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太阳能
光电
化学
转换
研究
回顾
展望
太阳能光电化学转换研究的回忆与展望
肖绪瑞 尹峰 刘尧〔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0 引言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的工业文明得以迅猛开展,由此引发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成为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利用和转换太阳能是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世界上第一个认识到光电化学转换太阳能为电能可能实现的是Becquere1,他在1839年发现涂布了卤化银颗粒的金属电极在电解液中产生了光电流,以后Brattain、Garrett及Gerisher等人先后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有关光电化学能量转换的根本概念和理论,开辟了光电化学研究的新领域。1972年Honda和Fujishima应用n-TiO2电极成功的进行太阳能光分解水制氢,使人们认识到光电化学转换太阳能为电能和化学能的应用前景。从此,以利用太阳能为背景的光电化学转换成为一个非常活泼的科学研究前沿。光电化学太阳电池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材料制备工艺简单,即使应用多晶半导体也可期望获得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可大大降低本钱,增加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因此光电能量的直接转换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
我国自1978年进行光电化学能量转换方面的研究,其进展情况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七十年代后期,为寻找廉价光电化学转换太阳能的方法和途径广泛地进行了各种半导体电极/电解液体系的光电化学转换研究;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人工化学模拟光合作用研究的深入,有机光敏染料体系的光电能量转换很快兴起并得到很大开展;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新材料的诞生和迅速开展,新型纳米结构半导体和有机/纳米半导体复合材料成为光电化学能量转换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1 常规和非常规半导体电极的光电化学太阳电池
用于光电化学太阳电池中半导体电极研究的材料包括有:Si、Ⅱ-Ⅵ族化合物CdX 〔X=S、Se、Te〕、Ⅲ-Ⅴ族化合物〔GaAs、InP〕、二硫族层状化合物〔MoS2、FeS2〕、三元化合物〔CuInSe2、CuInS2、AgInSe2〕及氧化物半导体〔TiO2、ZnO、Fe2O3〕等,其中窄禁带半导体〔Eg≤2.0eV〕可获得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但存在光腐蚀现象,宽禁带半导体〔Eg≥3.0eV〕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对太阳能的吸收率低。因此大量的研究工作都是围绕提高光电效率和稳定性进行的。
同固体太阳电池一样,Si在光电化学电池研究中也是一个重点对象。Si是较理想的光电极材料,但在电解质水溶液中容易光腐蚀,其外表生成SiOX绝缘层使光电流急骤衰减。因此,克服光腐蚀是Si光电化学电池研究的主要内容。在n-Si电极外表化学沉积Au,形成Au与Si外表渗合层,可减少光腐蚀;用电沉积法将聚丁基紫精修饰于p-Si电极外表,也使光腐蚀明显下降。n型和P型外延硅〔n/n+-Si、p/n+-Si〕电极由于电荷别离效率高,其光电流较大。通过外表修饰几个纳米厚的金属层〔Pt、Ni、Au、Cu、Co〕,进一步提高光稳定性,可以获得光电性能优越的光电化学电池。其中以真空蒸镀或溅射方法在外延硅外表修饰Pt或Ni以及Pt/Ni〔Ni/Pt〕复合层的效果较好,如Pt/n/n+-Si和Pt/p/n+-Si电极在KBr-Br2电解液中光电转换效率分别到达12.2%和13.6%,用MOCVD方法在p/p+-Si电极外表覆盖TiO2薄膜形成异质结结构,不仅提高了光稳定性能,而且在一定电压下光电流增大了10倍。用同样的方法覆盖α-Fe2O3,和ZnO薄膜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用LB膜技术在n-Si电极外表修饰排列有序的Pt团簇〔平均直径为4nm〕,其开路电压到达了0.685V。金属和金属氧化膜的外表修饰加速了光生空穴的界面转移,从而有效抑制了电极自身光腐蚀,同时也提高了光电性能。
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CdX〔X=S、Se、Te〕是光电化学研究较为普遍的光电极材料, 其主要优点是可用多种方法如粉末压片法、涂敷法、真空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电沉积、化学溶液沉积以及喷涂热解法等制备,得到转换效率较高的多晶或薄膜光电极,这些方法价格低廉、简单易行,多数还可适用于大面积制备。在CdX〔X=S、Se、Te〕化合物中CdS的能隙较大〔Eg=2.4eV〕,只能吸收小于517nm波长的太阳光,曾用压片烧结、涂敷、喷涂热分解制备各种CdS电极并用RuS2进行光谱敏化,将吸收截止波长由517nm延长至890nm,但转换效率都很低,因此研究的重点是CdSe和CdTe电极。用涂敷法在各种金属基底〔钛、铬、钼、铂〕、非金属基底〔二氧化锡、石墨、破碳〕上都可成功制备性能稳定、重现性好的CdSe薄膜电极。在金属基底CdSe薄膜结合力强,界面电阻小,经过电极外表的化学刻蚀和光化学刻蚀获得了7%的能量转换效率。进一步控制热处理气氛中的含氧量使转换效率提高至8.3%。制备中用Te替代部份Se形成CdSe和CdSexTe1-x薄膜电极,其光谱响应范围与X值大小有关,当调X=0.63时能量转换效率到达12.3%。CdTe具有吸收太阳光能的最正确能隙〔Eg=1.4eV〕,其单晶电极在多硫溶液中到达15.6%的光电转换效率,但用电沉积法制备多晶薄膜电极却只获得3.6%的转换效率。比拟CdX〔X=S、Se、Te〕光电极性能不难看出,CdSe和CdSexTe1-x薄膜的光电性能和稳定性能优于CdS和CdTe电极,是光电化学研究中有开展前途的光电极材料。在CdS和CdTe薄膜的研究中证明了外表修饰也是改善光电性能的有效措施,研究Au、Pt、Ru和Pd等贵金属修饰CdS和CdTe电极,发现贵金属在电极外表的构型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大量的Pt岛覆盖电极外表降低了电极界面光电化学反响的极化,增大了反响的交换电流,是电极界面光电催化的最正确构型。Pd的修饰形成了金属致密层,结果使光电性能下降,产生与Pt修饰相反的效果。用LB膜技术实现分子取向、排列结构和浓度可控的条件下研究具有不同氧化复原电位和传递电荷性质的二茂铁衍生物修饰CdSe,薄膜电极,将电极外表的微观分子设计与宏观电极过程联系起来,为修饰分子的优化提供大量信息,使半导体电极外表修饰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和开展。
对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主要研究GaAs和InP单晶电极,它们具有吸收太阳光能的最 佳带隙,可以构成高效的光电化学电池。n-GaAs电极在多硒溶液中有较好的稳定性,经H2SO4-H2O2混合溶液的反复刻蚀,再吸附Ru3+离子后有效降低外表复合,使光电转换效率大大提高,接近于20%。n-InP电极的晶面取向和掺杂浓度对光电性能有很大影响,掺杂浓度低〔1016cm-3〕的光电流、光电压优于掺杂浓度高〔1018cm-3)的电极;在Fe2+/Fe3+酸性溶液中,性能稳定,转换效率到达18%,p-InP电极在V2+/V3+溶液中外表经Ag修饰和电镀Cu改善反面接触后效率到达18.8%。
过渡金属二硫族层状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电子结构,其过渡金属存在别离的d轨道,受 激电子在d-d轨道间跃迁,最大跃迁能为1.1eV-1.8eV,而且不影响化学键,因此其光稳定性好。研究天然晶体MoS2电极发现其光电性能存在各向异性的特征,电极的外表性质是决定光电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离子特性吸附和外表活性剂处理都能明显提高光电流和光电压,FeS2电极那么可通过界面配位化学途径来改善其光电性能。
在三元半导体化合物中研究了CuInS2和CuInSe2及其固溶体的烧结多晶电极,通过固 溶体的组成变化来改变电极的能隙及电子亲合势,得到CuInS2〔1.51eV〕、CuInS1.5Se0.5(1.44eV)、CuInSSe〔1.24eV〕、CuInS0.5Se1.5〔1.13eV〕和CuInSe2(1.04eV〕不同组成的三元化合物多晶电极,在多硫溶液中以CuInS2,电极的光电流、光电压最大,转换效率到达1.8%,而且间断运行一年光电性能未见衰减。AgInSe2电极在多碘溶液中的光电化学性能优于CuInSe2。
氧化物半导体一般具有很好的光稳定性能,但存在的问题是能量转换效率较低,因
此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光谱敏化、离子掺杂和光电催化作用来改善其光电性能。最有代表性的是TiO2,热氧化制备的多晶薄膜电极在通氮无氧的K4Fe〔CN〕6和HClO4混合溶液中浸渍,由于K4Fe〔CN〕6与TiO2外表中的Ti4+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使TiO2的吸收光谱由400nm扩展到600nm以上。另外,还研究了铱和钴对TiO2电极光电化学反响的催化作用,铱以大量微孔的透光层形式,钴那么以高度分散的微岛固定在TiO2电极外表,都能快速捕获光生空穴催化界面光反响氧化,将钴微粒载在多孔铱层产生了更大的光电流,说明铱和钴的联合作用比单一催化剂有更好效果,ZnO电极只能吸收紫外光用染料罗丹明日B进行光谱敏化,明显增加了可见光波长区〔400nm-700nm〕的光电流。α-Fe2O3薄膜电极用二茂铁化学真空沉积〔VCD法〕在高纯Ti层上制备,其工作光谱扩展至670nm,比α-Fe2O3能隙相对应的550nm 红移了120nm,这是归因于在热处理过程中Ti由基底扩散而导致的掺杂效应。
2有机光敏染料的光电能量转换
自然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为有效的太阳光能转换体系。许多人利用类似 叶绿素分子结构的有机光敏染料设计人工模拟光合作用的光能转换体系,进行光电转换的研究。由于有机光敏染料可以自行设计合成,与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材料选择余地大,而且易到达价廉的目标。如金属卟啉和金属酞菁是大Π共轭有机分子与金属组成的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能较强吸收可见光谱,作为有机光伏材料,它是目前广泛研究的对象。
2.1单层有机光敏染料电极
用真空沉积、旋转涂布和电化学沉积等方法,将有机染料修饰在金属、导电玻璃或 半导体外表上,在电解液中研究其光电性能。在不同金属卟啉化合物中以Zn、Mg为中心金属的光电性能最正确。不同功能取代基如羟基、硝基、胺基、羧基、甲基等对光电性能有明显的影响,说明可以通过改变功能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来优化其光电性能。金属酞菁化合物的光电性能也与中心金属密切相关,三价、四价酞菁化合物〔AlClPc,GaClPc,InClPc,SiCl2Pc,GeCl2,TiOPc,VOPc〕比二价金属酞菁化合物〔ZnPc,MgPc,CoPc,SnPc,PbPc,FePc,NiPc〕的光电性能优越,这是因为三价、四价金属酞菁的光谱响应较宽,而且分子中的氯原子和氧原子有利于电子传递。酞菁铜的电化学聚合膜由于聚合物分子比单体具有更大的共轭体系,电子更易于移动和迁移,而且电聚膜与垫底接触电阻小,因此表现出比其单体更佳的光电性能。除有机光敏染料外,影响光电性能的还有电解液的酸碱性和氧化复原性质以及环境中的氧化性和复原性气氛等。
2.2双层有机光敏染料电极
金属卟啉的最大吸收在410nm左右,大于410nm波长的光吸收较弱,金属酞菁那么在600-700nm波长有较强的光吸收,将不同光谱响应的二种有机染料如四吡啶卟啉或四甲苯基卟啉与酞菁锌或酞菁铝组合形成双层结构电极,扩展了吸收太阳光谱响应范围,产生明显的光电性能加合效应。
具有不同半导体性质的有机光敏染料可以构成双层有机p/n结电极,即有机固态异质结太阳电池,如n型的北红类与P型的酞菁类化合物组成的有机异质结太阳电池ITO/MePTC/MPc/Ag〔MePTC为北红衍生物,MPc为InClPc、VOPc、GaClPc、TiOPc、H2Pc、ZnPc〕,其吸收光覆盖了400nm900nm波长的可见光能〔MePTC吸收400nm一600nm,MPc吸收600nm900nm波长的可见光〕,使光电流从单层染料电他的几微安增大到几百微安,电他的填充因子和光电转换效率也显著提高,吸收和荧光光谱研证明MePTC向MPc进行了能量转移,各种MPc在真空镀膜中形成不同分子排列的结构对激子迁移产生影响,因此表现出不同的光电特性。在InClPc膜中进一步用VOPc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