现已发现可称作“鹿石〞的碑状石刻有近600之多,尤以蒙古国最为集中,其次是阿尔泰大草原。鹿石在中国新疆境内,主要分布于青河县和富蕴县,阿勒泰市、吉木乃县、伊犁昭苏、博州温泉、昌吉州吉木萨尔县等地也有少量遗存。 鹿石,大的高达3米,小的也有1米左右,多项选择用花岗岩等较硬石材打磨而成,以长方形石碑状居多,也有方柱形、刀形和不规那么形的。图案主要有三种:一是具图案化鹿形象的;二是具写实性静态动物形象的;三是上部仅刻圆圈及点线纹,下部有兵器图案的。第一种通常被认为属青铜时代晚期遗存,另外两类那么推断为铁器时代。鹿石都是面东而立,一般为长方形石碑状,也有方石柱形、刀形和不规那么形的。鹿石的最上端刻有一圆圈,稍下刻有一直线或点线纹,线以下一般有鸟喙状鹿群头朝上向圆圈作飞翔状。对此很多人称这是古人向太阳敬献牺牲,认为在古代游牧民族的心目中,惟有世上跑得最快并且充满灵性的鹿和马,方能追随宇宙中最光辉、最富有生机的太阳。在富蕴县发现的一块鹿石高317厘米,碑的截面呈五角形,最宽的一面约有40厘米,碑上端雕刻一圆环,碑下身刻有五只奔跑的大鹿,鹿头上均有三枝杈的大鹿角,首尾相接,极为壮观。匈牙利学者匀·额尔德伊说:“苏联考古学家列举种种证据,证明鹿石与太阳崇拜有关系,一些鹿石上方的圆圈就是太阳。鹿石上的鹿形之所以与太阳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是因为在多数场合下表示鹿朝着太阳的圆圈奔去,第二是因为据神话学和民族学材料,鹿是与太阳崇拜有直接关系的动物,即图腾,这些是不容疑心的。〞 灵鹿崇拜是一个全球性的神话和宗教现象。从内蒙古赵宝沟文化出土的陶尊以及古籍佚文中的记载,人们可以发现鹿很早就被古人作为人格神,成为通光明界和幽冥界的灵使和沟通地下界与天上界的象征,这一宗教性意识行为血脉相承、广传流布。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萨满巫师崇拜太阳并将太阳神化,鹿石顶上的刻画的圆形图案,正是原始先民崇拜太阳的标志。这些原始艺术家为了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敬,把本无喙状的鹿嘴都刻划成上长下短的喙状形,表示他们的虔诚的心更接近太阳神;把本来是站立的鹿腿刻成屈蹲状,同样是表示对太阳神的虔诚之心;把本无驼峰的鹿背添上驼峰,就显得更加雄壮;加上一律整齐向后的鹿角既壮观、雄健又美丽,朝着太阳,这些都表达了原始先民高度的审美观念。 国内学者关于赵宝沟文化与天界崇拜的的学术观点给了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赵宝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敖汉旗高家窝铺乡的赵宝沟村而得名。迄今为止发现遗址点数10处。经碳14年代测定,较早的为赵宝沟遗址,年代为公元前4270依85年,较晚的是小山遗址,为公元前4l10依85年。通过考古发现,人们了解到赵宝沟文化与天界崇拜有着密切关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飞鹿、飞鸟等有翼神兽来表现祭天、拜天的遗存十分丰富。飞翔的动物纹是赵宝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在写实根底上加以神化的通灵图像,明显表示出古代先民对上天的信仰和崇拜。众多此类文物中,最为典型的是一件名为“四灵〞纹陶尊的器物。它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所在地东南宝国吐乡兴隆村东13公里处,此地为一座很有规模的祭祀用地穴,面积有30多平方米。地穴中央有一处圆形坑,形成方圆相套的布局。圆形坑内共出土夹砂筒形罐五件,均为祭天用的祭品。在圆形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陈列有祭天的器物,东方以石磨盘、石磨棒为主,寓意农时的播种季节;南方以筒形罐为主,是夏至祭天祀地的祭器;西方以人面纹大石斧为主,寓意农时的收割季节;北方以神兽陶尊为主,是冬至岁终大祭的祭器。祭祀时最重视的是东北方位(朝迎日出,与“夏人祭于暗〞相符),在地穴东北边沿上有柴燎祭天遗留下来的红烧土遗迹。 陶尊陶胎为泥质,稍加砂,外表打磨漆黑光亮,有如黑陶。器形似一敛口钵上加一粗而高的颈部,钵的敛口局部成为尊的鼓肩,肩以下圆腹,腹体下部又内收,上下腹间有明显分界,使全器分作上、中、下三段,富于变化。口径25.5厘米,底径16厘米,通高25.5厘米。由于器口与体高同等,使器体显得高耸而又匀称。陶尊腹部刻画“四灵〞动物,作自左向右运动式,绕器身一周。右侧领先的是飞鸟,长喙呈弯勾状,嘴中衔着一条卷尾状之物,鸟头有冠饰,尾呈蛇状上卷,有双羽,躯干穿行于卷云纹之中,以右侧展翅显示飞翔状,翅尾和其他局部那么大幅变化,加大了飞翔的意境。紧接有几厘米的间隔,此处有一带角的神兽形象已漫漶不清。随后是一带牛角的野猪,它獠牙突出,微张嘴作吹气状,身躯呈蛇体旋卷状,它的其他局部都为以龙鳞纹表现的体躯所掩盖,是在急速游动之中。最重要的是,在它之后有一带有双羽的飞鹿尾,尾部夹有一圆圈纹。研究者发现此陶尊图纹的展开图具有奇妙的透视效果,尤其是鸟、鹿、猪三种动物,从头部到体躯均依次按比例由大向小,由长而短,身体重心那么由下而上,强烈地表达了一种由近而远的立体感,充分表达出在天空遨游流动着的神秘意境,似一幅标准的透视图赫然在目。这件“四灵〞纹陶尊宝器,让人很难想象它出自五千年多前的华夏先民之手。 赵宝沟文化遗址中除“四灵〞陶尊外,还出土有多件飞天神兽纹“天象图〞陶尊。据开掘报告称,出土之处可能是祭天的场所。陶尊的整个画面,均以天空作为大背景,以飞翔的神兽为内容,反映出对某种特殊现象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是上古时代以祭天为主要内容的祭礼活动的一局部。这些陶尊均已具有专用性的祭祀神器的功能。其中,“四灵〞纹陶尊是赵宝沟文化陶器中造型最复杂、等级最高的一件,它也是该遗址中出土陶器最大的一件,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值得思考的是,赵宝沟文化在某些方面为何有超水平的开展?为何赵宝沟文化中的刻画动物飞天图案,以鹿纹出现最多?为何北方草原先民喜用鹿来作拜天、祭天的题材?它对人们理解广布于亚欧草原的“鹿石〞文化,应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