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以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拓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1468999

大小:21.75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中华 中的 生命 敬畏 拓展 大学生 教育 研究
以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拓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 摘  要: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是先秦先贤在对生命产生的既崇敬又畏惧的情感之上形成的以珍爱生命为导向的生命价值追求与警示界限,对拓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剖析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现状,解读中华元典中生命敬畏观的根本方面,探索以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拓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中华元典;生命敬畏观;生命观教育 中华元典是创作于中华民族“青年〞时代的核心文化典籍,这些典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骨架。生命敬畏观是人们在对生命产生的既崇敬又畏惧的情感之上,进一步认识生命及生命价值,从而形成的以珍爱生命为导向的生命价值追求与警示界限,是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理性的系统认识。先秦先贤的生命敬畏观广泛留存于中华元典中,为拓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023年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开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将生命观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因此,以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拓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又是加强和改良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感 当代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之下,生命平安和生命价值观念淡化。近年来,媒体频繁报道高校学生自杀、残害他人生命事件。如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两起男大学生跳楼事件,大学生相继选择以如此极端残忍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令人惋惜。2023年4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因与同寝室同学黄洋关系不和,将做实验后剩余的剧毒化合物带回寝室并注入饮水机,导致同学黄洋饮用后有毒饮用水后中毒身亡,医学高才生对生命却是如此漠视,震惊了社会、家庭和教育学者们。当代大学生为什么会对自身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如此漠然,唯一的答案就是: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感。 (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理论探索有限 生命观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源自国外,自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兴旺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相继开设了专门的生命观教育后,我国的生命观教育才开始起步,目我国在生命观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文化资源还有待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开展生命观教育的主阵地,我国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并未开设单独的课程,关于生命的认识、生命的价值等方面教育几乎空白,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内容不完整。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时多是依靠自己对生命、生命价值的理解和有限的心理学知识,一局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生命观教育的认识不全甚至有失偏颇,难免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由此可见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实践体系尚未形成 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组成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实践体系,社会实践可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体会自身生命价值,是实施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载体。具有导向、教化和鼓励功能的校园文化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领悟生命真谛、尊重生命价值,是实施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隐性载体。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将生命观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校园文化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阻碍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实践体系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成效的保持和发挥。 二、中华元典生命敬畏观的根本方面 在中华元典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坚信作为生命本体的灵魂是永生不灭的。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才慢慢突破“灵魂不死〞观念的禁锢,走出神的阴影,尊崇人的生命价值。儒家元典从生命的社会属性考察生命和生命价值;道家元典立足于生命的自然性认识生命和生命的价值;墨家元典将“兼爱天下〞的理想作为生命的价值的目标。形成了儒、道、墨各具特色、多元互补的生命敬畏观。 (一)儒家德性主义的生命敬畏观 先秦儒家从“孝〞出发,提倡“不亏其体〞、“仁爱万物〞,尊崇爱惜生命反对损害生命的行为,“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礼记·祭义);先秦儒家认为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别离,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重视人的社会生命价值的实现,提倡“尚中贵和〞、“乐群里群〞,以此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面对不可逃避的生死困惑,先秦儒家提倡“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将个体的生命价值汇入到社会理想的实现中,使得有限的个体生命超越生与死的自然束缚,得以升华、到达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二)道家自然主义的生命敬畏观 先秦道家提倡“重身轻物〞,反对人们过分追求名利、美色反而损毁生命的本末倒置的行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先秦道家看到人与人的争斗引发了社会的动乱,因而先秦道家崇尚“为而不争〞的思想,推崇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来并以此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先秦道家认为生命源于“道〞,生命的生与死都是“道〞的必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先秦道家在精神生命层面提出“死而不亡〞、“精神逍遥〞的最高追求,充盈精神生命使之回归“道〞,实现生命与“道〞合一的境界,将人们从生与死的困境中解脱,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三)墨家功利主义的生命敬畏观 先秦墨家提倡“贵身〞,认为只有安排好自己的生命,才有能力帮助他人从而实现人与人相互关爱的社会理想,“天下不假设身之贵也〞(墨子·贵义);先秦墨家所处的时代,纷争四起、战乱频发,人们饱受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之苦,先秦墨家看来,祸乱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互体恤、相互保护,因此先秦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要求人们抛弃狭隘的利己私心,要爱惜别人的生命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无差异的关爱,以此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实现“兼爱天下〞的理想,“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 三、以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拓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一)以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丰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理论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生命观教育思想文化资源作为支撑。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凝结着先秦先贤对生命和生命价值认识的不懈探索,饱含对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问题的系统认识,不仅有对生命现实问题的思考,又有对生命终结问题的追问,浸润着对生命的珍爱和关心。因此高校可充分借鉴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并结合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组织师资力量编写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相关教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在高校开展专门针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积极对待生命的价值,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二)以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深化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实践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相关生命观教育理论的指导和课堂教学灌输,更需要广阔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体验生命过程、领悟生命价值、培育对生命的敬畏感。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既有对生命的崇敬感又有对生命的畏惧感,这样一对矛盾的情感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二元张力结构,使得人们在畏惧损毁生命的同时又积极的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模式。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实践既要重视生命价值引导又要重视生命警示教育:一方面可组织大学生参观医院、殡仪馆让大学生直观感受生命过程,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迹让他们体会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价值的伟大,组织大学生开展公益效劳活动让他们在效劳社会中体会自身价值实现的快乐;另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对近来频发的大学生自杀、自残、残害他人生命的极端事件进行探讨,剖析这些漠视生命的极端事件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巨大危害,在他们心中树立“虐待生命就是作恶〞的警示界限,从而预防此类极端事件的发生,强化他们对生命的认可和对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 (三)以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营造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气氛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实施需要营造热爱生命、关心生命的校园文化气氛,才能春风化雨,不断增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实效性。中华元典中的生命敬畏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营造积极乐观、热爱生命的校园文化提供了许多借鉴。高校可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培育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开展生命观教育的主题活动,不仅可培育大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又能润物无声地在他们的观念里播下珍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种子;可以举办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如文化讲座、电影放映、趣味体育运动等,激发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从而珍视生命,积极实现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 [2]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2). [3]凌敏杰.论中华元典中先秦儒家的生命敬畏观[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3(06). [4]张世爱.基于生命价值取向的高校道德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01). [5]许士密.道家生命哲学的现代诠释[J].哲学研究,2002(06).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