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读《政治经济学概论》有感.docx
下载文档

ID:1455237

大小:40.67KB

页数:3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政治经济学概论 2023 年读 政治经济学 概论 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概论有感 萨伊(1767-1832)于1803年发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而后于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精义是该书的缩写本。该书在欧洲有着不可质疑的地位,斯图亚特、李嘉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整本书都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即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这也是他的副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整本书的思路、结构一目了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第一篇财富的生产主要围绕为进行生产所必不可少的各种生产要素展开论述生产领域的问题。此外,还论述了商品流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问题。第二篇财富的分配中,萨伊认为分配的对象是价值,因而他首先说明价值、收入的来源和价格的变动。然后指出分配是怎样进行,并分别阐释同生产三要素相对应的三种收入: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第三篇财富的消费中,提到了个人消费并重点探讨了公共消费。在进行各局部的研究中,他遵循了严格的归纳推理的方法,全面分析复杂的财富现象,从而提出了他的关于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理论。 本人着重阅读了该书的第二篇和第三篇。 在第二篇中,本人对萨伊的以下观点印象比较深 刻。 第一,萨伊在分析财富的分配时提出,在一般情况下,“最大的利润并不是得自最贵重物品或最不必需物品,而是得自最普通的最不可缺少物品〞(p362)、“懂得真正利益的个人和国家,总是喜欢从事商人叫做日常物品的生产〞(p364),对我们当今的政府和政策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二,萨伊根据生产的三要素把收入分为三种收入,充分表达了他科学严格的推理。在简单劳工的收入变动中,萨伊认为粗笨或简单劳动价格的最小变动被看做是严重灾难是合理的。因为,对于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超越财富和超越才能的阶级,利润率的缩小不过使他们节省一些费用,或至多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侵蚀已经掌握的资本。但对全部收入只够维持生存的人,工资的下降如果对劳工本身不是致命的打击,至少对他家庭的局部成员是致命打击。该观点与我们政府关注低层收入者的生活状况不谋而合。萨伊主张政府必须在尽可能不干扰人类事物自然开展的范围内,或在尽可能不阻碍各人自由来往的范围内,保护劳工阶级的利益,对于今天我们一直关心的政府职能转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争取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 开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效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第三,萨伊在产品对人口数量和地区分布的影响时,提出除鼓励生产外,什么也不能永久地增加人口,除侵害生产来源外,什么也不能永久地减少人口。地震、瘟疫等临时性灾难所造成的最大祸害,并不是人口的损失,而是它给人类所带来的苦难。这引发了我们对我国今年所发生的地震、暴风雪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思考。 第三篇中萨伊在课税上的见解非常深刻,而本人对他在公共教育费用上的观点也深有感触。 萨伊认为,首先从两个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公众的利益,在于增进或促进许多种类的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这些种类当中,很多是个人有兴趣研究的,因而无须由公众负担教育费用;第二,初级科学(读书、写字、算术等)与理论科学,即最低级知识与最高级知识,不容易得到公众的支持,必须由目的在于照顾公众利益的政府当局给予支持;第三,萨伊认为,唯一不容许以公费传授的科学,乃是伦理科学。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了教育与人才的重要性,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对农民工子女的关 注,高等教育的重视等都表达了国家对公共教育费用上的支持。但是目前也有很多的争议,比方,受教育时机的公平的低满意度,低的人均教育投资,以及大学是否应该扩招,费用是不是太高,研究生教育应该自费还是公费等等一系列的疑问很难得到明确的答案。本人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点,我们必须要解决好教育上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从意识上也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与我们的经济相匹配的精神强国。 另外,读完这本书后本人还有以下几点收获:首先,萨伊在写作中所表达出来的严格的逻辑推理研究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莫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正是凭借对社会上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成就了萨伊,作为一名经济学学习者,我们也应该凭借一颗炽热的心和冷静的头脑,关注身边的民众,关注当今社会的经济热点,对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开展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治学态度,虚心学习前人观点,在此根底上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与前人不一致的见解,而不是仅仅阅读完就盲目的跟随前人, 即使自己有疑问,即批判性地继承前人观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乐于讨论,了解他人观点来丰富自己的见解,做到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最后,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多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前人所做的巨大奉献,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看得更远。这也有助于我们提高经济素养,防止盲从的危险。 第二篇:读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有感读序言有感 系别: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11电信姓名:陈杨木 学号:20230223124005 指导老师:肖平步 读序言有感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所作的简明而完整的概括,是世世代代想要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人们都不能不研读的经典论述。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明的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同时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运用和得到证明的过程,这一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序言说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开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理,说明了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结构,由社会根本矛盾运动决定的社会开展和社会革命的规律,说明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完美统一。[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经典表述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最根本的范畴,勾画出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范畴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些都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最重要的根本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这些科学范畴并运用它们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对社会历史认识中的飞跃。序言作为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总的结果的简要表达,集中地说明了这些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根本结构。 在马克思19世纪40年代的著作中,已经广泛使用“生产力〞这一概念,而生产关系当时是用“交往关系〞、“交往形式〞、“交换和消费形式〞等来表达的。这种物质关系作为国家和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根底,那么被称为“市民社会〞。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们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力作为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对每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1](p43)而“在人们的生产力开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个人在生产力开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根底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根底〞。 到1859年,这些概念及其间的相互关系,都在序言中得到了更精辟的表述,从而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最重要的根本范畴被确立起来。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开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一论断明确地提出并说明了“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其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关系;其二,生产关系是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具有客观性的关系,如后来列宁所指出的,它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其三,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开展阶段相适合的,也就是说,它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因生产力的开展阶段不同而不同的关系。制定“生产关系〞这一科学概念,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序言进而运用“生产关系〞的概念提出并说明了“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这一对重要范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根底。〞“经济根底〞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它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被称为“经济根底〞,是因为有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它是上层建筑的现实根底;而“上层建筑〞,那么包括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根底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制度、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根底,在经济根底之上竖立着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根本结构就这样被清晰地勾画出来了。这就使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开展规律成为可能。 2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过程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重要论断明确地指出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开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历史的开展最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是历史研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旧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总是从人们的头脑中,或从社会之外的神秘力量去寻找历史变迁的终极原因,而马克思那么揭示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及整个历史的根底,因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自己的历史观作了这样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根底,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说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里已经相当明确地表达了从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方式出发来描述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观。在序言中,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原理得到了更加简要而明确的表述。恩格斯指出,这个原理“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因为这个原理揭示了,“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一词在不同场合有过不同的用法。序言中的“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范畴,表达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经常在这种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一概念。比方他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任何别的生产方式一样,不仅不断再生产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再生产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再生产产品形成上的经济的形式规定性。〞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答复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制定了生产关系的科学概念,揭示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开展中的决定作用,也就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序言对这个问题明确地作出了同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答复。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中,唯心主义历史观占据着统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