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农信社的变化征文3篇.docx
下载文档

ID:1460427

大小:30.65KB

页数:1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见证 改革开放 四十 农信社 变化 征文
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信社的变化征文3篇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我们不忘初心,一直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我们看到很多的变化,见证了各行各业的开展,关于农信社的变化征文你写好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 篇一 2023年,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恰逢我参加信用社工作40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信人,亲身经历了农信社曲折漫长的改革和迅速开展的时代。回想过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真是感慨万千。 1979年中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基层农村信用社。刚出校门的我,对信用社一无所知,社会上也很少有人知道。当时还想,信用社是送信的吗。带着疑问找到公社(那时候不叫乡镇)院内角落里破旧的三间砖瓦房,掀开破旧的布门帘(上班时是冬天),看到满屋烟雾缭绕,墙边是一个用土砖砌的大煤火台,正冒着火苗与烟雾,两张破旧的办公桌摆放在角落,两张快要散架的竹床上面铺着稻草床垫(晚上值班守库时睡在上面,其中一张陪伴了我无数个不眠之夜)。对于我的到来,信用社老主任有些吃惊,说没有接到通知,要到县农行问问(当时信用社归农行管),让我等几天再来,那时通信条件很落后,信用社没有 。 几天后,我便正式开启工作生涯。渐渐地,我知道了农村信用社是干什么的:会计是记账、报表、填制传票的;出纳是管收款、付款的;会计、出纳双人临柜、交叉复核;信贷员下乡吸收存款、收贷款、管理信用站。农村信用社讲究三铁(铁帐、铁算盘和铁规章),并没有什么培训、学习之类的,都靠老员工带。信用社在社会上知名度很低,待遇很差,与同一屋檐下的农行员工身份相比相差很大。农行被称为正规军,信用社被戏称为土八路,那时自己都感到很可笑,看看那些信用社老员工,冬天头上箍着白毛巾,夏天戴着旧草帽,每天骑着除了铃子不响、其他都响的破旧自行车,穿梭在坑坑洼洼的泥土乡间小路上。为了尽快收回建社初期发放给社员的生活生产贷款,当年瘦小的我也骑着二八大架自行车跟着老员工往村里不知跑了多少次,也记不清掉进去多少次乡间小路两边的土沟大坑。不过,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收回该村全部陈欠贷款几十笔。 就这样,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长了,也就感到了基层农信社的艰苦和生活上的枯燥无味。晚上时常望着烛光发呆(那时候经常停电),思考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时和我一起分配到信用社的同学有好几个忍受不住这样的环境和生活,调到其他条件好的单位了,而我选择了留在信用社,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偶然的一次时机,看到报刊上有一幅漫画,从此,我便喜欢上了漫画。看的时间久了,我也尝试着学,并向报刊投稿,那段时间,工作之余就是盼望着邮递员的到来,结果都泥牛入海、毫无音信。不能轻言失败,我利用休息时间,外出拜师学艺,终于在市级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幅幽默漫画,当收到样报和壹块伍毛钱的稿费时,内心相当快乐。后来,还把自己的苦和乐写出来,寄给据说是全国农信系统唯一的刊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不久,该刊就用一整页版面刊登了我写的一个农信人八小时以外业余生活和插图。此后的几年间,先后在金融时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北京晚报河北经济日报等发表反映经济、社会等题材的漫画数百幅,并参加石家庄、杭州、江西等地的漫画展览,在储蓄与生活储蓄漫画有奖赛等主题漫画大赛获奖十余次。正所谓开心方寸之中,笑看幽默人生。充实的业余生活极大提升了自己做为一个农信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983年,随着镇政府(已由公社更名为镇)搬迁,我所在的信用社也在新址临街的地方盖了砖混结构的二层办公小楼,这是该县农信社第一座楼房,配备了柜台、铁栏防护网,夏天有了电扇、冬天有了蜂火炉取暖,不仅改善了农信社的办公环境,也提高了社会形象。各项存款也从十几万元开展到突破百万元,全县在我们信用社隆重召开了现场表彰大会,给老主任披红戴花。1984年,信用社进行体制改革,恢复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信用社主任,当时,每个信用社都是一个独立法人。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有农信社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都不能适应改革开展的需要。1987年,我参加了由省农行组织的信用合作专业大专培训班,到大学脱产学习一年,开班当天,人总行教育司司长也专程赶到学校进行祝贺,称是全国农信社首期大专层次培训班。 我先后从事过分社会计、信用社出纳、信贷员等岗位,1988年抽调到县联社,当时的县联社由农行信用合作管理股改制,全部人员4+1(4名农行人员、加自己一个农信人员)。担负着全辖38个信用社管理、协调和效劳。为了随时掌握全辖业务指标进度情况,经常是5天、2023天每个网点用 向联社报进度。那时 少,有时还得到外边借 ,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也一直在增加,再加上联社成立之初有许多纷繁杂事,说从早忙到晚一点也不为过。后来联社搬到县政府招待所租房办公,也安装了自己的 ,可 费超支又成了难题。为了防止乱打 ,索性用白铁皮做了一个盒子,把 锁进去,一般情况只能接、不能打。 再后来,县联社按照改革要求,增加了人员、设置了四股一室(业务股、财务股、稽核股、社务股和办公室),主任仍由县农行行长兼任,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享受副行级待遇外,其他副主任都是股级。那时经常碰到熟人朋友问:你在哪个单位上班。我说:县联社。又问:那是干什么的啊。那几年,我不断地进行着解释。记得还有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单位好多天没有收到订阅的报刊了,我就问邮递员怎么回事,原来,他还不知道有我们这个单位,误认为县供销联社就是县信用联社,把每天的报刊都投送到那里去了。 1993年,当时信用社业务经营不标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全市开展了农信社会计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前后几年,我一直参与其中。标准提高辖内农信社会计工作根底的同时,屡次到外县农信社的网点参加检查验收。信用社业务也逐步由全手工记账、操作,逐步上单机版微机办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冬天员工上面用手操作着微机办业务,下面双脚登着蜂火煤炉取暖的为难场面。后来农信社有了双手托钱币,象征着合作金融,属于农信人自己的社徽,我经常戴在胸前,自豪感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1996年,农信社正式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我先后参加了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撤并;2022年工商行组建、人行组建的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及撤并到联社的一系列工作;2023年开始申请央行票据,并申请成功。我在联社财务岗位上十几年可以说没有节假日,每逢元旦、五一、十一假期都是月报、季报、年报的时点,特别是到了年终决算的时候,都要手工计提各项提留、盘点资产、核算盈亏,并手工汇总抄写年终决算报表,加班加点,都要熬上几个通宵。 2023年,省联社成立,结束了农信社上无父母爹娘,下有儿孙满堂为难的管理体制,县联社也结束了漂泊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办公大楼。农信社由单独核算、独立法人的管理,变成了以县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农信社的地位性质和为三农效劳的宗旨,自此,农信社步入开展快车道。农信社所辖网点统一了形象标识,开展了星级网点建设;员工的办公用品也由算盘到计算器、再到现在的微机互联网;业务从单一的存、贷款,开展拥有信通卡、 银行、网上银行、农信e购聚合扫码支付等多种电子银行业务;繁华的地方都布放了农信atm,农村实现了农信村村通;风险防控实现了远程授权、事后监督和远程监控三大系统;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农信社的宣传广告,县城的公交车上也都张贴着农信社的标志和效劳承诺;一批批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的大学生参加到农信社这个大家庭;统一的工装,标准的礼仪效劳,围绕员工生活开展的小厨房、小菜园等五小建设活动等等。农信社各方面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我所在过的农信社各项存款已到达9亿之多,所在的县联社已突破百亿大关。 回想自己一生、一辈子的信合事业,经历了太多太多,有失败、也有收获。目前,我成为我们农信社参加工作年龄最小、进入联社最早、接受大专教育最早、取得经济师职称最年轻、参加检查工作次数最多、参加农信社时间最长的员工。我遇到过很多好同事和好领导,他们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有过很大的帮助。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学习上遇到一个好老师、工作上遇到一个好同事、生活上遇到一个好伴侣,人生足以。过去的已经过去,用一句现在流行语来总结,那就是我骄傲。近期,联社又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农商银行改制工作已全面启动。不久之后,有着60多年开展历史的农信社,将组建为新型、现代化的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村经济的开展做出更大奉献。我做为一名农信社老员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学习、踏实工作,为自己的信合事业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篇二 四十年前,老农信人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用算盘见证年年丰收、用挎包承载百姓希望、用笑容载满真诚效劳。四十年后,新农信人秉承优良传统,继续发扬挎包精神,敲击键盘续写小康生活、细心体贴提供优质效劳、身穿马甲走入田间商铺、崭新系统迎接灿烂明天。改革开放四十年,挎包精神依旧熠熠生辉,谱写壮丽诗篇。 刚入行时,我问老同事,挎包精神究竟是什么。那时懵懂的我并不知道挎包承载着什么、记录着什么、又代表着什么,直到同事向我娓娓道来那些年的故事,才第一次对挎包精神有了浅层的认识,这是我们老一代农信人身背挎包,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主动上门为老百姓提供金融效劳的一种奉献精神。在物质条件、科技水平并不兴旺的年代,信用社可以说是广阔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效劳的先锋站。那时人们对于金融效劳的了解不多,对金融效劳的需求也很少,农信人便走村串户地为百姓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那时许多百姓有将现金放在家中保管的习惯,逢年过节经常会被小偷光临,一年辛苦的血汗钱付诸东流,对百姓来说是莫大的损失。我们的信贷员通过不断的宣传,耐心的讲解,转变了百姓对于存款的概念。百姓不仅在信用社吃了颗定心丸,存款有了平安保障,还获得了额外的收益,有了利息。一场背着挎包的宣传获得了双赢的结果,正是挎包精神赋予农信人的甜美果实。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遍了广阔农村土地,许多人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农信社的信贷员们也背起了挎包,天天前往田间地头,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设身处地了解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资金难题。每当老百姓遇到困难时,信贷员们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并提供贷款资金支持,让老百姓能够第一时间将所得款项用于购置原料、种植、养殖等用途,充分感受到农商银行贷款的方便、灵活、快捷。通过一天天的走访、一趟趟的效劳,信贷员与百姓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根底,客户和信用社之间也建立起强大的信任,这份信任成为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情感。时至今日,再见到一些老年客户、村中百姓时,他们依然会笑着说,别人我不信,就信任你们。而我依然会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挎包精神曾如此大放异彩,后来却日益暗淡,挎包银行在农信社中也逐渐消失。交通更方便了,道路更平整了,物质条件更优越了,军绿色朴实无华的挎包也变成了名牌,原来满满的客户信息记录本、满满的宣传折页也不见了踪影,田间地头也不见农信人的身影,我们和老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贷款营销中,坐等客户上门的情况多了,忘记了农信人的本分,忘记了主动营销的理念,忘记了我们农信社扎根农村;在贷款催收上,一味依靠 ,忘记要深入了解贷款户情况。伴之而来的是吃拿卡要,忘记了和百姓之间最深厚的情感。我们是农村金融,我们离开了农村、农民,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发扬挎包精神,到农村基层去,了解农民的需求,深深扎根农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 为了重拾挎包精神,在竞争日趋剧烈的金融市场占有更广阔的天地,重新建立与百姓之间的信任关系,树立我们的光辉形象。40年后的今天,我们穿上了红马甲,重拾起了挎包,走进乡村,挨家挨户普及金融知识。威海农商银行崮山支行的员工在下班之余,趁着夕阳的余晖,走进了美丽的乡村,这是我入行以来第一次真正走近客户,倾听百姓的声音。这次活动历时一个多月,起初,我是害羞的,就像我第一天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