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建设
动员
农村
干部
培训
大会
致辞
农村建设发动暨农村干部培训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县委的安排,今天下午,我们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发动会和培训会,以会代训,通过培训的形式,把从党中央到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指导思路和开展设想以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大家作一交流和探讨。
下面,结合平时工作中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结合县委对新农村建设的想法,结合前段时间我在中央党校培训的一些体会,我讲四方面内容: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长期性;二是国外以及全国各地是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三是我县怎样开展新农村建设;四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长期性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课题。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或传统知识分子,就推动了乡村建设和农村复兴运动。晏阳初1928年在河北定县启动的乡村改造试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农民开展“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计生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对旧中国乡村建设影响最大的著名学者梁漱溟,1931年在山东XX县区进行的乡村建设试验也是以教育为主要内容,对整个县级行政体系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代替行政力量。建国初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党提出并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实验,全国涌现出了大寨陈永贵、“江南大寨〞吴仁宝等一批先进典型。如陈永贵带着大寨群众以“愚公移山〞的气概,先治坡、后治窝,取得了显著成效;华西村上世纪60年代建村之初,就确立了“十五年将华西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970年代前期就实现了“亩产超吨粮〞,全体村民就都搬进了集体建的设施齐全的新瓦房。去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目标,它表达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开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战略工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统筹城乡开展、促进工农互动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奉献。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重大举措。大家都知道,科学开展观是指导开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达,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开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开展,是科学开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开展进程、共享开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开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无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开展就没有真正表达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开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开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开展。同样,具体到我们XX县区,贯彻落实好科学开展观,就是要以争先开展为主题,以全面加快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全力实施好“153〞开展战略,奋力建设全面小康冲刺全国百强。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国内开展历史经验说明,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开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如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开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如拉美国家等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明显倒退。比拟典型的国家比方巴西,这个国家的城市一方面是高楼林立,像现代化的都市,一方面有大量的贫民窟,大量的贫民阶层存在,反差很大。还有印度,工农城乡差异也很大。在这些工农城乡差异很大的国家,就无法实现现代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开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开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一个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变化,就是从农村先开始的,开展到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在经济开展的同时,城乡开展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城乡差距、工农差异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拉大。集中表现为“六大反差〞: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反差。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农村经济开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这两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到达3.22∶1,绝对额相差7328元,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购置了不到1/3的消费品,30%的城市居民却购置了2/3以上的消费品,大量的消费品流入到了城市。而且这是绝对额的差距,实际上,城市居民带上福利等的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比例达5:1,也就是说,五个农民的收入才抵得上一个城市居民的收入。有专家称,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至少相差10年以上。
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开展存在巨大反差。我国城乡经济开展差距大,社会事业开展的差距更大。一方面是城市高楼林立,大学校、大医院到处都是,一方面是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相当突出。2022年,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23%的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农村文化事业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
三是城乡根底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尽管也有很大开展,但仍显得明显滞后。目前还有一些农村通不了路、打不了 、看不上电视、喝不上干净水。2022年,就全国来讲,有46%的村没有自来水,4%的村不通汽车,7%的村不通 ,相当多的村没有卫生厕所、没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
四是城乡财政支出存在巨大反差。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加较多,但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与农村开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0-2022年的15年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率有10年低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0-1994年在9%至10%之间,1995-1997年下降至8%左右,2022-2022年继续下降至7%左右。
五是城乡信贷存在巨大反差。长期以来,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信贷资金投入严重缺乏,农民和乡镇企业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突出问题。2023年底,农业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8%,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4%,均远低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
六是城乡投资存在的巨大反差。近些年,城市建设资金增加,城乡投资差距不断扩大,农业和农村开展后劲缺乏。1997-2023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农村与城市投资比连年递减,从1996年0.30∶1下降到2023年0.18∶1;农村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23.3%下降到2023年15.2%。
拿我们泽州来看,也是如此,尽管这几年我县农村取得长足进步,走在全省前列,走在中西部省市前列,但城乡差距还是显而益见的。202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18元,城镇居民收入为8975元;医疗条件方面,农村每千人有病床1.15张,医生2人,城镇每千人有病床3.53张,医生5人;通讯实施方面,农村每百户有 20部,互联网普及率为10%,城镇每百户有 80部,互联网普及率为95%。再从全县从业人员和产业结构来看,2023年全县从业人员21万人,其中一产12.6万人,占60%,二产4.4万人,占21%,三产4万人,占30%;2023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64:30。这也就是说,全县60%的一产从业人员创造了6%的总产值,40%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创造了94%的总产值,而且一产从业人员全局部散在乡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局部集中在城镇。再从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来看,18至60周岁的劳动力到达小学文化程度的11.22万人,占27.03%;到达初中文化程度的21.28万人,占51.27%;到达高中文化程度的为9.01万人,占21.7%。这就意味着新农村建设是由以初中生为主体的农民来完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差异巨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根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开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把农业农村开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成果由亿万农民共享。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开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不少城市的开展水平已经接近或到达一些兴旺国家水平,但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现在,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3%,大局部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到达60%以上,全国也还有6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为此,党中央反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统筹抓好城乡开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开展的持久动力。经济社会的开展靠的是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但支持我国经济开展却只有投资和出口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国内投资还是外部投资,连年增长,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到达23-24%,过高的投资带来的投资热,比方房地产热、钢材热、电解铝热、水泥热等,这些投资过热会带来产能过剩,如果国家一直靠投资拉动,势必会造成通货膨胀,势必会造成经济危机。还有我们的经济外向度已经到达50%,有的统计数据到达70%,“中国制造〞已经走遍世界各地。但我们经济开展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根本上最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崛起,所以总是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抑制、制约我们的开展。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贸易磨擦将越来越多,对经济平安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讲,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开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立足点。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开展,国家决定必须启动内需。内需在哪儿。在我们广阔的农村,农村是个大市场。目前农村的消费市场跟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开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置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局部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开展。因此可以说,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