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张翼.docx
下载文档

ID:1457781

大小:28.90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当前 中国 精准 扶贫 工作 存在 主要 问题 改进 措施
天道酬勤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及改良措施_张翼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良措施 x张翼 张翼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开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x感谢国际经济评论和拉丁美洲研究编辑部组织讨论会以及参会者对本文提出建议。文责自负。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识别不精准、文件下达的致贫结构与现实不符、脱贫规划未能完全动态跟进、产业扶持未能完全与贫困人口精准对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强化“扶真贫〞与“真扶贫〞之间的有效联系,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扶贫投入与市场评估相结合、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相结合、与贫困人口自我产生的脱贫努力相结合、与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并为“后小康时代〞的扶贫工作打下良好根底。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结构社会建设 2023年8月甘肃省康乐县发生的杨改兰恶性成心杀人自杀事件,暴露出当前 扶贫工作中存在识别与退出问题。当然,瑕不掩瑜,毫无疑问,在“六个精准〞思想指导下,中国扶贫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仅2023年就有1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走上正常开展道路。但在看到既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需检视日常工作,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改良和提升扶贫质量,更有效地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脱贫任务。那么,当前扶贫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不同致贫原因的人口结构分析尚不精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几年的开展,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大下降,贫困程度也大为减轻。以2023年不77 张翼 变价格,以农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缺乏2300元[1]计,截至2023年年底,贫困人口的数量已降低到5500万左右[2]。根据我们2023年4-7月在江西、甘肃和安徽的村落调查,在贫困人口中:因老弱病残致贫的人口大约占40%~45%左右〔在有些村庄甚至于占50%以上〕,因各种灾害致贫的人口占20%左右,因供子女上学致贫的人口占10%左右,因缺少劳动技能或工程扶持而仍然贫困的人口占10%左右,因其他原因而致贫的人口占5%~10%左右。这是中国贫困人口的根本结构。这个结构决定了精准扶贫工作顶层设计的框架格局。只有在了解此结构的根底上,才能在国家层面或局部地区,具有精准意义地设计适用于现实需求的扶贫政策。但在现实中,有些地区对致贫原因还不甚了解,上报的致贫结构还与实际发生的致贫结构存在差距。因为农民的外出打工,有些村落甚至于找不到需要扶贫的“贫困人口家庭户〞,留守家庭成员的主要特征就是老弱病残,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力,其根本生活需要子女供养或社会政策托底。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扶贫工作的精准设计。 第二,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识别还不精准。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争取到扶贫资金的支持或者为在后来的扶贫过程中减轻脱贫压力,存在扩大贫困户数量与比重的问题,使一些非贫困户建档立卡在贫困户中。[3]另一方面,有少数贫困户因种种原因,却未能被纳入贫困户之列。同样,根据我们2023年4-7月在甘肃、江西、安徽村落的调查,某些村庄甚至于有1/3左右的建档立卡户事实上为非贫困户。其他研究所做的调查也说明,大约有40%的建档立卡户为非贫困户[4]。有些虽然脱贫但不幸返贫的贫困户,却没有重新获得扶持。在村落社会,家族关系与血缘网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户的识别,与村干部关系密切 [1]考虑到社会开展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到2023年,很多地方已将贫困线调整到2800元左右。某些 沿海省份已调整到4000元左右。而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已经将贫困线调整到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10000元左右。“常州高新区划定贫困线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中国江苏网,:// cn/system/2023/06/12/028908779.shtml[2023-10-27]。 [2]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统计公报中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23年不变价〕的农村 扶贫标准计算,2023年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比上年减少1442万人。 [3]有学者通过对湖北省W村的调查发现,按贫困村认定标准,W村实际上最多只有15%的人口符合条件。为了到达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3%以上的要求,村干部采取纸面上“做作业〞的方式,通过制作材料把实际上不符合贫困人口标准的许多家庭也纳进贫困户行列。见刘磊:“精准扶贫的运行过程与内卷化困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第5~12页。 [4]有学者对乌蒙山片区60个行政村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超过贫困线,而有58%的非建档立卡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现行的贫困识别标准的错误率接近50%。见梁士坤:“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长白学刊,2023年第5期,第127~132页。 78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良措施 的家庭易于被识别为贫困户,与村干部关系疏远的家庭,那么难以被识别为贫困户。非贫困户对扶贫工程的分享,摊薄了扶贫资金的效力,也使扶贫工作人为增加了道德风险。本来为缓解贫困所进行的社会治理投入,却反倒在引发“相对剥夺〞意义的社会矛盾。 第三,“十三五〞规划设计的扶贫类别规划与现实之间存在张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正因为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短板,在于能否让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所以,贫困人口以何种方式脱贫,就成为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所在。当前设计的“四个一批人〞的脱贫格局是:通过产业扶持脱贫3000万人,通过异地搬迁脱贫1000万人,通过劳务输出脱贫1000万人,通过社会政策托底脱贫2000万人〔这个根本格局,是以2023年年底贫困人口为基数设计的〕。[1]2023年完成的1442万人的脱贫,主要集中在产业扶持与进城务工方面。在现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中,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速,原来预计的2000万因老弱病残而致贫的贫困人口,可能还会以每年100万~15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即需要社会政策托底的人口,会在2000万的根底上逐年上升,到2023年到达约2500万~2750万左右。在有些村庄,因老弱病残发生的贫困要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0%以上,这可能成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后最主要的贫困来源。需要产业扶贫而脱贫的人口,可能已经降低到2200万左右。异地搬迁的人口,到2023年年底可能会减少到800万左右[2],这局部人口既是搬出地的贫困人口,也是移入地的贫困人口,在移入新居住区之后,他们需要3-5年的时间适应新生产环境并进行生活方式的转型——或者从游牧转变为定居,或者从山地种植转变为平地种植,或者从原有粮食种植转变为新型果树栽培:这一切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到达既定目的,不可能短期脱贫。通过劳务输出而脱贫的人口,只是暂时脱贫,如果其在城镇不能找到适宜的就业岗位,那么会重新返贫。即使找到相关工作,其收入也会较低〔贫困人口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即越是贫困的人口,其人力资本就越低,由此决定了其收入也会较低〕。另外,贫困地区越来越严重的一个新现象是“因婚致贫〞——越是贫困,越难以找到媳妇,越需要支付更高的聘礼才可能完婚,甚至于需要举家打工才能赚取到适宜的礼金。于是造成礼金日渐高涨,有些地方要拿出20万左右的聘金,有的地方女方一定要在当地的城镇买到 [1]葛倩:“中国现存7000万贫困人口〞,东方网,:// world/u7ai4836767_K4.html[2023-10-27]。 [2]根据我们在甘肃、江西、安徽调查到的贫困人口的结构状况进行的动态推算。 79 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6期 张翼 房屋才能结婚〔丈母娘推动的城镇化〕——如果贫困家庭背上房屋按揭,几乎终生都会沦落为贫困状态,难以得到新开展时机。 在贫困人口贫困结构的转变中,为了增加精准扶持的力度,还需要动态调整流程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瞄准贫困人口发力,以保证脱贫政策的效力。在这种情况下,当前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在加强其他扶贫力度的根底上,适当扩大社会政策托底的比重,以形成较为强大的社会保护力量。也就是说,在全面完成劳务输转脱贫、产业扶持脱贫和异地搬迁脱贫任务时,应该考虑到因农业户籍人口老化、慢性病、伤残、农民工返乡等致贫而可能增加的贫困人口数量。 第四,产业扶持与贫困人口之间还需要精准对接。在社会政策托底、异地搬迁和劳务输转之政策投入既定的情况下,贫困人口的主要脱贫方向,只能集中到产业扶持上。但在现实中,产业扶持与精准帮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继续强化。其存在的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仍然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在能够“灌〞到的地方,确实可以在短期内使相关村庄脱贫。但在“灌〞不到的地方,或者在“漫灌〞不力的地方,贫困人口就很难脱贫或者只能在短期脱贫,而不能转化为持续性脱贫。一旦缺少产业投入,那么很多已经脱贫的人口会重新返贫。 二是产业工程的投入选择与精准脱贫之间存在矛盾。现在村庄的开发式扶贫,一般采取支持私人企业开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支持村集体办企业开发、支持家庭户开发四种主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开发模式,因存在很多缺点而渐趋式微,有些专业合作社已被大户掌握而难以带动群众脱贫〔大户的市场逻辑与脱贫的合作性或利他性逻辑本身就存在矛盾〕。投入于村集体办企业的做法,也因为产权与收益矛盾而易于发生争议。唯有私人企业,才更关心自己的收益。但这种扶贫工程的运转结果,那么往往是富了企业,但却难以让村民增收。很多私人企业,无论是转包或转租了土地,还是在一定时期买断旅游经营权等,都存在这类问题。一些极端的情况是:企业的收益在连年增长,但村民却仍然只能拿到相当于每亩地每年400斤稻谷的地租收益,原来指望能够在企业打工,但企业却偏好雇佣外地人和临时工而不愿雇佣贫困村民“添乱〞。另外一些极端的情况是大户流转到了土地,如果能够盈利,那么经营土地;如果不能盈利,那么一跑了之,农户根本就拿不到流转费。支持家庭户扶贫的产业工程,往往在有些年景能够赚钱,而在另外一些年景严重亏损。比方养殖猪牛羊鸡鸭兔等,就很难在该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中维持盈利的可持续性。 80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良措施 三是不同部门的扶持力度存在差异。在市级层面,为完成扶贫任务,“四大班子〞会依据各乡镇村落贫困线的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地域,随后再依据职责分工安排——党委负责几个县、人大负责几个县、政府负责几个县、政协负责几个县,并以此深化“双联〞〔联村联户〕。在县与乡层面,通常会依据上级的划分标准而对口帮扶、分配具体任务。因为不同部门的实权不同,所以,其扶持的力度会存在差异。这就使扶贫工作难以齐步推进,不但造成各个县乡贫困人口的收益不同,而且造成相邻村镇之间的开展差距。另外,在城镇化影响下,农村居民生活的商品化已逐渐形成为统一市场,于是收益较高区域会拉高一个地区整体的物价水平与生活水平,这会在心理比拟意义上使收益较低的贫困户感觉自己更趋于贫困,扩大了地区内部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触心理,增加了相对剥夺感。 四是扶贫措施单一难以形成组合拳。扶贫政策的投入,没有与当地的社会开展战略结合在一起,比方说教育扶贫只是帮扶因教致贫家庭的学费,而没有将教育与就业结合在一起,没有将人力资本积累、产业配置与当地的扶贫工程结合在一起。这使扶贫工程常常表现为单打独进,而没有与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有时候,为扶贫而建立的农业产业,在市场的波动中还会更为严重地伤害贫困户的积极性,比方说西瓜种植、大枣种植、玉米种植取得了丰收但价格却持续下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